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後,趙國戰敗,元氣大傷。秦國名將白起想要乘勝追擊,但是丞相範睢主張割城請和。大臣虞卿覺得割城不妥,這會讓秦國更強大,不如與諸侯國合縱抗秦。
秦國見趙國返悔,遂於公元前259年十月,進攻趙國首都邯鄲。趙國全國上下全力抵抗,並與楚國和魏國達成“合縱”目標,聯合抗秦。
一、白起範睢將相不和
在長平之戰後,白起主張乘勝追擊,攻佔趙國首都邯鄲。他認為,長平之戰後,趙國四十五萬士兵全軍覆沒,趙國主力全部被殲滅,趙國無人可用,此時是發起進攻的好時機;況且趙國百姓民心不穩,趙國處於萎靡之際,這正是滅掉趙國的好機會。
丞相範睢與白起意見不同,他主張休養生息,割地講和。主要是兩點原因:其一,白起功高志偉。白起南邊平定楚國,北邊俘獲趙括,如果白起再滅了趙國,秦王就要君臨天下,那麼功勞最大的白起勢必位居三公,這對範睢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其二,得地不得民。秦軍曾經困死上黨,上黨的百姓不願意做秦國的百姓,都向趙國跑去,如果把趙國滅掉,趙國北邊的土地就要落入燕國,東邊的土地併入齊國,南邊的土地歸入韓國和魏國,那麼秦國所得到的百姓就沒有多少了。
由於範睢和白起的意見不一樣,最後秦王聽從了範睢的意見,讓雙方停戰。白起見兩方停戰,自然對範睢心生不滿,兩人將相不和,矛盾激發。
二、信陵君竊符救趙
公元前259年,秦國派兵攻打趙國,秦王命白起攻打邯鄲,但是白起生病,秦王只能讓王陵出站,趙國名將廉頗率軍抵抗,趙國丞相亦散盡家財,編妻妾入伍,全國上下殊死守衛邯鄲。
王陵進攻邯鄲,戰果很少,秦王只能讓白起代替他,白起推辭道:“長平之戰後,趙國雖然損失慘重,但是秦軍也死傷大半,而且諸侯國天天都有去救援趙國的,他們裡應外合,內外夾擊,秦國這仗是贏不了的。”由於白起不出戰,秦王只能派王齕率兵,增兵十萬,範睢舉薦鄭平安為將,率五萬大軍帶著糧草支援,加強對趙國的進攻。秦國來勢洶洶,趙國被迫向楚國和魏國求救。
魏國公子信陵君的姐姐是趙惠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魏國接到趙國的求救之後,魏王派將軍晉鄙帶領十萬大軍前去增援。這時秦王派使者告訴魏王,如果諸侯國中有要幫助趙國的,在秦國攻克趙國之後,就一定遣軍攻打他!魏王害怕了,派人叫晉鄙停止前進。
信陵君看到魏王決心不發兵,於是邀請門客,準備一百多輛車,想要和趙國共同對抗秦軍。在走之前,他去見了侯生。
侯生對信陵君說:“公子保重,我不能同您一起去。”信陵君在走了幾里路後,覺得自己平時對待侯生禮節如此周到,這次前去為什麼他只給我只言片語,難道是我什麼地方做錯了?於是信陵君又回去見侯生。
侯生見到信陵君非常高興,說:“我知道您會回來的。”隨後他為信陵君出了一個主意:晉鄙的兵符放在魏王的臥室裡,而魏王最寵愛的妃子是如姬,如果讓如姬偷出兵符最簡單。而如姬的父親被殺,魏王以下都在幫她報殺父之仇,只有公子您做到了。如姬因為這件事感激您,她一定會幫助您偷到兵符的。信陵君聽從了侯生的話,去請求如姬,果然得到了兵符。
信陵君出發時,侯生說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公子將兵符交給晉鄙,晉鄙要向魏王請求,那公子就危險了。您要帶上屠夫朱亥,如果晉鄙不聽從,就讓朱亥殺了他。”信陵君出發到了鄴城之後,假傳魏王的命令代替晉鄙,晉鄙果然懷疑,要向魏王請示,後來被朱亥用鐵錘打死。
信陵君在晉鄙死後,統率了晉鄙的軍隊,下令,如果軍中有父子都在的,父親回去,兒子留下;如果有兄弟都在的,哥哥回去,弟弟留下;如果是獨生子女,那麼就回去奉養父母。這一命令下達,留下的所有人都士氣高漲,皆是精兵。於是信陵君帶領精兵八萬人,前去救援邯鄲,保住了趙國。
