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計局釋出的《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終期統計監測報告顯示,中國義務教育階段的性別差距已基本消除,在包括研究生、普通本專科、成人本專科在內的各類高等教育中均出現性別比例逆轉,即女性佔比超過男性。
具體來看,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女普通本專科、成人本專科的佔比分別為50.9%、51%、58%,這個比例在2010年至2020年的10年間,分別提升了3.1%、0.1%和4.9%。單純從數字來看,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優勢地位似乎並不顯著,但如果考慮到中國一直失衡的出生性別比,或有必要在現有基礎上適當“高估”女性的教育優勢。
在當前性別議題廣受關注的社會語境下,“高等教育女性全面反超”被視作中國推進性別平等的一大成就。從宏觀層面來說,女性教育優勢的出現和累積是與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變遷相伴隨的,尤其是家庭子女數量的減少和高等教育的擴招,大大增加了女性可獲得的教育資源和機會。國家對偏遠和農村地區的政策傾斜與助學網路的編織,也增加了女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而從微觀層面來說,激烈的就業競爭疊加就業領域的性別歧視,也“刺激”女性追求更高層次的教育,以獲得預期的教育投資回報。
女性教育優勢意味著什麼?在一些人看來,也許是更高的學歷、求職時的競爭力,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更為體面的生活、值得期待的發展前景。對那些偏遠地區和農村地區來說,各教育階段女性佔比數字的任何一點提高,背後可能是一個個被改寫的人生故事。此外,更多受教育尤其是受高等教育的女性的出現,還將在更大的私人和公共領域帶來改變。
值得一提的是,女性的教育優勢並不一定能換來就業市場的競爭力。事實上,隨著更多受教育尤其是受高等教育的女性進入就業市場,迎接她們的是更為激烈的競爭。在過往的新聞中,不時爆出用人單位明顯偏好男性的招聘政策,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女性教育優勢帶來的衝擊。隱藏在各處的性別歧視以及不平等的職場權力關係,已經讓女性承壓不小,步入婚育階段,女性還不得不接受職業發展落後於男性甚至退出職場的後果。
發生在教育場域與勞動力市場之間的這個轉折,不能不引起關注。這不僅是因為,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這部分被暫時抑制或浪費的人力資源來支撐,而且有學者參照其他國家發展模型預測,未來多年內,中國女性的教育優勢將進一步累積,由此帶來的勞動力市場矛盾及衝擊也將更大,有必要未雨綢繆,作出合時宜的制度引導和安排。
面對越來越多高知識女性進入就業領域的趨勢,我們要有加快生育成本社會化共擔機制探索的緊迫感。對於用人單位來說,用工成本的可控制可預期,有助於推動就業中性別歧視的消除。這對就業女性來說,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其延長職業生涯,提高職業貢獻度。因應變化調整工作考評體系,探索實行彈性工作制等更為細緻而繁雜的工作,也都應該提上日程。如此,女性的教育優勢才能真正沉澱為促進女性自身發展的機會與資源,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加平等和諧、富有活力。
(光明日報,作者王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