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器生產有官窯、民窯之分,官窯專為皇宮王室生產用瓷,而民窯生產民間百姓用瓷。人們所說的宋代五大名窯包括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其中官窯為五大名窯之首,官窯因為有官方背景,有著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極嚴格的工藝製作要求,都是優中選優的稀世珍寶。
宋代官窯的特徵
宋代官窯瓷器是一種簡約的美,它最大限度地保持一個完整形,適當地飾以弦紋、耳、鋪首、足等,從不喧賓奪主。單色釉、施滿釉,採取支燒、墊燒的方法,儘可能地縮小疵點。從某種角度講,官窯瓷器沒有裝飾,它追求一種“不飾之飾”。
這種現象在中國陶瓷史上非常特殊,我國陶瓷發展向來注重裝飾,從原始彩陶到漢唐以來逐步發展而豐富的繩紋、刻畫、彩繪、印花、釉下彩、雕塑、貼上、堆疊等等,裝飾手法可謂豐富多彩不拘一格。
在宋代,定窯的印花,吉安窯的剪紙漏花、木葉紋、磁州窯的釉下醬彩等的發展都非常成熟,唯獨宋官窯瓷幾乎完全摒棄了這些花樣繁多的裝飾。同時,它又巧妙地利用了一種特殊現象——開片。
開片本是由於坯釉結合不好而導致釉面開裂的弊病,但宋官窯瓷卻慧眼識珠,利用這一陶瓷缺陷開創了著名的紋片釉,同時利用其獨特的坯釉配方,施釉方法和燒成技術,創造出紫口鐵足這些不是裝飾的裝飾。
整體來說,宋代官窯含而不露的美玉精神,更符合玉的美:內部有光彩,但是含蓄沖淡的光彩,這種光彩極致絢爛,又極致平淡。為了配合如脂如玉釉層,在造型上簡練凝重,為了不使裂紋裝飾產生過多的破碎感,造型上減少了大面積的裝飾面。
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
宋代官窯有著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之分,北宋官窯為發展時期,而南宋官窯則多出精品。下面就來鑑賞一下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的器物。
北宋官窯
北宋官窯的施釉較厚,釉質精細,釉面光潤,成乳濁狀,有玉質感。由於燒造溫度比汝窯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質感較汝窯要稍強一些。釉色以天青色和淡雅的青綠色為上品,尚有粉青、翠青和月白等多種。釉面上都有較稀疏的開片,開片呈淺黃色,是這個窯口所獨有的。
為了使釉面成色更加美觀,胎釉結合更加牢固,在施釉前,常在胎骨上先刷上一層深醬色的護胎釉。凡刷護胎釉的,燒成後,底足露胎處就顯出醬黑色,而口沿處由於流釉緣故也呈現出淺紫色,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這一方法也一直延續到南宋官窯。
南宋官窯
北宋滅亡以後,南宋時在今杭州市鳳凰山南麓烏龜山和郊壇另設新窯,稱南宋官窯。此官窯瓷器胎為黑、深灰、淺灰、米黃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質細膩。釉面乳濁,多開片,稱為“蟹爪紋”,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黃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卻偏赤鐵色,故有“紫口鐵足”之稱。
官窯所燒的都是宮廷御用器,因此,要求製作都儘量完美,早期作品為了使器身全部敷釉,盤洗等器一般都以支釘裝燒,唯支釘較汝州官窯為大且粗,數目甚至有多達二十枚者。晚期,則多以墊託墊燒,雖然是底留下一道無釉的痕跡,但塗上一層鐵質護胎漿成"鐵足",使製品更富特色。
宋代官窯瓷器真偽鑑別
看釉質:宋代官窯器釉質肥厚,酥光寶暈,有玉質感。釉下氣泡顆粒大而明亮,並累疊密集,如史料"聚沫攢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黃等色為多。雍正仿宋官窯器釉層較薄,釉下氣泡小而疏,釉表多數均透明光亮而欠潤澤。釉色以豆青、灰藍、月白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看紋片:宋代官窯器的紋片有大小開片兩種,大開片紋痕長而粗壯,有的紋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經線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樣垂披於臀,因此有"牛毛紋"之稱。即使是小開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幾條較長較粗的紋痕。紋痕的顏色以鱔血、魚籽黃、墨色、油灰居多,鱔血者為上品。雍正仿宋官窯器以小開片居多,紋痕粗細大體相差不大,迄今未見有牛毛紋者。紋痕顏色比較單調,基本為黑色或淺黑色。
看胎色:宋代官窯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稱"黑胎",其著名的"紫口鐵足"特徵的形成,完全是由於胎色所致。而雍正的仿宋官窯器,胎色為白色、灰白色和淺灰色,這樣的胎色在器口釉薄處和足根露胎處不可能形成紫口鐵足。
看底足:宋代官窯器有滿釉裹足支燒和足根露胎墊燒兩種,前者器底有支釘痕,後者足根露胎為鐵足,足部修胎比較粗糙,底部無款識。雍正仿宋官窯器除了足根施以醬釉以外,其足部修胎十分精細規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