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關鎖國的原因
閉關鎖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清朝和明朝政府實行的嚴格限制對外交流活動的一項政策,其中包括對外國人來華商務活動的禁止和對中國人出國的禁止,而閉關鎖國的原因根本上是因為中國古代處於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整個國民經濟都是閉塞的落後的,統治者不接納國外新鮮事物。
明閉關鎖國時期朱元璋畫像
後代歷史學家認為閉關鎖國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最重要的封建王朝經濟自給自足,還有統治者出於維護政權穩定的需要,從而限制人民出海活動,當時明朝中期日本的倭寇侵擾東南沿海地區,在清朝中期一些西方殖民者也開始向東方擴張,清朝和明朝統治者敏銳地看到了這種趨勢,所以實行消極的閉關鎖國政策限制他們來華擴張。
中國統治者認為如果硬性隔絕人民和外界的聯絡,有利於封建政權的穩定,也有利於緩解國內的民族矛盾,當時滿清統治者和漢族之間矛盾非常尖銳,統治者認為如果採用閉關鎖國的辦法讓國內的漢人得不到外界的支援,那麼民族矛盾就會緩解,但是這個說法顯然得不到後來歷史學家認可。
關於閉關鎖國的原因這個問題後世歷史學家給出了很多種解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以上幾個,其他包括統治者個人因素和人民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及當時國內自然經濟能勉強維持國家運轉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
閉關鎖國的時間
提及閉關鎖國的時間,就要談及閉關鎖國的來歷。
明成祖像
閉關鎖國的時間要追溯到明成祖,明成祖在明初實行的海禁,嚴格規定了民間不得進行私人貿易,在明朝開國之後的很長時間內,中外貿易往來就有了“朝貢貿易”的限定。“朝貢貿易”是指政府把控對外貿易的形式,也就是說政府特許前來進貢的別國在來往過程中,可以攜帶部分商貨,在指定的區域中與本國做生意。明初沿襲了宋、元朝的制度。
在1367年,在黃渡鎮成立了第一個正式的市舶司。在1370年,由於市舶司距離南京過近,因此將其停罷,並於寧波、泉州及廣州三地另行設立市舶司。此後由於沿海不禁,再次關閉了對外口岸,並實施了海禁,直到永樂初年,又重新設立了浙、閩、粵三處市舶司。1405年由於諸番來華的次數逐漸增多,於是政府下令在這三處市舶司各自設立了專門接待來訪的別國商使。貢使團到達後,除可朝見皇帝,並進行貢品交換之外,還被允許在隸屬禮部的會同館與中國的商人進行固定規模的通商。
完全閉關鎖國的時間始於乾隆年間,也就是1757年,乾隆的聖旨從京城遍及到各省,聖旨中明令規定除廣州外,停止寧波、廈門等的一切對外貿易和交流,這就是人們熟知盛傳的“一口通商”,一直以來被視為中國近代程序落後於其他國家的根本禍患。
閉關鎖國的過程
閉關鎖國的過程如何呢?在早期的時候,由於中國與外界的貿易往來引發的問題不斷,政府擔心中外的勢力勾結,會產生對本國不利的事情。所以在1717年清朝的政府下了命令,禁止中國的商船到外界進行貿易。其實就是政府從貿易方面入手,減少中外人員之間的往來。
閉關鎖國時期的乾隆劇照
而在後期,由於外來教會在中國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甚至干涉到了中國的內政問題,所以在1704年政府採取了一些抵制措施。在16年後清政府開始實行禁教政策,在1727年又明確規定了外國的商船隻能行駛到福建、廈門兩處。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來勢力的發展,但是也影響了中國的經濟。
到了1757年,乾隆皇帝頒佈了一道“一口通商”的政令,規定要關閉除了廣州以外的其他幾個通商口岸。而這一命令,標誌著清政府徹底奉行起了閉關鎖國政策。
到了後期清朝政府也沒放鬆對這一政策的實施,在1759年釋出了一個檔案。檔案限制了外國人在中國的買賣行為,規定外國人只能在規定的時間來廣州進行貿易,限期以滿必須立即離去。另外外商在中國的時候,只能在當地僱傭翻譯人員,不能私自傳遞信件。最嚴厲的是,清政府加強了對河防的監督,用以監視外來船舶以及過路商人之間的活動。
而從這一步步的措施來看,政府一直在實行嚴格的政策控制,從閉關鎖國的過程可以看出,政府對該政策的重視程度。
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質
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質是封建經濟的自給自足性。清朝是最後一個封建社會,其經濟模式就是自給自足式,與世界的經濟往來很少。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經說過,天朝地大物博,根本不需要與夷人互通有無。
