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對話周成剛:少一點實用主義,多一點理想主義,教育才能走得更遠

雷鋒網訊息,近日,新東方教育集團在線上舉辦“新教育 新思考”——教師培訓公益版教育研討會,共話後疫情時代教育機遇與挑戰。

本次教育研討會由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與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未來學校研究院聯合主辦。5月12日至5月28日每週二及週四,50位知名教育專家、學者及行業精英將齊聚“雲端”,就全人教育、線上教育、國際教育等六大主題展開深入探討。

在5月12日舉行的首日研討會上,聚焦“全人教育”主題,首場主旨對話由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新東方CEO周成剛以連線的方式展開,二人就中西方教育差異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俞敏洪對話周成剛:少一點實用主義,多一點理想主義,教育才能走得更遠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左) 、新東方CEO周成剛(右)

以下為雷鋒網對二人演講實錄進行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整理(略有刪減):

一、中國家長應該讓孩子更獨立一點

周成剛:教育永遠是一個永恆話題,我沒有一個特別的標準答案,但是所有人都想尋求更美好的、更正確的或者說更能夠讓孩子開心成長的教育,所以今天我也會跟大家聊聊我過去的一段時間在世界各國考察這些教育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俞敏洪:荷蘭三四十個高中生因為疫情沒法坐飛機回去了,最後這些孩子就航行大海,從加勒比海用了40多天時間橫渡大西洋,最後居然回到了自己國家的港口。與此同時,中國的家長都是不惜一切代價買飛機票的,不管是五萬、八萬、十萬,甚至有二三十萬包機回來的,對兩個國家的兩批孩子家長不同的方式,還有孩子面對挑戰的不同態度,你有啥評價?

周成剛:不能說所有的中國孩子都會買那麼貴的票、包機,也不會所有的荷蘭的孩子都會橫渡大西洋。說明荷蘭和中國或者說西方和東方一些不同的文化裡面,家長對孩子成長或者保護或者說促進,它是一種不同的理念和思想,一個會覺得包機更加的安全,也是保護孩子,一個是會覺得讓他橫渡大西洋,在老師的帶領之下,又是一個團隊的合作、自我的鍛鍊、更好的成長,所以說應該說是不同的理念。我們除了東方文化的一些保護孩子的方式方法以外,更多要去開啟自己的心,西方的教育思想也值得我們借鑑和融合。在近代到現代史上的整個冒險精神,在西方尤其是白人的血液裡面可能會更強烈一些吧。

俞敏洪:讓我感到比較吃驚的是四十幾個孩子的家長百分之百的同意這些孩子自己開帆船,橫渡大西洋。如果中國的孩子們出現這種情況的話,我覺得至少有一半家長是不是會把孩子叫回去了。因為一百多年前的一艘帆船橫渡一個大洋,中間的風險確實是不可預料。

周成剛:我估計首先一百多年前的這個帆船,它是在一個很好的維護狀態下,應該是繼續可以用的,第二點,這些同學好像就是過去參加某種意義上的一種一些帆船活動什麼的,所以說他們是有一些經驗的,應該還有老師帶隊,所以這個條件上可能不是我們所具備的。

俞敏洪: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我覺得中國家長應該讓孩子更加獨立一點,因為中國的家長會不知不覺的對孩子進行過度的保護,我覺得這是我個人的看法,包括我本人對於我孩子有時候會不知不覺保護過度,比如說讓他單獨出去玩一玩,各種千叮萬囑,有的時候還要跟著之類的,我覺得中國家長在這方面常常無意識的會把孩子的獨立性給磨損掉一部分。

周成剛:因為本身我們自己在長大的環境中,受到周圍的環境和文化的影響,所以思想就會傳承下來。同時因為你不斷地保護、看護、溺愛,最後導致孩子的能力得不到應有的鍛鍊和提升,所以你未來出去的時候更害怕,更害怕你越想保護,所以就形成了一種不好迴圈吧。不是說西方所有的國家,或者說他們大部分的發達國家更喜歡一種讓他放手的鍛鍊的形式,讓他不斷的去摸索和成長,親近大自然,這在我們的教育當中也有體現。國內教育的課程更多的是在校園裡面,在教室裡面和書本上。

