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有意也好,無意也好,歷史和現實中的很多人,都是先製造問題,再透過親自解決這些問題而名聲大噪。這就是“先放火再救火”的職場潛規則:令人哭笑不得,但卻真真切切存在。
一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十數年之前,德國人與法國人就結下了世仇。兩國都知道,彼此之間遲早會再爆發一次大戰。
為此,德國早早地制定了一份入侵法國的“史裡芬”計劃。“史裡芬計劃”的核心要點是:在德、法雙方的正面邊境線上穩固防守,引誘法國人進攻;在法國西北方向開闢新戰線、佔領比利時,然後從法、比邊境殺入法國,直插巴黎身後完成大迂迴,實現對部署在德法邊境法國主力軍的戰略大包抄;最後,戰略迂迴的部隊與邊境線上防守的德國軍隊同時發動總攻,前後夾擊法軍,以畢其功於一役!
德國的作戰計劃戰略宏偉,目標明確,一旦實施,必可置法國於死地。
可惜,計劃遠沒有變化快,意外總會隨時發生。
作為生死對頭,法國人也知道德、法之間遲早會爆發大戰,所以他們很早就針對德國收集各類軍事情報。德國高層這麼絕密的軍事計劃,居然被德國總參謀部的一位軍官在1904年就已經完整地出賣給了法國!只要法國人針對性地在比利時邊境重兵防護,德國人精心制定的軍事計劃勢必就成為一張廢紙!
誰都以為這是必然之事,但偏偏事情就是沒這麼簡單。
法國人篤信一點:太容易得到的情報,往往是敵人設下的圈套。因此,法國司令部把這份彌足珍貴的情報扔到犄角旮旯裡,再也不聞不問。
對法國人來說,1871年恥辱性敗於德國之後,法國丟掉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塊土地,法國上上下下都憋著一股氣,謀劃著復仇。因此,針對必將到來的法德之戰,法國人眼裡只有兩個字——進攻,從來就沒考慮過被動防守。在堅決進攻思想指導之下,以霞飛為首的法國司令部制定了十七號計劃。十七號計劃的核心假設,就是德國人絕不會從比利時境內發起進攻,因為德軍總兵力不足以支撐這麼漫長的戰線。因此,德國主力進攻方向只可能放在法國正面防線的洛林高原一帶。既然如此,法國軍隊的主力當然要針鋒相對,也應該部署在此!
二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分子刺殺了奧地利王儲,在眾望所歸之下,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要實施“史裡芬”計劃,正如法國司令部所料,德國現役部隊兵力確實不足。但活人不會被尿憋死。雖然德國正規軍遠遠不足,但他們卻可以招募後備役部隊來補充。一戰正式爆發後,德國立刻全國總動員,把後備役軍人招募上了戰場,德軍總兵力瞬間達到了二百萬人。其中,投放在在比利時方向的德軍多達136萬,遠遠超出法國司令部的估計!
法國不但對德國兵力估計不足,甚至連德國主攻方向也判斷錯誤,這已經是掛在了火坑邊緣!
上天似乎也覺得這樣對法國人太不公平,也給了霞飛糾錯的機會。
法、比邊境地帶駐守的是法國第五集團軍,司令是郎勒扎克。1914年5月,大戰爆發前一個月,郎勒扎克在收到十七號計劃後,立刻發現了其中的漏洞:如果德國人在馬斯河西岸大舉南下,他所負責的防線將陷入困境。看出了這一致命漏洞後,郎勒扎克馬上向法國司令部提出警告。
戰前,郎勒扎克準確地預判到了德軍主攻方向,這是老天爺送給霞飛的第一次糾錯機會。
但是,霞飛卻簡單地說了句這封信“完全不合時宜”,就再也不聞不問了。
第一次糾錯機會,就這麼被霞飛放棄了。
三
8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正式開打十多天。按照計劃,德軍在德法戰線西北多路出擊,先後佔領了盧森堡和比利時邊境要塞列日。
郎勒扎克派人多次偵查德軍動向,他驚訝地發現,德軍進入比利時的軍隊不下幾十萬,也許有七十萬,“甚至上兩百萬”!這讓他坐立不安,再次向法國司令部發出警告,要求增兵。
可是,法國司令部對第五集團軍卻是極度地不耐煩:“怎麼又來了!你們的郎勒扎克還在擔心左翼被圍嗎?那不會的!”霞飛還對郎勒扎克信誓旦旦地說出了下面的話:“阻擋保衛戰的事兒,責不在你。”
郎勒扎克為此極度不安,就在法軍正式發起進攻的前夕,親自趕到總司令部,要求面見霞飛。他堅持認為,如果他按十七號計劃發起進攻,一旦深入到阿登山區,德國人就會出現在他左面;而阿登山區的艱難險阻,使他無法快速後撤,到那時就只能任由德國人抄其後路,陷入德國軍隊的重重包圍。
霞飛根本聽不進任何解釋,堅決否認了德軍主力會出現在馬斯河西側的可能性,讓郎勒扎克必須按照原定計劃進攻。
固執的霞飛失去了第二次糾錯機會,正在一步步地把法國推向火坑。
四
這時,又一位法國軍界重量級人物出場了。
他就是後來的法國元帥、此時被霞飛賦閒的將軍約瑟夫·西蒙·加利埃尼。加利埃尼是郎勒扎克的前任,因此對法、比邊境態勢瞭如指掌。在分析了各方彙總過來的情報之後,加利埃尼判斷德軍將從比利時邊境如洪水般奔騰而下!所以,加利埃尼也要求會見霞飛,向他提嚴重出警告。
這是戰前霞飛的最後一次機會,也是法國的最後一次機會!
