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如何做好因材施教發展心理學博士為你支招

小編的話:「因材施教」這個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呀。當爸媽的,怎樣才能知道孩子是什麼「材」?怎樣的教育適合這個「材」?陳忻老師結合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總結了一套「孩子發展三個區」方案,送給你。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如何做好因材施教發展心理學博士為你支招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得到最好的發展,但是什麼才是符合我這個孩子的最好發展呢?大家都知道要因材施教,但是我們心中的疑問常常是:「因材施教」去引導和要求孩子的「度」到底在哪裡呢?

跟網友們灌水討論時,有的媽媽說,我的孩子上了幾堂鋼琴課,老師說孩子接受快,孩子自己也喜歡練習。是不是要多加練習的時間呢?別把孩子給耽誤了。如果加太多會不會物極必反,傷害孩子的興趣呢?

又有些父母說,我覺得我們家孩子資質平平,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和特長,是不是可以不用管了,放養就好了?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如何做好因材施教發展心理學博士為你支招

我們的討論如果抓住根本,那就是我們父母的責任在哪裡。不管孩子有無天分,不管孩子是否資質一般,我們做父母的責任是要觀察孩子,觀察他的性格,觀察他的興趣,觀察他的學習特點等等, 根據觀察到的種種來因勢利導。所謂因材施教,就是這麼個道理。

我們有時候拿捏不好度,不知道自己「引導」得是不是太過了,會不會傷害孩子的興趣,這個不能和別的孩子比。不能說,別的孩子怎麼樣,所以我的孩子也要怎麼樣。別人的孩子可能這樣要求不算過,但是你的孩子這樣要求可能就過了;反之亦然。所以要基於自己孩子的特點和能力,切不可人云亦云,攀比。攀比的結果只能是父母焦慮,孩子焦慮。

找到最近發展區

那麼我們的引導和要求怎麼才最適合孩子呢?兒童教育學家維果斯基說過,要找到「最近發展區」。他指出,孩子現有的發展水平和孩子可能的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是最近發展區。

父母/老師要善於準確發現孩子的現有發展水平,對孩子可能的發展水平進行比較準確的預測,那麼,我們的引導/教學就在這個最近發展區進行。逐步給孩子挑戰,合適地引導,從最近發展區的下限,慢慢提高到最近發展區的上限。

這個過程,不是一步到位,立竿見影的,所以父母要有耐心。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如何做好因材施教發展心理學博士為你支招

打個比方,小明和小剛年齡相仿,他們同時開始學鋼琴。學了一段時間以後他們都通過了鋼琴一級考試。老師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和觀察,發現小明接受比較快,而且記憶力非常好,那麼她就給小明一年以後的考試定的目標是四級。一級是小明的現有發展水平,四級是一年後的可能發展水平。從一級到四級之間的發展區就是最近發展區。老師要想辦法訓練幫孩子提高鋼琴水平。這個過程對小明來說,有挑戰性,但也是可行的。

小剛也通過了一級考試,表面現象是,小剛和小明一樣,都是一級水平。但是,老師根據他的特點和能力,認為一年以後他的考試目標是二級。如果父母沒有了解到孩子的特點,認為別人是一級,你也是一級;所以別人要考四級,你也要考四級。這樣孩子就很痛苦,因為四級不是他的可能發展水平,從一級到四級的這個距離不是他的最近發展區。如果父母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而是不斷強迫、加碼,會有怎樣的後果我還用說嗎?

所以說,父母要仔細觀察,透過表面的現象去把握住孩子真正的水平和能力,才能做到因勢利導。

觀察三個區

我把父母應該觀察的區引申為三個區。舒適區(comfort zone)、挑戰區(challenging zone)和恐慌區(panic zone)。

舒適區可以等同於維果斯基的現有發展區,孩子在這個區裡最舒適,因為他已經都會了。

挑戰區也可以說是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我們不斷給孩子合適的挑戰,讓他在自己現有的水平上逐步提高。這當中會有一些挫折和挑戰,但是父母引導得當的話,孩子能夠突破自己現有的水平,能夠全力以赴,做到符合自己能力的最好。

如果父母要求過高,無視孩子的現有水平和接受能力,強迫給孩子加壓加碼,一旦超出了挑戰區,就會進入恐慌區。在這個區裡,孩子常常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即使很努力了也達不到,這個時候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恐慌,無法面對挫折。