二、中西方學校教育的差異:觀察維度、教育重點、學習方法、校園活動

俞敏洪:今天大家看到我們這兒有一本書叫做《穿越世界的教育尋訪》,這是周成剛老師用了7年時間,穿越了20多個國家,40萬里行程,200所世界名校,500次訪談,最後所寫出來的一本書。當初你是以一種什麼樣的衝動,在7年前的時候,想起來要到全世界這麼多地方去做這樣一個穿越尋訪?

周成剛:首先這個離不開新東方,當初俞老師讓我回來的時候有一件事觸動了我,當時回來看到新東方的可能物理條件上還不夠完善,但是當時的報名大廳裡面、教室裡面、講座現場都是人頭攢動,這點讓我留下了無比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就毅然決然的就加盟了。

但是回來以後呢,正好是我國的出國潮是一浪高過一浪。我就感覺到中國孩子和家長對外部世界的這種渴望、焦慮、不知所措,我應該讓他們知道更多的資訊,更真實的畫面,更多瞭解留學生在國外奮鬥的真實的情況,所以當時就觸動我做一件事,我去採訪、記錄這些國家,把留學生奮鬥的故事,感染的故事,他們的辛酸苦辣都要帶回來。讓他們的孩子為未來的國際教育做好一個理性的準備,在出去的時候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這就是當初的目的和初衷。於是在2013年,我就開始了所謂的穿越活動。

俞敏洪:你認為中國大學和西方的大學在對學生的培養方面到底有哪些不同之處呢?

周成剛:首先孩子在入學的時候,完全走的兩條不同的路徑。外國尤其是一些世界名校,觀察一個學生的維度可能會更多元一些。

國內不是說沒有其他維度,但是更多的是大學入學考試,就是每年的高考一考定終生,但是在國外的大學首先不是一考定終生,可以不斷地考,而且在這個申請的過程當中,有一個基本的線,而基本線的上面它的自主權就是比較多,所以它觀察你的維度就會更加的豐富一些,不僅是看你的成績,還看你的興趣愛好、社會活動、領導力、科研能力,都要進行評估,甚至於在你個人申請的陳述性當中能不能有故事,或者說能夠打動申請官,這些都是一個人的申請過程中的閃亮點。

第二,到了學校裡面,著重點也會不一樣。尤其是以美國的同學讀了本科以後,他有更多思考的時間,而本科期間會有通識教育、博雅教育,對人類知識的一個基本的框架性的瞭解,中國的更多是進大學之後,基本上百分之百已經把專業定下了,所以可能有一個選擇上的錯誤或者不正確或者後悔,或者導致出產率、成品率可能會低一些。

第三,學習的方法會有明顯的差異。中國的相對會傳統一些,東方的課堂裡面可能更多的是單車道的,填鴨式的或者死記硬背的、劃重點的這些會多一點。

在西方的發達國家裡面,老師劃重點死記硬背的,這樣的教學方法幾乎都已經沒有了,他們的課堂基本上都是開放式的,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同學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回答,甚至於跟老師之間相互來挑戰。它就像一個辯論隊,可以有正方反方,本身不存在對與錯,更看的是你在辯論的過程當中,你的論據、你的論證、你的邏輯、你的思維這些精神。所以這就是導致了他們一種開放式的、批判式或者說創新式的思維。

第四,校園的活動也是特別不一樣。西方的大學裡面體育活動、社團活動、交流活動會特別多,甚至中間還可以休息一年,出去鍛鍊、出去工作、出去瞭解社會,轉系,轉學,從東北大學到西北大學都是相對非常的方便,給同學有了更多的靈活性,也就是說因材施教也好,或者說讓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致也好,這些方面我覺得我們不是沒有做,而是我們可以做的更好。

俞敏洪:中國的大學應該在哪幾個方面可以更好的改進,以適應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呢?

