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明朝御史的“含淚”自述,工資不高,還經常要出差“跑業務”

“黑雲壓城城欲摧”,天色暗淡,黑雲密佈,似乎要下雨了,我獨自坐在督察院的衙門外,今天無事,就偷了一下懶,好好看看這京城的風光。

在衙門不遠處,是一品、二品,那些高階官員的樓房,前廳、中堂和後堂樣樣具備,廳堂是標準的五間九架。在屋脊上,有瓦獸裝飾,而樑棟、鬥棋、簷桷都繪飾成青碧色,大門上也用了獸面錫環,門板則用綠油塗刷,好一個富麗堂皇,這房子怎麼也得要1000萬吧!

我摸了摸口袋裡的丁點銀子,作為一個御史的我,年薪90石,這要奮鬥多少年才能在京城買一棟如此高大上的房子。

罷了罷了,“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旁邊的黑白“廉價房”也不錯,但也要將近50兩銀子!我吃喝省用,不計特殊情況,也得一年才能勉強買的起啊,這房價真的貴。

《明史·食貨二):“於是戶部定:鈔一錠,折米一石;金一兩,十石;銀一兩,二石”。

在明朝,米價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後基本上一兩銀可以購大米二石,御史正七品官年俸祿90石,也就是45兩銀子,不計較生產力問題,將近現在的4萬元。

可是,按照《三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中記載“春兒就湊50兩銀子,把與可成買房”,低檔房子50兩,御史連房子都買不起。

唉,生活不易!

一個明朝御史的“含淚”自述,工資不高,還經常要出差“跑業務”

昨日,我們還被訓了一頓,說什麼要端正態度,要以扶正官場風氣為己任。而且,皇上還把御史臺改成了都察院,這是搞哪一齣?名字說改就改,工資又不見得稍微加點。

不過,聽老大(都御史)說:御史臺改為督察院,是因為胡丞相,其中還有很多的內幕。

吳元年,朱元璋設定御史臺,下喻說:“國家立三大府,中書總政事,都督掌軍旅,御史掌糾察。朝廷紀綱盡繫於此,而臺察之任尤清要。卿等當正己以率下,忠勤以事上,毋委靡因循以縱奸,毋假公濟私以害物。”

御史臺中,設立左、右御史大夫,(從一品)御史中丞,(正二品)侍御史,(從二品)治書侍御史,(正三品)殿中侍御史,(正五品)察院監察御史,(正七品)經歷,(從五品)都事,(正七品)照磨、管勾。

但不久,“御史中丞塗節告左丞相胡惟庸與御史大夫陳寧等謀反及前毒殺誠意伯劉基事,命廷臣審錄”。

最終,廢除了中書省,把大都督府改為五軍都督府,御史臺改為督察院。

這位胡丞相就是胡惟庸,位高權重,本來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卻還想繼續往上爬,這不是擺明想當皇帝,想造反嘛。

果然,很快就被爆出,胡丞相夥同御史大夫陳寧意圖謀反,後來那個告發者、御史中丞塗節也被列為同黨,這有點出乎意料。

作為監察百官的官員,竟然還做起了造反的事,怎麼當上這官的。貪汙就貪汙,卻還想著造反,搞得我們也不好受,跟著遭罪,還被扣了工資,要寫檢討書。

一個明朝御史的“含淚”自述,工資不高,還經常要出差“跑業務”

不過,所幸的是,御史臺的名字雖然改了,但基本的核心還是一樣。老大成功升級為都御史,擁有了“肅正綱紀、糾察百官;辨明冤枉、提督各道;考察百官,有決定升遷權”,而我們則是在都御史的領導下,糾察百官,明辨是非,提督各道御史,作為皇帝的耳目。

這樣一來,也不至於我們要重新學那枯燥的規則。

都御史,職專糾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構黨、作威福亂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劾。

凡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成憲、希進用者,劾。遇朝覲、考察,同吏部司賢否陟黜。大獄重囚會鞫於外朝,偕刑部、大理讞平之。

其奉敕內地,拊循外地,各專其敕行事。

“韓可,韓可,進來開會了!”

