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奧德河畔的弗羅茨瓦夫,是波蘭西南部的一座重要城市。作為波蘭的第二大金融中心,弗羅茨瓦夫由於便利的交通,歷史上就是多元文化聚集的一座名城。城中大量的普魯士、奧地利和波西米亞風格的建築,使它成為了波蘭境內的一座特別的城市。
而75年前,這座還歸屬於德國的城市,曾有著一個十分德語化的名字——佈列斯勞(Breslau)。二戰結束前,這裡就曾經爆發過一場慘烈的大戰,這就是二戰史上著名的佈列斯勞圍城戰。
1944年,二戰的硝煙已經接近尾聲之時,德國名城佈列斯勞瀰漫著一股緊張而又複雜的氣氛。當希特勒在8月宣佈該城為\"要塞之城\"之後,駐守城中的德軍便決定不惜一切代價死守這座城市。
不久之後,德軍指揮官卡爾·漢克被任命為佈列斯勞的戰地指揮官,負責該市的一切作戰任務。為了將城市打造成無堅不摧的\"超級堡壘\",漢克要求當地居民無條件參加城市防禦和要塞工程的建築,如有違反者一律就地處決。在此期間,納粹將一塊時髦的住宅區夷為平地,為的是建造一個供給要塞的軍用機場,在此期間,大量平民和戰俘勞工死於機場建設中。
對於城中即將遭受的打擊,卡爾·漢克覺得不以為然,他甚至聲稱:\"俄國人永遠也不會得到佈雷斯勞,我寧可把它給燒了。\"由於佈列斯勞特殊的地理位置,德軍的防禦工作便依託當地的地形地貌進行施工,經過一段時間的修建,佈列斯勞本身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建築物、廣場和街道都被建成了獨立的防禦支撐點;建築物的窗戶和入口處都被堵了起來;為了掃清射界,十字路口附近的建築物都被拆毀。街道上挖了很多反坦克壕溝,到處都佈滿了帶刺的鐵絲網。
1945年2月2日,佈列斯勞的要塞正式建造完畢。卡爾·漢克命令漢斯·馮·阿爾芬為要塞的指揮官。納粹士兵根據要求部署在各個防禦陣地之中,等待著蘇軍的到來,佈列斯勞全城此時已經進入最高戒備狀態。
蘇軍方面,隨著著名的巴格拉季昂行動的成功,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與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將戰線向西推進到奧得河和維斯瓦河一帶沿線。而位於奧德河附近的佈列斯勞自然而然就成了蘇軍前進路線上必須得到的一座樞紐。
烏克蘭第一方面軍麾下的第6裝甲集團軍在弗拉基米爾·格魯佐夫斯基中將指揮下,開始對佈列斯勞的德軍進行包圍和分割。根據伊萬·科涅夫元帥的命令,第6裝甲集團軍必須保證佈列斯勞後方的安全情況下,攻佔這座通往柏林的必經之城,而且還要保證後續支援部隊的供給不會被德軍所切斷。
接到任務後的第6裝甲集團軍,開始在城郊集結兵力的重型裝備,到1945年2月8日,自行火炮和迫擊炮部隊已經備足了可供2-5個單位所需的彈藥,步兵也備足了1-5單位的彈藥量。為了保證先頭部隊的火力支援充足,由伊萬·科恰金中將率領的一支裝甲部隊承擔起了該任務,共計186輛T-34/85型坦克,63輛各類突擊炮參與了此次圍城戰,而參戰計程車兵則達到了8.7萬人。
1945年2月8日,為了配合第6裝甲集團軍的進攻,蘇軍的炮兵對佈列斯勞的城郊發動了約1個小時的炮火攻擊。隨後在坦克等重型武器的保護下,蘇軍士兵開始向德軍的陣地展開進攻。戰鬥進行的十分激烈,先頭的蘇軍部隊遭到了德軍反坦克火箭筒和反坦克炮的猛烈攻擊,蘇軍出現了進攻受阻的情況。但在後續部隊和炮火的支援下,蘇軍依然成功撕開了一個缺口,第6裝甲集團軍及下屬的第22、第74和第77步兵團向佈列斯勞的城中進發。
2月13日晚8點,第6裝甲集團軍下屬的第25機械化師的一支前線巡邏隊與蘇軍第5\"近衛\"集團軍的一支突擊炮團勝利會合。隨即蘇軍和其他兄弟部隊開始向防守城市外圍的德軍展開進攻,經過一系列艱苦的戰鬥,2月14日中午,蘇軍部隊抵達預定的集結地點,開始對城中的德軍展開最後的進攻。在此期間,由於德軍封鎖包圍圈出現了暫時的缺口,一小部分城中居民和德軍士兵藉此機會逃離城市,但大部分城中居民被德軍利用起來,負責防禦工事的加固和清理廢墟,有不少人死於炮火或德軍的處決。
