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集散化小倉庫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文丨小冷知識倉(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抗戰時期,中國是內外交困,特別是1942和1943年,全國的財政收入不足一億美元,一直是財政赤字的狀態。然而這又是關鍵的時刻,眼看勝利在望了。為了支撐下去,中國政府靠發行公債、華僑捐助度日還有英美各國的援助度日。是的,在中國最艱難的時候,這些曾經入侵我國的西方列強伸出了援手,尤其是美國提供了最多的幫助。
美國對中國的支援
美國對中國的援助主要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貸款援助。1938年至1941年,美國向中國提供了大約1.25億美元的貸款,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又向中國提供了5.5億美元的財政援助。第二部分是物資。抗戰期間,美國向中國提供了15.48億美元的租借物資,其中大部分為軍用裝備。這些物資多是無償贈送或者以優惠價格給予中國的。第三部分是人員和技術裝置援助。二戰中,美國向中國提供了大量的機械裝置、技術人員。 不過這些援助大部分是提供給國軍的,新四軍表示呵呵!
美國援助中國也是有自己的目的,尤其是對國民黨的支援也是狼子野心人盡皆知,後來二戰全面爆發後主要是想依靠中國拖住日本,減輕美國在太平洋戰場的壓力。
德國支援中國的原因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第一個幫助中國的國家卻是二戰的主戰國,德國。德國對中國的援助從30年代就開始了,當然了,德國幫助中國的目的也不純粹。
當時的中國叫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在國力方面,中國是比較差。但是中國有一個非常大的優勢,那就是人多。人多力量大,從好的方面講就是,如果中國有足夠先進的武器裝備,那妥妥的就超級大國。拿破崙說,中國是沉睡的雄獅,話是沒錯的!
德國就是看中了這一點。還有就是中國的地理位置,北面挨著蘇聯,南下還有英國殖民地。如果中國和德國連成戰線,由德國提供物力,中國出人力,那麼德國在作戰上面就會有很大的優勢,可以對他的死對頭蘇聯進行兩面夾擊。
一戰後德國受限於歐洲英、美、法等大國,在資源和軍事生產上都有很大的影響。德國領土面積較小,國內資源有限,尤其是鎢礦的產量比較低,鎢對武器生產十分關鍵,在鋼鐵中加入一定的鎢,能大大提高槍炮管的熔點,不會出現因持續射擊造成槍炮管高溫軟化變形的情況。國內供需不足就只能依賴進口。
當時其他大國嚴格控制著鎢礦等戰略物資的出口,就是為了防止德國的死灰復燃。在此情況下,德國軍事力量就處於停滯狀態,這時德國想到了中國。
彼時的中華民國一直在民國軍閥割據與列強環繞的環境下艱難地生存著。1928年,中國國民黨完成北伐,國內的局面剛剛平穩不久,日本就對中國發起的進攻,在日本國內,主張對中國發動戰爭的鷹派勢力成功上位,中國再次面臨亡國的危險。
居安就應該思危,這已經是迫在眉睫的是危急時刻。中華民國迫切需要組建一支具有較強戰鬥力的隊伍,其中自然少不了精良的武器裝備,按照現在的話就是實現軍備和國防工業現代化。於是,中德兩國就形成了合作關係,中方提供德國所需要原材料並穩定供應,德國為中國提供武器裝備還順帶來先進的軍事化管理。
由於德國被強制裁軍,使得大批具有軍事技術技能的軍官們無事可做。德國不斷向中國派遣軍事顧問,這些軍事顧問都是高素質的軍官,由於一戰失敗後,德國被強制裁軍,這些人無事可做。德國就將這些人派到異國,一來可以保證退役軍官的素質,二來也可以為德國的工業和軍用品尋找市場與戰略物資。
就這樣,經過中、德兩國反覆磋商。在1928年11月,德國名將鮑爾帶領首批德國顧問團來華,其主要任務就是為德國的軍事裝備開拓中國市場和幫助蔣介石訓練軍隊。中德的這種合作關係一直持續到30年代末期。
從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提出抗議,最終結束了這種關係。不過中德的合作確實是大大提高了中國的軍事力量,為抵禦日本侵略作出一定的貢獻。
(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