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紐西蘭心理學家: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成年後幾乎沒差異

由 俎巧玲 釋出於 經典

傳統觀念表示,獨生子女是具有任性、自私以及習慣與自我中心,表現出驕縱、孤僻還有蠻橫無理等帶有負面形象的特點,他們從小就被父母們寵壞,缺乏社交的能力,行為處事具有攻擊傾向,更有很多環境適應上的問題。

但是最近幾年來,研究越來越多發現以往對於獨生子女的負面刻板印象發生了一些改變。

有的獨生子女智力表現得較高,而且適應能力良好,相較於非獨生子女成熟。

有專家推測表示,原因在於獨生子女和父母的互動關係都是較為密切的,只是目前獨生子女在同輩們之間,依舊是比較容易成為“不受歡迎”的物件。

我們反觀有手足的子女,因為大家的傳統觀念就是從小在一個充滿著高度競爭條件下的環境中成長,還有就是家長們總是愛對這些“小人們”進行比較。

所以,在這樣的條件下成長的孩子往往在小小年紀就已經鍛煉出自己的生存之道,能夠把衝突處理的最佳,在同輩之間也能迅速的建立起良好的關係。

這些人們對於獨生子女以及非獨生子女的傳統看法引起了紐西蘭心理學家的好奇,於是做了有關這個課題的研究。

研究結果表明,其實成年後,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個性沒有差異。而一個孩子的性格的養成最重要的是源於家長們的家教。

決定一個孩子未來受不受歡迎,關鍵得看教養。

一個家庭不養出小皇帝或是公主病的教養方法才是作為家長們值得深挖的,而與孩子是否獨生沒有任何的關係。而什麼樣的教養方式才是對孩子有好處的呢?

首先就是有愛,而且還要有原則。一個家庭中必須要有必須遵守的規矩,讓自己的孩子遵循,孩子也不會養成不好的習慣,否則會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

在孩子的成長中要提供更多的同輩互動的機會。對於獨生的孩子來說,由於缺乏兄弟姐妹,很多的家長會有誤解,認為如果孩子一旦想要和同輩互動,就表明應該將孩子送入學校。

如果孩子已經習慣了一個人玩耍,那一下子將其送入集體生活中,其實反而會讓孩子感到不知所措,進入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

孩子開始接觸人群,由於不知如何交朋友,若想要引人注意,也許就會經常吵著爸媽買糖果和朋友分享,或是使用帶有攻擊性或是搶奪,挑釁和不遵守規則等策略來引起其他人的關注。

所以爸媽們需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有機會多多學習社交技巧,可以先從好朋友或是兄弟姐妹間的孩子的互動玩耍開始。如果爸媽們能夠自然地與別的孩子互動,孩子們也會更加容易親近自己的同輩。

還有就是父母親的衝突千萬不要將孩子們扯進來,特別是在獨生家庭中,由於家中就只有三個人,所以父母很容易將自己的情緒帶給孩子。

父母們吵架容易給孩子傳遞對方的不足,而這樣的拉攏或挑撥的行為是很容易影響孩子的,甚至還會讓孩子學樣。

父母們要謹記,父母之間表現出愛的行為,是很好地增加孩子的正向情緒及行為引導的模範作用。

孩子們總會長大的,家長們要適時放手。家長在幫助孩子的同時,同時也讓孩子損失了很多學習獨立的機會,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家長,他們是最容易有這樣的行為,很怕自己唯一的孩子不快樂。

那些有手足的家庭,父母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表現得反而比較獨立,和有責任感。要知道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要幫助自己的孩子找到他們自己的強項才是父母應該關注的。

父母需要從小觀察孩子們獨特的氣質是什麼,要鼓勵自己的孩子朝著自己的強項和感興趣的方向發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大人們眼中的成就。

家長在教養孩子時的態度應該一致,需要經常和自己孩子的老師進行充分的溝通,這是最基本的原則。

最需要強調的家長們的同理心的部分,爸媽需要模仿很多書中人物的情緒的表現,引導自己的孩子去思考,當自己在遇到事情時候應當如何處理。

在日常的生活中爸媽也應該將自己的內心感受和孩子進行有意義的溝通,建立起與孩子的同理心。將孩子當作與成年人一樣的獨立的個體。

孩子的教養需要得到每一位家長的重視,讓自己當個理性的聆聽者。

對於獨生子女來說,他們缺少兄弟姐妹的支援,當孩子有挫折或是失敗時,大人們就必須承擔起支援以及理性分析的角色。

當你的孩子考試表現不好時,千萬不能表現出失望的眼神,需要做的是讓孩子感受到你是相信他會繼續努力的, 而且你也會和孩子一起努力,一同分析遇見的問題,找出問題的緣由。

有的時候,不要一直打斷孩子們的表達。

認真傾聽,一起解決,總是鼓勵才是最好的教養。獨生不是造成孩子性格區別的原因,而一個家庭的家養才是孩子性格的決定因素所在。

- The End -

作者 | 胖迪兒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own, B. (2015). 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Pengu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