康熙皇帝雕像
閉關政策最初的實施與清朝收復臺灣有關係。清朝的康熙皇帝在位的時候,臺灣的鄭經經常派兵騷擾沿海。當時清廷正忙於同北方的葛爾丹交戰,無暇顧及東南沿海,為了解除臺灣的威脅,清朝實施海禁政策,不允許任何人出海,這是閉關鎖國政策的起源。
閉關鎖國政策雖然起源於戰爭,但是其本質還是由封建經濟的屬性決定的。在封建時代,商品非常少,商業並不受重視,因此經濟的屬性是自給自足性。清朝實行海禁後,內地完全可以自產自銷,用不著同海外進行貿易。
在乾隆時期,清廷完全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允許西方商人在廣州虎門進行貿易往來,整個龐大的中國,只有一個通商口岸。閉關鎖國這項政策的實施,使得中國失去了同世界交往的機會,逐漸落後於世界。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有多重考慮,清朝是滿人統治漢人,這種統治結構激起了很多漢人的反抗,而當時的南洋各地有很多的中華移民,清朝實現閉關鎖國政策的一重考慮就是要隔斷國內反清勢力與國外反清勢力的聯絡。雖然清廷有著這樣的考慮,但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質還是因為封建經濟的自給自足性,並不是因為戰爭。
閉關鎖國政策後果
在清朝末年,清政府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那閉關鎖國政策後果有什麼呢,給我國的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第一,閉關鎖國在不知不覺中約束了我國的對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展,讓我國的資本主義萌發受到制約。第二,閉關鎖國加深了統治者妄自尊大的想法,還自豪的以為我國物產豐富,不需要其他國家的朝貢。殊不知,遠洋在外的國家已進行了工業革命,因此我國工業文明的興起從此慢了一大步。
閉關鎖國時期的明成祖像
第三,阻撓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令西方的近代科學和領先的技能沒有辦法傳進我國。在清朝,我國篩選人才的方式是科舉制度,認為西方的科技是“奇技淫巧”,這就致使了我國在科技方面慢了西方一大步。閉關鎖國政策後果愈發的嚴峻起來。
清政府還嘗試著透過閉關鎖國方針來對內加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對外加強民族“自衛”。這是一種消沉的防禦方針,但由於西方列強對我國可能造成威脅,這種方針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保護效果。可閉關鎖國方針的結果是弊大於利的,起到的效果僅僅只是一點點。它讓我國長期的與外界隔絕,使我國一直都身處在世外桃源中,只知道男耕女織,徹底不知道西方國家科技與文明已有多麼的強大。
閉關鎖國方針導致的結果即是,我國沒辦法與外界交流學習,無法前進,也使中國掉進深淵。
閉關鎖國的歷史教訓
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危機,使得整個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最後被西方殖民者凌辱。閉關鎖國的歷史教訓至今依然留在人們心中,激勵著人們要為中華民族的復興作出努力。
閉關鎖國時期乾隆劇照
清朝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在當時雖然隔絕了國內反清勢力同國外反清勢力的聯絡,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清朝的統治。但是在清朝末年的時候,西方殖民者相繼入侵中國,中國屢屢打敗仗,簽訂了很多的不平等條約。
喪權辱國的歷史教訓就是閉關鎖國政策帶來的,清朝相繼同很多國家簽訂了不平等的條約。同英國簽訂的條約使得香港被割讓,同日本簽訂的條約使得臺灣被割讓,同俄國簽訂的條約使得北方三大塊地區被割讓。
閉關鎖國的歷史教訓有很多,比如不與世界交往就會被世界所拋棄。在明朝以前,唐宋元與世界交往,在世界上很有影響力。到了清朝的時候,清廷將整個國家封閉了起來。到了清末的時候,中國的很多方面都遠遠不如西方國家。
當時西方國家的武器都是火槍火炮,而中國的武器是冷兵器,冷兵器對戰火槍火炮,自然是要失敗的。西方國家實施了工業革命,一些生產都是使用機器進行。而中國的生產都是作坊式生產,都是純手工的。在各個方面,中國都被西方國家超過,當時的中國在西方人眼裡就是最落後最愚昧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