周成剛:中國的大學和同學也有很多很多的優勢,比如說西方人特別想向中國學習的就是中國人的基本功很強,也非常的勤奮、刻苦,鑽研精神也好,一下子讀到博士,就是不斷地拼命地在鑽研。

第一個,我覺得錄取學生方面,可以多方面去參考,讓同學每個人的潛力發揮到最佳點。

第二個就是學校裡面要更多的,能夠享受到更多的學術自由的,有更多的空間,有更多的學術爭鳴,大家可以來討論,可以來辯論對與錯,讓思維變得更加的活躍。

第三個,中國的平衡發展、全人教育這方面我覺得還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德智體各方面均衡發展,讓心靈變得更加善、美好,身心變得更加健康。

三、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要結合

俞敏洪:在面向未來的孩子的競爭力和他的一生的發展方面,中國的家長應該做哪幾件事情?

周成剛:首先第一個要說的是我們的教育因為是以高考這個獨木橋為準,往一個模子裡面去灌,這樣的一種教育可能我們現在不一定是最好的,而且孩子每個孩子就是不同的課題,有的同學他就是讀書好,有的就是情商高,有的孩子就是動手能力強。真正發現孩子的優點,培養一個良好的習慣,讓他不斷的找到自信,這一點我覺得是特別重要的。

第二點,面對未來的世界,不是光死記硬背,而更要讓孩子有一種自覺的自我的管理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因為這個世界變得非常快,前不久我在採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的時候,他說新加坡現在要求國民每5年就要翻新一次自己的學習的知識。我們有必要讓自己的知識不斷的更新,這個學習力一旦掌握了以後,世界未來千變萬化,你都可以站到主導的地位。

第三點,無論是家長和孩子也好,我們的實用主義思想再少一點,理想主義思想再多一點,一定會未來走得更遠。

所以中國的孩子更多的時候學了很多很多東西,是為了進更好的中學,進入名牌大學,找到一個錢多一點的工作,那麼孩子找到這份比較錢多的工作就認為他的基本上讀書的使命已經全部完成,最後就是成家生孩子,所以他走到一定的時候,他後來的爆發力和持續力是不夠的,而不是跟自己的一種更多的興趣愛好,甚至有一種理想主義在牽引著他,所以這方面就可以走得更遠,而爆發力就可以更強。

俞敏洪:如何能夠做到把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比較完美的結合起來,你覺得孩子身上的理想主義怎麼開發?

周成剛:理想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隨著自己個人條件的改變,包括經濟條件的改變它是會不斷提升的,我相信俞老師1993年出來辦新東方的時候,沒有想過我要一輩子、一生去改變這個教育或者說去影響教育,要做這麼大的事業。但是隨著你業務不斷的變大以後,可能你的理想就會變得越來越高遠,不僅可以幫助家人,還可以去幫助周圍的朋友,幫助社會做一些推動,理想是不斷成長的一件事。

讓自己的這種理想能夠變得更加高遠的話它也有一個前提,既要實用主義又要理想主義,這就是人們今天中國人常說的,既要腳踏實地又要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不想仰望星空你走不遠,光仰望了星空不腳踏實地肯定就迷路了或者就掉溝裡面去了。

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社會的一些需求,甚至跟個人的一種潛力和能力結合起來的時候,我們往往自己的職業發展能夠走得更遠。當一個人的職業發展能夠不斷的有激情、有熱情,能夠走得更遠的時候,他往往會取得更大的成績,取得更大的成績以後往往也可以有更多的擔當。

俞敏洪:不管中考、高考只是一種對孩子來說未來發展的一個渠道而已,實際上更加要讓孩子明白的是,我為什麼要學習好?我為什麼要上最好的高中?我為什麼要上最好的大學?絕對不是為了一個表面文章,我有面子,也絕對不是因為進入了好的大學你就會有一份好的工作,其實進入好的大學並不一定必然會有好的工作。

