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的第一個20年,在上海浦江之濱,上海建橋學院從職業院校起步,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向著一流大學進發。
感恩回報,夯實育人的橋基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深深觸動了溫州企業家周星增的心。
變賣了所有的工廠、裝置,帶著母親“讓更多的孩子能夠讀大學”的期望,周星增義無反顧地來到上海康橋,買地建樓準備辦一所大學。
第二年9月,上海建橋學院迎來了第一批學生。
從“民辦上海建橋職業技術學院”到“上海建橋學院”,從“專科層次學歷教育的高職院校”到“以本科層次學歷教育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再到“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立項建設單位”,建校20年,上海建橋學院迅猛發展。
在董事長周星增看來,建橋的迅猛發展得益於“趕上了一個好時代”,得益於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援,而建橋的文化核心就是落實“感恩、回報、愛心、責任”的理念。
“社會除了需要錢學森這樣的精英人才,還需要一大批踏實勤奮、敬業愛崗、樂於奉獻的‘雷鋒式’勞動者,這正是建橋為之努力的方向。”2004年起,周星增提出在學校開展學雷鋒活動,樹雷鋒像、建雷鋒館、設立雷鋒獎章,編寫校本德育教材,制定“四年一貫制”學雷鋒德育實踐體系……十多年的堅守與深化,“平凡善者,從我做起”的雷鋒精神逐步融入了建橋人的精神血脈。
2019年12月,在周星增的堅持下,雷鋒館對面展示學校發展歷程的校史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系統介紹國家大政方針、宣傳黨的基本理論、路線和方略的國政館。
國政館開館首日,機電專業大二學生秦譯一大早就約了同學來自發參觀,他告訴記者,“第一次如此係統地學習國政知識,內心很受觸動。對於工科學生而言,更需要給自己的未來發展裝好‘中國芯’。”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自始至終都是建橋的使命。“民辦高校應該建立黨組織,民辦高校必須建立黨組織,民辦高校健康發展離不開黨組織的引領。”周星增認為,民辦高校舉辦者支援黨組織開展工作責無旁貸。《上海建橋學院章程》中明確規定,黨委書記為董事會成員,參與學校重大事項決策,11位董事會成員中有9人為黨員。
“在建橋,學校的具體管理是校長負責的事,董事會更要關心的是育人的方向對不對,橋基穩不穩。”周星增說。
愛心責任,撐起辦學的橋柱
作為一所民辦大學,學生的學業基礎普遍較弱,教學質量如何保證?怎樣提升?上海建橋學院就從沒避諱過這個問題。
“與重點大學的學生相比,建橋學生在學業上相對落後,但他們不笨,可塑性強,我們有辦法幫孩子們提升。”該校教務處原處長朱海麟堅定地說。
教務處認真分析後發現,新生最薄弱的基礎課是數學與英語。於是,學校決定,為學生免費補課。
在基礎設施還未完全建好的情況下,學校在徐家彙等市區交通方便的地方租設了三個教學點,聘請專業師資,免費為新生補課,第二年,新生提前報到,繼續組織免費補課……
2006年,建橋職業技術學院迎來了第一屆本科生,學生工科類和經管類專業的新生參加全市高等數學統一期終統測,平均成績竟然位列上海新建本科院校的最後一名。
“倒數第一!”如一陣轟雷敲打著老師們的心。
痛定思痛,老師們一一排摸,深入瞭解學生們的學習基礎,查詢問題,積極尋找合適的教材,研究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方法。
“老師端上來的‘菜’,學生願不願吃,愛不愛吃,關鍵看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組織的方式方法。”為了尋找適合建橋學生的英語讀本,外國語學院李雷老師在上海書城一站就是半天。
“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成了建橋教師共同的信念。
不少老師下課了繼續留在教室答疑,還有老師晚上留校或者住在學校招待所裡,以便有更多時間輔導學生。教務處也配套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教學和考試管理制度,督促教學質量的提升。
2013年,學校透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進入內涵發展的新階段。2014年,學校啟動“卓越建橋計劃”,正式開啟“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改革,明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進一步最佳化課程體系、最佳化教學過程、最佳化評價方式,聚焦質量提升。
“質量文化是促進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的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要推動學校建立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質量文化,將質量價值觀落實到教育教學各環節,將質量要求內化為全校師生的共同價值追求和自覺行為。”校長朱瑞庭表示。
2017年,學校啟動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建設,邀請上海質量體系稽核中心專家組深入學校全方位調研評判,透過社會多元共治的方式完善辦學質量管理體系,帶動學校內部形成了自我發現、自我糾正、自我完善的機制,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未來創新發展的著力點。
創新治理,拓寬人才培養的橋面
體制機制的靈活性,是民辦學校最大的比較優勢。如何利用好這個優勢激發辦學活力,校長朱瑞庭的答案是,開拓創新,規範執行,為學生、社會、家長、校友、企業等多方利益相關者的積極參與和共同治理提供空間。
創校之初,為把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全過程,學校為每名輔導員免費提供一套生活設施齊全的教工宿舍,水電費全免還發放住校津貼。這樣的“大手筆”讓剛剛加入學校的人事處原處長沈龍娣很是感慨:“建橋的分配激勵機制靈活高效,重實績、重貢獻、向高層次人才和重點崗位傾斜,完全是根據建橋生源特點與管理要求設計的。”
正是這樣靈活的機制,推動了學校的迅猛發展。
“學校發展要走的路很長,但是腳總比路更長。”20年來,上海建橋學院不斷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修訂學校章程,規範管理制度,界定管理職責,初步形成了“董事會領導、黨政協同、校長負責、改革創新、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社會監督、開放辦學”的治理體系,為學校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2015年,學校整體遷入臨港新校區,依託自貿區新片區建設發展的新契機,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有了“助推器”。學校緊緊抓住機遇,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和上海發展大局,充分發揮體制機制優勢,堅持貼近社會需求辦學,不斷深化校企合作,加強產教城融合,形成與政府、企業攜手打造協同育人的新機制。
2019年,學校響應《上海市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中深化學前教育實踐指導、構建資源共享平臺的要求,新建學前教育系。專業設立之初便與臨港地區17家幼兒園建立教師發展共同體。2020年,學校主動出擊,聯合臨港集團共建臨港新片區產業大學,積極探索產教城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立足新片區人才培養需求,學校不斷最佳化專業佈局,著力構建以“核心素養+能力本位+成果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開門辦學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上海建橋學院正以昂揚的姿態建起一座學生成長之橋、教師立業之橋和社會服務之橋,以教育的力量助力“未來之城”建設。(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任朝霞 仲立新)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