唉,又要開例會了,看來又要聽老大嘮叨一番!我站了起來,拍了拍衣服的灰塵,喊到:“來了,來了,催命一樣。”

我和同僚一起走進了會議室,滿屋是年輕的小夥子。說也奇怪,皇上在挑選御史時,往往是選一些年輕的新科進士,不挑一些辦事幹練的人。

後來,我才知道:選年輕人,是因為這些年輕人初入官場,對官場的一些潛規則並不熟悉,也沒有複雜的關係網;性格更是嫉惡如仇,看不起那些同流合汙之徒,做事也往往不會徇私枉法;而且,年輕人年輕氣盛,幹勁更足,適合來回奔波,所以我們才成為了最佳的人選。

但是,皇上對於御史的挑選也不太拘於一格,也會“因才而用”,只要有才能就不會埋沒你。在我們前面站著的那幾個,身材魁梧的人,就是和尚出身,對過來的幾個則是教官。

一個明朝御史的“含淚”自述,工資不高,還經常要出差“跑業務”

“咳、咳、咳!各位御史安靜一下!”大佬發話了,周邊也安靜了下來。

咦,還以為是老大單獨開會?咋還有皇帝身邊的老太監?難道發生了什麼大事?不過肯定沒啥好事。

老太監跟老大嘀咕了幾句,人也差不多來齊了,老太監就清了清嗓子說:“各位御史,你們的春天要來了!昨日的胡惟庸案,皇上下令把御史臺改為督察院,你們應該都知道吧。

以後,你們可以大事奏裁,小事立斷,這是提高了你們御史手中的權力,是皇上對你們可以改善官場風氣,嚴懲貪汙腐敗之徒的信任。所以,你們要好好努力,不要辜負皇上的一片苦心,要以扶正官場風氣為己任啊。”

老太監還沒說完,底下就一片譁然,七嘴八舌的,你一句我一句,“總算熬出頭了,不用那麼受氣了,不知道加不加工資”!

老太監擺了擺手,示意大家安靜下來,說:“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皇上知道你們有時上奏疏,會經常受到侍衛的阻攔,還經常受氣,所以設定了通政司,在通政司門口放著一個“奏事便”,一個紅色牌子。

以後,你們要是有急事要稟告,就拿著這個牌子去找皇上,“見牌子如見皇上”,侍衛不會阻攔你們;而且,所有到達的通政司的文書,都要御前開封,送到皇上面前才能開啟”。

洪武十年,朱元璋“詔天下臣民言事,得實封直達御前”,不久就設立了通政司,在門前掛著個紅色牌子“奏事便”。

朱元璋設立通政司,是為了“政猶水也,欲其常通,故以通政名官”,保證政令的通暢,防止當權官員阻擋下情上達,而把皇帝矇在鼓裡

《明史》上說:通政使,掌受內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凡四方陳情建言,申訴冤滯,或告不法等事,於底簿內謄寫訴告緣由,齎狀奏聞。凡天下臣民實封入遞,即於公廳啟視,節寫副本,然後奏聞。

而且,就是所有通政司送的文書,都要送到朱元璋面前才能拆開,叫做“御前開拆”。在運送其間,誰也不能開拆,也就意味著無法做手腳,起到的震懾監督作用還是很大的。

可是,後來這個制度也名存實亡,有人覺得皇帝太忙了,太累了,哪能這樣處理檔案。朱元璋可以,後邊的子孫不行啊。於是,就出現了“拆封類進”、“副本備照”,就是事先整理好再送給皇帝,其中可以貓膩,震懾作用也就蕩然無存。

底下一片歡呼,歡聲雀躍。

我心想:可笑,話說的真好聽!什麼增加權力,不過都是為了鞏固皇上的權力罷了。不過,這改革後,我們倒也也不用受那群侍衛的氣,再說我是七品芝麻官,我就彈劾他去。

老太監說完,就走出了會議室,就剩下老大一人,整個會議室鬧哄哄的。

突然,老大拍了桌子,道:“安靜下來!剛剛的政策都聽清楚了吧?不需要我再重複一遍的吧?端正你們的態度,別給我丟臉。”

頓時,整個會議室安靜了下來,鴉雀無聲,老大又道:“這樣,我這邊有個任務,明天上朝,需要一名御史去監察朝儀,看看那個官員的朝儀做得不合格,誰去?”

千萬不要是我啊,監察什麼朝儀,朝中大臣哪個可以得罪的啊!老大掃視了一番,說:“韓可,就你了!”

我……果然越害怕的事就越可能發生,我只是回了一句“收到”,會議就結束,各路人群作鳥狀散了。看來,今晚要早點休息,不然明天就遲到了!