孩子害怕失敗的原因

引導得當,其實孩子都是喜歡做一些有挑戰的事情。很多父母說,我們家孩子挺聰明,其實各方面表現也都挺不錯,但是我知道他沒有使出全力,沒有做到最好,馬馬虎虎糊弄過去就算了。

很多孩子喜歡待在安全區裡,因為它保護了他們不必承受失敗帶來的痛苦,也免遭追求成功的壓力。這往往是父母的態度造成的。

有研究表明,孩子對失敗的害怕往往在5-9歲期間受父母的影響,如果父母害怕失敗,那麼孩子往往也害怕失敗;如果父母經常讓孩子完成一些他/她能力尚達不到的事情,孩子從中學習到的是對失敗的害怕。

有些父母不由自主地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有很多表達愛的行為,比如和孩子一起慶祝,給孩子買東西;而在孩子表現不太好的時候卻和孩子一起生氣、傷心,不知道怎麼真正引導孩子面對困難,孩子只感受來自父母的消極情緒,而感受不到真正的愛。這樣的孩子往往變得低自信,害怕失敗,所以他的內在動力是儘量避免失敗。只要他能免於失敗就可以了,不會再去追求更好的成績。

甚至這些孩子還會害怕更好的成績,因為如果得到更好的成績,父母對他的期望立刻也隨之提高了,這樣的期望讓孩子無法承受,也 更害怕達不到提高的期望,所以壓力很大。最終孩子選擇老老實實待在安全區內最保險。

你可以這樣幫助孩子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如何做好因材施教發展心理學博士為你支招

所以父母的責任是讓孩子勇敢地走出安全區,接受合適的挑戰,進入挑戰區。

很多孩子害怕失敗,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失敗和成功的互相關係。失敗的人不會永遠失敗,成功的人是經過很多失敗的體驗,從失敗中學習才獲得成功。

當孩子有挫折的時候,要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從這個事情上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哪裡可以再提高,怎麼提高,把孩子悲傷或者鬱悶的心情轉移到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上,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學會評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當他們獲得進步以後,稱讚他們所做出的努力和具體的一些方法、行為,讓孩子獲得成功的體驗,以及要獲得成功背後需要哪些品質和行動,而不是泛泛地說你很聰明、你很努力這類空洞的話。

父母要幫孩子把一個大目標分成一個個小目標。因為不可能一下子達到大目標,要是孩子總達不到目標確實會很沮喪。當分成小目標後,孩子透過努力和思考做到了,往往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並增強信心,也會越來越願意接受一些新的挑戰。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如何做好因材施教發展心理學博士為你支招

同樣道理,要讓孩子對錯誤抱有一種正確的看法。父母常常迫不及待地去指出、糾正孩子的錯誤,給孩子傳遞了一個資訊:錯誤是不好的,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很多孩子對自己出錯很不能容忍,對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很抗拒,拒絕聽。這樣的話就沒有辦法從錯誤中學習而進步。

所以要破除孩子這種沒必要的「完美主義」。我家兩個孩子,我從小就跟他們說,爸爸媽媽是普通人,是普通人就會出錯。而且我不失時機,只要有錯就跟他們這麼說。比如讀書的時候我念錯了一個單詞,就會說:哦,媽媽這裡看錯了,現在我改過來。

父母透過改變孩子的一些觀念,分割目標,和老師/教練進行良好的溝通和討論,相信能讓孩子進入挑戰區,全力以赴,獲得和他們的能力相符的發展。

注意不要過火而進入恐慌區

當孩子在挑戰區的時候,父母不要讓勝利的果實衝昏頭腦,不要一下子對孩子的期望超過現實的能力。如果孩子一有點進步,就立刻加壓加碼,可能孩子受不了壓力,又會退回安全區或者進入恐慌區。

進入恐慌區的孩子,其實已經很努力,很想達到父母的期許,可是以為父母的期望超過了他們現有的能力,所以不管他們怎麼做都達不到目標,這個時候孩子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很恐慌,無法面對挫折。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如何做好因材施教發展心理學博士為你支招

如果父母看到一些現象,就要思考是不是逼孩子逼太過了,比如:

這些是孩子發出的一些資訊,父母需要反思自己的一些言行和要求。

所以,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傳遞正確的觀念和資訊,仔細觀察孩子,積極和老師溝通,找到孩子發展的3個區,儘量讓孩子在挑戰區裡發揮最大的潛力。?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140 字。

轉載請註明: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如何做好因材施教發展心理學博士為你支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