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石敬瑭好友,野心勃勃想稱帝,卻慣打愛國牌,斬首後被做成標本

由 弓四清 釋出於 經典

五代時期的軍閥安重榮也算是亂世雄傑。此人出生於武將世家,從小精通騎射,因為父親的提拔,安重榮很早就在振武軍(今屬內蒙古呼和浩特)擔任巡邊指揮使。數年征戰,剽悍勇武的安重榮嶄露頭角,成為振武軍風頭最健的青年將領。

後唐末年,石敬瑭起兵,派人召喚安重榮加入。安重榮的母親和兄長都不看好石敬瑭。在他們眼中,官軍勢大,風險也大。安重榮不甘心一輩子做低階軍官,渴望有機會出人頭地。追隨石敬瑭雖然風險很大,但若成功,回報也極大。他為了安撫母親,在百步之外設下一個箭靶,說:“石敬瑭若是能夠成為天子,那麼我這一箭必然射中。”一箭射去,果然射中靶心。安重榮又拿出第二支箭,說:“若我安重榮有命成為節度使,那麼這一箭也當射中。”結果,他一箭再中。母親和兄長看到他心意已定,也不好再反對。安重榮就帶手下1000人叛逃,離開了振武軍。
懷揣夢想的安重榮奮勇廝殺,衝鋒在前,讓石敬瑭很滿意。936年,石敬瑭稱帝之後,任命安重榮為成德軍(今屬河北石家莊)節度使。
當上節度使已是那個時代武將的巔峰,安重榮很是興奮了一段時間。可是,當他走出山野,來到朝堂,目睹了後唐末帝和晉高祖石敬瑭的發家史,安重榮的內心激動不已。他說出了五代以來節度使們共同的心聲:“天子寧有種邪?兵強馬壯者為之爾!”一句話道破五代時期各路人馬稱王稱帝的本質:哪裡有什麼天命所歸,哪裡有什麼仁義道德,有的就是強權而已!
五代就是這樣一個武力稱雄的時代,不僅僅是後唐末帝和石敬瑭,就連朱溫、唐莊宗、唐明宗莫不是如此。安重榮為什麼不行?
不過,安重榮手上有兵馬,朝廷則有著更多的兵馬。如何能以小投入獲得大收益呢?安重榮思前想後,決定發動輿論,積極造勢,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一場反對契丹的愛國浪潮。如此一來,天下紛亂,朝廷自顧不暇,安重榮就可以渾水摸魚,實現上位夢想了。
有了想法,他立刻就行動起來。

石敬瑭
當時,石敬瑭尊奉契丹皇帝為父,契丹驕橫,欺凌中原,天下藩鎮多有不滿。安重榮於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多次宣稱:“後晉貶低中原王朝、尊奉夷狄(契丹),以此來填充那絲毫不知道滿足的契丹的貪慾,讓本已疲憊的百姓更加窮困。如此朝廷可以說是萬世之恥辱!”透過抨擊後晉尊奉契丹的國策,安重榮從根本上打擊了石敬瑭帝位的正統性。石敬瑭聽了很不高興,百姓卻拍手叫好。
同時,契丹使者透過成德軍前往汴京,安重榮接待使者時叉開腿坐著,很是傲慢。若是契丹使者膽敢發作,安重榮立刻將他們抓捕入獄,甚至直接殺掉。契丹對安重榮很是痛恨,又拿這個說一不二的軍閥沒有辦法,不得不繞道前往汴京。面對契丹使者的訓斥,石敬瑭卑躬屈膝,好言安撫,但又不敢派人訓斥安重榮。畢竟,天下藩鎮對他多有不滿,即位之後,他不得不四處征戰,只要安重榮不是太過火,石敬瑭也不想先挑起事端。
石敬瑭的軟弱讓安重榮的野心更加膨脹。當時,吐谷渾的白氏部落不堪忍受契丹的奴役,逃出草原。安重榮將這些人全部安置在了自己軍區,還以共同對付契丹為名,四處招攬周邊的少數民族。各地的亡命之徒來到成德軍,只要是參軍,安重榮也一律赦免他們原先身負的罪責。數年後,安重榮手下有大軍數萬,單單精銳騎兵就有萬人。
為了建立大業,安重榮利用反擊契丹的民心,把“愛國自強”這張牌用得得心應手。天福六年(941年),一隊契丹使者團經過成德軍,安重榮故意挑釁,侮辱契丹使者。契丹使者高傲慣了,自然不服。安重榮立刻憤怒地下令,將契丹使者倒拖在馬屁股後面,繞城一週。看到此景的百姓無不讚頌安重榮愛國,痛罵契丹使者活該。
安重榮又上表朝廷,一一列舉周邊各部落對契丹的仇恨,並且宣揚,願意和自己一起反抗契丹的部落就有十萬軍隊,還說,如今無論是中原百姓還是外族部落都同心反對契丹,對契丹用兵、將其逐出幽雲十六州的時機已經到來,這不僅是民心,更是天意。
與此同時,安重榮把這份表章遍送朝廷大臣和天下藩鎮,以佔據輿論的制高點。於是,朝廷上下掀起了一股反對契丹的浪潮。
從一開始,中原王朝的官員和百姓對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的賣國行徑就非常不滿,只是敢怒不敢言罷了。如今,安重榮等藩鎮聯合上書,朝廷輿論頓時倒向了安重榮。石敬瑭大驚。他本是契丹扶持的皇帝,一旦與契丹撕破臉,在內憂外患之下,後晉必然滅亡。石敬瑭即刻從汴京出發,前往鄴都(今屬河北邯鄲),彈壓邊境,又親筆寫下詔書,告訴安重榮,讓他自重。
歷朝以來,藉助外力奪取政權者比比皆是。昔日李淵從太原起兵,不也是對突厥稱臣,以換取軍事援助嗎?後來大唐強大,立國數百年,人們不但不說李淵、李世民賣國,反倒說他們懂得審時度勢,借力打力呢。