天色還未亮,外邊的鐘鼓聲就響了,我趕緊穿好衣服,小跑過去宮城,害怕遲到一會兒,小命就不保了。

路過宮城旁的登聞鼓,這是皇上為了“下情上達”專門設定的,百姓要是有冤情,可以敲響登聞鼓,而負責的官員必須要把敲鼓之人帶到皇上面前,皇上親自詢問,而負責看守登聞鼓的是錦衣衛和六科給事中,有時輪流看守,有時一起。

一個明朝御史的“含淚”自述,工資不高,還經常要出差“跑業務”

那錦衣衛的飛魚服真的漂亮,做工精細,真的讓人羨慕啊!說起這錦衣衛,這幾年突然得到皇帝的重用,從此個個仕途一帆風順,春風得意。

聽人說,皇上設定錦衣衛,一開始是為了守衛值宿,可是後來卻讓錦衣衛掌握了偵察與逮捕的權力,而且可以典詔獄。

其中的原因,是近來京城的黨派之爭越演越烈,淮西勳貴集團勢焰熏天,與浙東集團爭端不斷,而舊朝的大臣更是不信任皇上。而這一切,都讓皇上有了大權旁落的危險,所以才設定了錦衣衛,以此來打擊各路勢力,鞏固皇權。

在錦衣衛旁邊的六科給事中,和我同樣是七品芝麻官,職責也差不多,但是別人更加專業化,要及時發現並糾正相關部門的違法失職行為。

同時,別人的待遇卻好的多,而且經常與六部打交道,人脈更加的廣。另外,面對六部一些不合理的政策,他們還有權駁回,讓六部修改,甚至可以直諫皇上,是真的牛!

六科,掌管侍從、規勸進諫、彌補闕失、糾正過失、稽察六部百司的事務。

凡是制誥敕令宣佈實行,大事回覆上奏,小事簽署然後頒佈;有闕失,封還執奏。

給事中,吏科四人,戶科八人,禮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都是從七品。

一個明朝御史的“含淚”自述,工資不高,還經常要出差“跑業務”

回頭看看我們這些小御史,整天奔波於朝野之中,又累又不討人喜歡,動不動就是得罪某個大臣。最重要的是,還要經常“出差”,外出“跑業務”。

那時,皇上根據行政區的劃分,把御史分為各道,隨著行政區的變化而變化,最終演變成“十三道監察御史”。而朝廷,就是我的上頭,可以隨時派遣官員(巡按御史)到府州縣,監察地方上的官員,有點欽差大臣的意思。外出的御史也有個神氣的名字,叫巡按御史。

在明朝,朝廷建立了由監察御史定期巡按地方的巡迴監察制度,先由都察院擬定監察御史2人,由都御史在朝會時叫到御前,由皇帝點差其中一員,扣除赴任及回京覆命路途往返所需的日程外,以一年為期限進行出差。

這種“出差”,根據道的遠近、事務繁簡分為大、中、小三等,小差(為御史初任試職時的差務,試職期滿,經考核合格實授後)、中差(又叫專差,以其事專察)、大差(也就是巡按,代天子巡狩,是皇帝的代表和化身,也是皇帝權力的延伸)。

可是,這完全是一個人當兩個人用,給一個人工錢。因為在京城時,我們“十三道監察御史,主察糾內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內兩京刷卷,巡視京營,監臨鄉、會試及武舉,巡視光祿,巡視倉場,巡視內庫、皇城、五城”;

而當我們外出時,就是“清軍,提督學校,巡鹽,茶馬,(陝西。)巡漕,巡關,攢運,印馬,屯田。師行則監軍紀功,各以其事專監察。而巡按則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按臨所至,必先審錄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辯之。諸祭祀壇場,省其牆宇祭器。存恤孤老,巡視倉庫,查算錢糧,勉勵學校,表揚善類,翦除豪蠹,以正風俗,振綱紀。凡朝會糾儀,祭祀監禮。凡政事得失,軍民利病,皆得直言無避”。

說白了,只要是地方上的違法之事,我們就要管理,並給予糾正,否則就是我們的失職。

唉,有時很是氣憤,不但辛苦,還對我們御史區別對待,“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贓從重論”,心態都要崩了!

我們好不容易從窮鄉僻林來到京城生活,卻又被派到其他鄉下地方工作,監察官吏。就在去年,我還被派遣到廣東一帶。在地方,除了我們監察百官外,當地的提刑按察使司也負責監察,有時還會鬧點小矛盾。

但是,不得不承認,這皇上還是很有頭腦的,為解決的地方的監察問題,控制地方的權力,還會不定時派遣巡撫和總督,以中央高階監察官員的身份去巡視地方。

一個明朝御史的“含淚”自述,工資不高,還經常要出差“跑業務”

罷了罷了,這不是我能想的,我還是先為“五斗米”奮鬥先,先去監察朝儀,不然小命不保。生活不易啊,何時才能在京城買棟屬於自己的房子。

【小皮】

參考資料:

《明史》

《明史紀事本末》

《明朝工資收入知多少》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532 字。

轉載請註明: 一個明朝御史的“含淚”自述,工資不高,還經常要出差“跑業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