2月14日,經過幾天的戰鬥,蘇軍裝甲部隊剩餘的作戰車輛在科恰金中將的指揮下,開始逐步向城中推進。同時第294步兵師、第273步兵師和預備役部隊開始分批部署在奧得河北岸、城市東南角。而負責攻城主要部隊則是第22、第74和第77步兵團,而等待他們的是城中的5萬名德軍士兵(一說8萬-10萬人不等)。
根據要求,蘇軍指揮官希望部隊在15日進入城中,但在德軍的頑強抵抗下,蘇軍部隊被嚴密壓制在鐵路線一帶,蘇軍曾短暫佔領了一座公園,但不久便被德軍搶回。為了能及時攻入城中,蘇軍決定改變策略,從城市南部的防線進行突擊,並向突擊的第218和309步兵團增加人數,同時將500餘門各口徑火炮集結在奧得河兩岸,準備開始第二次突擊。
1945年2月16日,經過一天的激戰,蘇軍前線部隊已經抵達舊城護城河一帶。一天後佈列斯勞的中央島和大學、郵局及電報大樓也被攻佔,此時蘇軍準備開始對城中的要塞和防禦工事展開最後的進攻。
為了保證進攻的成功,蘇軍每個步兵團都專門組成了一個突擊營,每一個突擊營都由10個突擊組組成。主要包括1個步兵組,3個配備了突擊炮的炮兵組,2個工兵組,1個火焰噴射器組,1個反坦克步槍組,1個狙擊組和1個裝甲組。在實際戰鬥中,這些小組還會根據需要自行拆分成多個小部隊,與其他部隊一起向德軍守衛的要塞進行進攻。
2月22日,重組後的第6裝甲集團軍在做好了全部準備後,正式下達了進攻要塞的命令。早上8點,蘇軍對城中主要目標和要塞防禦陣地發動了近3小時的炮火覆蓋,火炮攻擊後,蘇軍的突擊營開始進入城內與德軍展開戰鬥,而蘇聯空軍下屬的2支部隊也為突擊營士兵提供了空中火力支援。德軍也紛紛從所藏身的掩體和工事中鑽出,與蘇軍展開了殘酷的巷戰。
自2月15日起,德國空軍開始向佈列斯勞的守軍投放物資與彈藥,直到戰鬥結束。這期間德軍共進行了多達2000餘次的補給行動,累計交付了1486噸的各類物資。1945年3月2日,由於指揮不力,原要塞指揮官漢斯·馮·阿爾芬被解職,赫爾曼·尼爾霍夫接替了他的職務。雖然在尼爾霍夫的指揮下,德軍進行了幾次反攻,但在蘇軍強大的攻勢面前,德軍的抵抗只是苟延殘喘罷了。
3月初,德軍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開始允許城內的婦女兒童進行撤離,但在嚴寒天氣中,約有1.8萬名平民在撤離時因為低溫而不幸遇難。此時的城中僅剩下了不到20萬名居民,數量不到原有人口的三分之一。
經過幾日的戰鬥,蘇軍成功將主力部隊推進到市中心,德軍只能被迫進行毫無效果的抵抗。1945年5月6日,在經過82天的圍困和進攻後,德軍指揮官尼爾霍夫透過士兵向蘇軍投降。而佈列斯勞也成了德國最後一個投降的城市,佈列斯勞解放後兩天,德軍就簽署了停戰協議,二戰歐洲戰場正式宣告結束。而德軍總指揮官卡爾·漢克在逃亡途中,被捷克游擊隊擊斃,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
根據戰後統計,佈列斯勞圍城戰共造成當地居民8萬餘人喪生,城市中80%到90%的建築物被完全摧毀。戰後當地的新任市長上任履職時,城中幾乎已成為了一片廢墟,所有的基礎設施已經不復存在。
交戰雙方在此次戰鬥中也付出了極大傷亡,蘇軍約有1.3萬名士兵陣亡,4.7萬人負傷或失蹤,數十輛裝甲車輛被摧毀,而德軍有6000餘人死亡,2.3萬名士兵受傷,其餘士兵向蘇軍投降。
根據《波茨坦公告》,佈列斯勞重新回到波蘭領土中,城中的德國居民開始陸續撤離迴歸德國本土。1948年,重建之後的佈列斯勞被改名為弗羅茨瓦夫,並一直延續至今。1999年,弗羅茨瓦夫成為波蘭下西里西亞省的省會,現在已經成為一座重要的經濟重鎮,也是如今波蘭的第四大城市。
佈列斯勞圍城戰,作為二戰歐洲戰場結尾的一場大規模城市圍困戰,無論在戰鬥過程還是戰後結果都深深影響了戰後的歐洲局勢,也讓世人見證了蘇軍的英勇無畏和納粹的殘暴兇狠。佈列斯勞這座城市也永遠留在了浩瀚恢弘的歷史長河中,並永遠被後人所熟知與銘記。
參考資料
1. 《帝國的紅色風暴》
2.《希特勒最後掙扎:1945佈列斯勞之戰》
3.《大決戰:1944-1945》
4.《弗羅茨瓦夫百年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