但是,霞飛太醉心於他精心制定的十七號計劃,拒不承認德軍在馬斯河西岸的挺進是個嚴重威脅。精心製作的作戰計劃,還沒開始就要放棄,就好像辛辛苦苦準備好一頓晚宴,還沒開吃就突然宣佈晚宴要結束——那可真是太掃興了!
大錯就此鑄成,法國的災難已不可避免!
僅僅五天之後,戰局已然明朗。
法國十七號計劃全面受挫,法國進攻部隊遭遇德軍的頑強抵抗,被迫全面後撤。在法、比邊境,德國人一舉突破法國形同虛設的防線,越過蒙斯運河、馬斯河,長驅直入到巴黎附近!形勢已極度惡化:法軍後路幾乎就要被德軍完全截斷,德國人前後夾擊態勢已然形成,法國軍隊的滅頂之災已清晰可見!
這一切,都是以霞飛為首的法國司令部一手造成:作為法軍總指揮,霞飛嚴重低估了敵人實力,誤判了敵人進攻方向,制定出錯誤的作戰計劃,還多次拒絕修正錯誤,他就是釀成這場災難的罪魁禍首!
五
但無論霞飛曾經犯下多麼嚴重的錯誤,他都必須堅持到把戰局全面扭轉過來的那一刻!
在隨後十二天災難性的日子裡,如論形勢多麼糟糕,霞飛都在信心十足地指揮法軍有序撤退。霞飛的堅強指揮,讓法軍在隨時都可能土崩瓦解的危機中熬了過來,挺到了改變法國運命的關鍵戰役——馬恩河之戰。
德軍原計劃是繞過巴黎後再迂迴包抄,但由於德軍士兵連續幾天幾夜作戰,身體已是疲勞到了極限,無法繼續向前進攻。為此,德軍前線指揮官被迫改變進攻計劃,臨時決定縮短進攻路線,就地改變攻擊方向,轉向東南方。德軍雖然轉向,但大體上仍然是包抄法軍後路,完成史裡芬計劃的戰略意圖。
然而,不幸的是,德軍實施戰略轉向的地點,與巴黎近在咫尺。
而此時的巴黎,正駐有法國的一員虎將!
六
偵查到德軍正在實施戰略轉向,嗅覺靈敏的巴黎城防司令加利埃尼立刻意識到,法國的救星到了!敵人把側翼暴露給了巴黎,此時不反擊更待何時!
加利埃尼立刻行動起來,多方協調,推動霞飛同意了他的反擊計劃。
被“前上司”牽著鼻子走的霞飛雖然很不情願,但還是顧全大局,居中協調各路法軍配合巴黎守軍發動全面反擊。有了加利埃尼的天賦軍事才能,再加上霞飛的居中協調,法軍最終在馬恩河上一舉擊潰入侵的德軍,徹底扭轉了被動局面,把德軍再次趕出了法國領土!
“協約國”與“同盟國”,經歷了戰爭初期的大起大落,終於又重新回到了最初的起跑線上。法國,又一次幸運地從巨大危機中存活了下來!
這就是歷史上“先放火再救火”的典型案例。
現實職場生涯中,也經常能碰到同樣的怪現象:某些大企業裡,那些長期把工作做得妥妥當當、不出問題的職場人,往往容易被領導忽視;而那些時常捅出婁子後再高調救火的職場人,卻因在救火過程中得到領導關注而更容易得到提拔。
這是職場長久以來的悖論:究竟是經常高調救火的人業績更好,還是那些長期工作不出漏洞的人業績更好?理論上應該是後者,但現實中卻往往是前者更加風光。只有高調救火之後,領導才能關注到下屬,認識到下屬的價值!
但是,有多少管理者能領悟到,那些高調救火者,往往就是縱火的責任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