所以,石敬瑭認為,昔日漢與匈奴,唐與突厥、吐蕃和親,是為了天下安定;自己向契丹稱臣,同樣是“所以為天下計”。在對安重榮說明苦衷之後,石敬瑭也不無威脅:安重榮若是堅持己見,無異於以個人之力對抗天下。即便安重榮兵強馬壯,也不是他晉高祖的對手!
可惜,安重榮反意已決,根本不在乎石敬瑭如何解釋。他早就給自己準備了後路:他在豎起反對契丹大旗、召集各部人馬的同時,也派人和契丹轄區下的幽州節度使聯絡,希望契丹保持中立。幽州節度使把事情告訴契丹皇帝,契丹皇帝果然吩咐靜觀其變,暫時不要對安重榮用兵,等石敬瑭和安重榮打起來再說。
中原越是混亂,契丹越是可以渾水摸魚。
這時,安重榮的母親還健在。她很擔心兒子這樣折騰會白白丟掉性命,再次勸說兒子偃旗息鼓。安重榮又玩起了當初的把戲,說:“為母卜之。”他指著大廳外面懸掛的龍旗的龍口處說:“吾有天下則中之。”安重榮本就是神射手,一箭射去,果然從龍口中穿過。母親看到兒子不聽勸,只好嘆息著走開。
起兵在即,安重榮也加緊了宣傳造勢的步伐。他轄區內的饒陽(今屬河北衡水)縣令知道他的心思,主動獻上一隻五色水鳥。安重榮大喜,四處宣揚“天降鳳凰”,是保佑自己的祥瑞。一位軍士也獻上一條大鐵鞭,宣稱鞭中有神,鞭頭所向,隨便一指,人就會死去。從此安重榮有了一個外號,叫做“鐵鞭郎君”。每次他進出府門,都讓人抱著鐵鞭走在最前。他還在閱兵時公開表演“鞭頭殺人”,數萬軍士對其鐵鞭的威力無不驚駭。
941年,正值當地大旱,大旱之後蝗災四起。安重榮一面拿出糧食,招攬饑民數萬為兵,一面驅趕饑民前往鄴都,將大軍混在饑民當中,掩人耳目。石敬瑭聽到訊息,命令大將杜重威前往平叛。

安重榮頗能用兵,擺下偃月陣迎戰官軍。官軍雖然數倍於安重榮,一戰之後卻絲毫佔不到便宜。杜重威連續多次進攻無效,很是擔憂,想要撤退。部下勸說道:大軍一旦撤退,安重榮必然追擊,如此一來,大勢去矣;如今安重榮的精兵全部放在中部,我方不如從兩翼猛攻,或許可以獲勝……杜重威聽從了建議,果然撼動了安重榮的大陣。就在兩軍勢均力敵時,安重榮的好友兼部下趙彥之忽然在陣前倒戈,這下徹底斷送了安重榮的皇帝夢。
原來,趙彥之早年和安重榮同樣在振武軍擔任指揮使,彼此關係還算不錯。安重榮依附石敬瑭,一躍而成節度使,讓趙彥之看得眼紅心跳,他便從振武軍來到安重榮帳下。安重榮很高興,任命他為排陣使。可趙彥之不但不感激,反倒認為安重榮昔日和自己一樣,不過是靠著站隊正確得到高位,在才能方面不比自己高明。如今安重榮想要叛變自立,無異於自取滅亡。趙彥之臨陣倒戈,就是想以此謀取一個投效石敬瑭的機會。
安重榮沒想到舊友會背叛自己,大驚之下,急忙退入輜重隊伍,其兩萬多軍隊則成了潰兵。官軍乘勢追擊,安重榮主力盡喪,只能帶領十多人逃回成德軍。當時天寒地凍,成德軍戰死的、冷死計程車兵有數萬人。十來天之後,安重榮的裨將(副將)開啟城門,將官軍引入。
為斬草除根,杜重威一聲令下,將守城的官員百姓兩萬多人全部殺害,那個做嚮導的裨將也被誅殺。安重榮則被押送到鄴都,石敬瑭下令將其斬首,還將他的頭顱用油漆塗抹,做成標本,送給契丹,以示對契丹的忠誠。慣打愛國牌的安重榮不但沒有當成愛國英雄,而且還死在了自己的野心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