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前期是北魏與南朝宋對峙,之後是北魏與南朝齊、南朝梁對峙。在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534年至550年)、西魏(535年至557年),東魏被北齊(550年至577年)取代,西魏被北周(557年至581年)取代。崩潰後的南朝梁被南朝陳(557至581年)取代。
北周、北齊、南朝陳,形成了赫赫有名的後三國時代。關於後三國,一個不容置疑的定論,就是後三國中,南朝陳最為弱小。承南朝梁喪亂之餘,南朝陳只控制長江南岸,江陵以西的狹窄地區,被後來的隋文帝楊堅諷刺為“手掌之地”。
後三國中,公認最強的是北周,其次是北齊。
先看地圖。無疑,北周是後三國中面積最大的。北周的西北部邊界是今甘肅敦煌,再往西就不是北周地盤了。北周北部,是現在內蒙古西部與蒙古的邊界線。然後北周以陝西省、山西省之間的黃河與北齊為界。之後,北周與北齊的邊界,約在河南平頂山至信陽,湖北省安陸一線。然後北周與南朝陳以長江為界,西梁雖然在長江以北,但這是由北周完全控制的傀儡小朝廷,可以算成北周地盤。
在今湖北省宜昌市附近,北周的勢力切過長江,包括湖北省西南部的恩施州,貴州省大部、雲南省大部、重慶市、四川省青藏高原以東。再加上西魏時的本部——陝西省、甘肅省、寧夏。有個說法,認為北周最強盛時的面積是180萬平方公里,而北齊的面積只有91萬平方公里。
北齊呢?最強盛時,北界在今明長城以北,約以內蒙古與河北省邊界為界,東北包括遼寧省的西南部,如錦州、朝陽、阜新等市。西界已經說過了,南界,北齊與長江與南朝陳為界。
看上去,北周比北齊大了一倍,這可能是一些觀點認為北周強於北齊的主要依據。北周真的強於北齊嗎?未必。
北周的西北部是河西,也就是漢魏晉時的涼州,五胡時的前涼、後涼。這裡氣候相對乾旱,南邊是雄偉的祁連山,狹窄的河西走廊以北,就是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裡沙漠。所以河西的人口並不多,主要有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等城市。河西地區以東,約以原州(今寧夏南部的固原)為界,以北的地勢和河西差不多,以高原、沙漠地區為主,北有庫爾齊沙漠,南有毛烏素沙漠。自然,這裡的人口也沒多少。
跳過中間,再說北周最南部。北周控制了雲南大部和貴州西部。但是這裡從秦漢以來,人口普遍不多。雲貴(西部)這麼大的面積,北周只在這裡設定了一個南寧州。當然,這裡是蜀漢時的南中,戰爭資源非常的豐富。蜀漢的一半是由南中構成的,沒有南中的資源,蜀漢北伐根本沒有可能。而北周基本上可以看成蜀漢+西魏的合成版,南寧州佔了北周面積的很大一塊比重。不過,從《周書 武帝紀上》記載的這句“南寧州遣使滇馬及蜀鎧”來看,南寧州之於北周,更像是一個羈縻州,與南中之於蜀漢的性質差不多。
北周定都於關中的長安,但對北周來說,最為重要的經濟中心,應該是益州。公元553年,西魏趁梁朝內亂,出兵佔領益州,奪走了四川盆地的全部。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益州乃天府之郡,戶口百萬,物產豐饒,這是實情。四川盆地人口多,可以為北周提供充足的兵源。糧食多,北周的軍糧不成問題,鹽、鐵、銅資源豐富,北周的經濟也不成問題。
要知道,在西魏、東魏、南朝梁對峙的時代,西魏是實力最弱的。而天下掉餡餅,西魏拿下益州後,一躍成為強國。有這麼一件事,在西魏佔領益州之前,宇文泰曾下令國中男丁滿18歲對64歲者,包括有輕微殘疾的人,都要交納賦稅,可見西魏的經濟是比較窘迫的。
除此之外,北周還有關中、漢中、南陽、襄陽等地。綜合實力強於南朝陳,但確實不比北齊強多少。
再說北齊。北齊的面積甚至比南朝陳(一說為133萬平方公里)還小一大圈。但是北齊的統治區,基本沒有北周的南寧州,南朝陳的廣西、越北這樣人口稀少的邊遠地區。北齊人口較少的地區,主要在北部,也就是現在內蒙古中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一帶。河北中南部,山西、山東,在北魏時代就是人口稠密的地區。北魏分裂後,東魏就是憑藉這些地區的人力、物力、財力,對西魏幾乎是壓倒性的優勢。只不過西魏宇文泰擅長用兵,東魏高歡在軍事上略遜一籌,才導致西魏在東魏的壓迫式進攻面前能活下來。
另外,南朝梁崩潰後,北齊佔領了江蘇徐州以南至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包括江蘇省長江以北,安徽省長江以北,湖北省長江東北,河南省東部,這裡人口很稠密。而且北齊甚至不怎麼看重淮南地區。公元573年,陳宣帝陳頊下詔北伐,北齊是怎麼看待這事的呢?
北齊大臣趙彥深說:“國家(北齊)對淮南,就像是一支蒿箭,得之不足喜,失之不足憂。”是淮南不重要嗎?並非如此,只是北齊的經濟心重一直在中原地區。如果沒有淮南,北齊也能憑藉控制的那些經濟發達地區,也不怵北周。有了淮南,對北齊來說只是錦上添花,有最好,沒有也無所謂。
北齊到了後期,出現嚴重的經濟困難,這完全是以後主高緯為首的北齊統治者花天酒地導致的。比如朝廷沒錢了,只好削減官員的工資,以及軍人的賞賜。但在北齊前期,即使北周南下佔領益州、荊襄、南中,北齊也沒有怕過北周。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