信陵君能夠看清當前形勢,明白如果秦國滅掉趙國,那麼其他國家也會被秦國吞併,到時候秦國就可以統一天下。
魏趙兩國是鄰國,又是姻親,唇亡齒寒,如果趙國被滅,魏國也難以自保。救趙即是救魏,信陵君正是明白這一點,才不惜竊符救趙,保住了趙國。
三、毛遂自薦
上面寫道趙國向魏楚兩國求救,趙王也派平原君出使楚國,擬推楚國為盟主,訂立合縱盟約聯合抗秦。平原君想要從自己門下食客選出有勇有謀二十人跟隨自己一同去談判,但是一時間竟湊不齊二十人。
這時,食客中有一個叫毛遂的人主動請纓。平原君不認識他,比較懷疑他的才華,但是毛遂認為他可以在這件事上有用武之地,平原君最終同意毛遂跟隨。
平原君到達楚國和楚王談判訂立合縱盟約的事,從早上到中午還沒有結論,這是毛遂上前詢問。
楚王見到他,呵斥道:“怎麼還不下去,我和你的主人在談判,你來幹什麼?”毛遂說:“大王敢呵斥我,只不過是因為楚國人多,現在我與您相隔只有十步,大王的性命就在我手中。現在我的主人就在面前,您為什麼呵斥我?秦國與楚國交戰,第一戰就攻克了鄢城郢都,第二戰燒燬了夷陵,第三戰便使大王的先祖受到極大凌辱,趙王都感到羞愧,難道大王不羞愧嗎?況且合縱盟約不是為了趙國是為了楚國。”楚王聽了,感到羞愧難當,立即發兵十萬救趙。
四、秦國戰敗原因
在秦國與趙國的邯鄲之戰中,秦國固然強大,但是還是戰敗,這也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推遲程序。為什麼秦國在長平之戰中如此勇猛,但是在邯鄲一役中卻戰敗呢?
1. 哀兵必勝
邯鄲之戰不同於長平之戰的原因是,長平之戰是秦國要奪取上黨引發的戰役,到最後秦王想要消滅趙國但趙國仍然不自知所以一敗塗地,從此一蹶不振。但是邯鄲之戰是秦國明確要攻打邯鄲,而邯鄲是趙國的首都,秦國要攻打趙國首都顯然是赤裸裸要滅掉趙國。
趙國在經歷了長平一戰,雖然損失慘重,但是也激發了保家衛國的心理。俗話說“置之死地而後生”,趙國在長平之戰中被殺了四十多萬士兵,悲憤的力量使他們奮起反抗,最後勝利。
2. 秦軍混亂
秦王一開始想讓白起領兵作戰,可是白起生病,於是秦王派了王陵代替白起。但是王陵戰至第二年仍不能取勝,秦國增兵十萬增援王陵,但是王陵部隊還是損失了五個軍營。這時白起病好了,秦王想讓白起去代替王陵統率軍隊,可是白起又推辭,秦王只能換王齕統率。
秦軍多次更換統率,統率作戰方式不一,戰士和統率也沒有足夠的默契,導致秦軍自己內部就比較混亂,不利於作戰。
3. 合縱成功
趙國聯合魏楚兩國合縱成功是秦國戰敗的關鍵。秦國內部將相不和,而趙國舉國上下奮起反抗。秦國只認為趙國弱而秦國強,不顧一切堅持發兵,秦國在長平之戰之後已經失去了消滅趙國的先機,又忽視了趙國合縱抗秦的聯盟,戰略上已經失利;秦軍在長平之戰中軍力已消耗過半,趙國又有魏國和楚國兩個國家幫助。
楚國發兵十萬,魏國發兵八萬,趙魏楚聯軍三十萬,秦國軍隊只有二十五萬,在作戰人數上秦國已經處於下風,又頻繁的換統率,導致作戰指揮上的失利,所以秦國終究敗給了三國合縱。
總結
邯鄲之戰,又是邯鄲保衛戰。在此次戰役中,魏楚兩國看到了唇亡齒寒的道理,三國合縱,最終擊敗了秦國。
此次戰役嚴重消耗了秦國的實力,使六國統一程序放緩,這也就是秦昭襄王為什麼要將統一六國的大業推遲給秦始皇。但是透過這次戰役,秦國也改變策略,使用逐一擊破的方法擊垮東方六國之間的關係,為秦國統一六國發揮了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史記·魏公子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