我覺得對中國的教育你剛才說的一點很重要,加強一點學生的理想主義色彩,就是實際上要讓學生站得更高一點、走得更遠一點,眼光要往地上看一點,不管你上的大學是怎麼樣的,你都知道你未來一輩子幾十年、上百年其實有很多很多的可能性在等待著你。大學本身的好壞並不能決定你一輩子的前途,但是能決定你一輩子前途的一定是內在的那顆心,那顆心你願意走多遠,你到底有多少對生命的熱情,到底未來你願意幹多大的事情,這個事情是能夠決定你一生的感覺。

常常有人問我說,俞老師你怎麼樣能夠走得更遠一點?我覺得你跟我在這方面有很多相通之處,就是實際上我們願意讓自己去體驗、嘗試和探索人生中間未知的,但是更加高遠的或者說是更加給你帶來驚喜的那種東西,而這種東西其實不一定是它能給你馬上帶來你個人的成功、帶來你財富的成功甚至帶來你事業的成功。但是它一定是把你,不管是說長路漫漫還是說柳暗花明,一定會把你帶向一個人生的更高境界,讓你未來對自己會有更加自信和信心那樣的一種狀態,這個非常重要。

家長們和老師們最重要的要告訴孩子們,他們未來的一生到底應該追求什麼東西。考試分數儘管很重要,但是真的不如人生一輩子對自己的信心、期待、期許或去做自己真的很喜歡的事情更加重要。

四、借鑑和學習只能進步,要超越還需要創新思維

周成剛:各個國家所不同的教育給我的啟示,其實各個國家之間的教育都是不同的,並不是說西方的就是好的,中國的就是落後的。中國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世界各國的國家來學習。    

比如說我到了美國就看到,美國好多創新思維、批判性的思維,公民意識的教育真的是非常厲害。

比如說到了英國你就會發現,英國很多培養真的是培養領袖,無論是牛津還是劍橋,就是要培養世界領袖,學生領袖,未來世界的領導人,帶著要去統領世界的一種氣度。

當我走到北歐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北歐的國家和歐洲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也好,或者說發達的教育國家也好,他們更注重的是一種人文的學習,更注重人的素養提升,更注重的是一種公平的意識,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習都得到機會,讓這個世界普惠所有的民眾,也是有值得我們學習的。

那麼今天當我們中國面臨教育譬如說東邊地區和西邊地區還有好多不對稱、不公平的地方,我們的資源如何分配,讓更多的貧苦孩子或者說山區裡邊的孩子得到更公正的、更好的教育,這也是我們值得未來去奮鬥的。

跑到日本,你會發現這個國家明治維新以後穩穩的走在世界發達國家的前幾位,而且過去的19年,每年都有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走到韓國那麼的潮,走到日本教育走得那麼的穩,走到新加坡的時候一切都在改變之中,所以才能夠引領或者在亞洲站在一個不敗之地。

當我們去綜合這個世界所有這些優秀東西的時候,借鑑和學習才使我們進步,但是光學習和借鑑只能進步,我們要超越的時候更重要的還需要創新思維,這就是今天教育更重要的一個話題。   

現在留學這個疫情期間正是我們很多同學彎道超車的時候,所以做你該做的事,讀你該讀的書,這個時候可能會贏得更多的機會,努力和不努力在疫情結束的時候就會見分曉,努力的人、艱苦的人、堅持的人就可能領先一步,走在別人的前面,這就是差異的形成。

俞敏洪:今天真是一個非常有建樹的,非常有建設性的聊天和溝通。感謝老周今天非常深刻的教育話題,也打開了大家對於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怎麼樣互相之間能夠調和,並且互相推進的大思路,希望我們所有的年輕人都能變成一個有情懷的,內心有激情的,並且腳踏實地的人,我們一起為中國的發展,也為了我們自己的發展來共同奮進。(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5792 字。

轉載請註明: 俞敏洪對話周成剛:少一點實用主義,多一點理想主義,教育才能走得更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