咱們常說,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德國和蘇聯遲早有一戰,希特勒進攻蘇聯,其實不過是為了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對於二戰的歐洲戰場,我們通常認為是德國在橫掃一切,吞併各國。但在蘇德戰爭爆發前或者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之前,歐洲戰場上其實是有兩位霸主。除了橫掃西歐的德國以外,還有稱霸東歐的蘇聯。在當時的歐洲人眼中,蘇聯人和德國人沒多大區別,因為他們都在極力的兼併擴張,大有一統歐洲的勢頭。
比如在1939年的下半年,蘇聯先是和德國一起瓜分了波蘭,然後又出兵芬蘭,發起了冬季戰爭。而在1940年,蘇聯更是將手伸到了波羅的海三國以及羅馬尼亞,與德國正面相對。能夠稱霸東歐,蘇聯的強大是毋庸置疑的,再加上蘇聯一直都有著強烈的擴張意願。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希特勒如果想要稱霸歐洲,蘇聯是怎麼也繞不過去的一個坎。當不成朋友,只能當敵人。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明確說明:
我們要繼承和發揚600年前的偉大運動,停止德國向西和向南的擴張,而是將目光盯緊東方的土地,主要是蘇聯和其邊界附庸國的領土。
當然,德國和蘇聯有過短暫的結盟,比如蘇德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和一起瓜分波蘭。但這只不過是緩兵之計罷了,其目的乃是為了專心應對英法所代表的老牌列強。
當時英法依然是西歐老大,憑藉著馬奇諾防線死死的盯著德國。如果此時德國和蘇聯開戰,完全就是給了英法坐收漁利的機會。萬一英法背後捅一刀,那才叫真正的兩線作戰。
而對於蘇聯來說,雖然忌憚德國,但同樣忌憚英法。英法對於蘇聯可是一直都沒安什麼好心,且不說雙方意識形態的對立,單純從保護自己歐洲利益的角度來講,他們就不想看到蘇聯的壯大。正是由於對蘇聯的敵視,才讓他們一味的向希特勒妥協,其目的無非就是想要禍水東引,讓希特勒和蘇聯死磕,自己坐收漁利。
此外,蘇聯經歷了大清洗,侵吞波蘭,冬季戰爭等一系列內外鬥爭之後,自身元氣大傷,不宜開戰。所以,蘇聯和德國這兩個仇人暫時保持了剋制。希特勒更是出其不意,將戰火燒到了法國,並且實現了四個星期佔領法國的“乳法”成就。
法國投降之後,西歐其實基本上已經在德國的掌控之下,此時西線戰場局勢其實已經比較穩定了,希特勒完全可以騰出手來對付蘇聯這個最大的敵人。
當然,海峽對岸大英帝國所帶來的威脅希特勒不是沒有考慮,畢竟數百年的歐洲攪屎棍,拿破崙都在他們手中吃過虧。所以希特勒搞了個海獅計劃,企圖攻佔英倫三島,徹底免除後顧之憂。
然而,英吉利海峽不是馬奇諾防線,希特勒投入巨大卻收穫甚少,海獅計劃受阻嚴重。可以確定的是,希特勒短時間內是無法拿下英國了。如果希特勒此時還在英吉利海峽與英國人死磕,那無疑是自討苦吃,更給了蘇聯人坐收漁利的機會。
對於希特勒來說,英國人雖然有威脅,但在拿下法國之後,其實不用過於擔心,能夠一鼓作氣拿下自然最好,拿不下也無所謂。畢竟自己過不去,他也過不來。
在海獅計劃受阻情況下,希特勒完全有理由調轉槍口,開始對付威脅更大的蘇聯。畢竟希特勒當下的目標是歐陸霸主,而不是海洋霸權。希特勒發動戰爭的戰略目標就是為了摧毀蘇聯,控制東歐,然後憑藉東歐豐富的資源和美英爭奪全球霸權。更為關鍵的是,希特勒在想要進攻蘇聯的同時,蘇聯又何嘗不想要拿下德國呢?
早在瓜分波蘭之後,蘇聯就已經調集重兵於蘇德邊境。斯大林一面與希特勒簽訂合謀瓜分波蘭的友好條約,一面積極備戰、囤重兵於蘇德邊境。或許在別人眼中這是為了防備德國人,但在希特勒和德國人眼中,這就是一顆定時炸彈啊,天知道什麼時候他們會打過來?
當初德國如果不是閃電戰快速擊敗了法國,說不準就會被蘇聯在背後捅一刀。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資料表明,1941年蘇軍總參謀部曾擬定過進攻德國的“大雷雨”計劃,只不過還沒有得到蘇聯準備充分,就遭到了希特勒的進攻。
當然,就算沒有“大雷雨”計劃,希特勒也不會放心,正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希特勒進攻蘇聯是一定的。而對於進攻時機選擇,其實也已經是非常合適了。一方面征服了法國,歐洲大陸之上,除了蘇聯,再無其他對手。一方面先手進攻,佔據了主動權,幾乎是一舉摧毀了蘇聯的當初準備對付的德國的邊境大軍。更為關鍵的是,之前因為蘇芬戰爭和瓜分波蘭,蘇聯已經是喪盡人心,和英美關係惡劣,完全孤立。
如果蘇聯不是戰略縱深和戰爭潛力過於誇張,基本上德國就能一波帶走。而後面如果不是英美放下成見,大力支援蘇聯,希特勒依然有機會得手。
所以,總結來講,希特勒的戰略和戰術選擇,已經做得非常棒了。只不過,他遇到的是戰鬥民族,而且是在人家的主場,當年不可一世的拿破崙大帝可都在這裡翻了船啊!更不要說,蘇聯還得到了英美的大力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