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博覽歷史吧!
在晉國曆史上佔據重要位置的範氏,其實早期在周王國是一個極為尷尬的存在。範氏本為祁姓,祖上為堯帝之後的陶唐氏。西周初時,因為陶唐氏隨同殷商遺族造反,被周公所滅,其後裔被西遷至渭河平原上的杜(今陝西西安東南)。而陶唐氏故地,則被封給了成王之弟叔虞,後來發展成了晉國。
周宣王晚年,因為懷疑杜伯與內宮小妾私通,將他無辜殺死。這起冤案誘發了“檿(yǎn)弧箕服,實亡周國”的神奇傳說,年老體衰的周宣王在幻覺驚嚇之下匆匆離開了人世。(《墨子·明鬼下》)西周初,陶唐氏被周人滅國;西周末時,國君又被周王冤殺,這難道還不是一件尷尬事?
杜伯被殺後,他的兒子隰叔就逃到晉國去了。
可這段時期,晉國與周王室一樣,正處在多事之秋。
晉穆侯死後,弟弟殤叔篡位自立。四年後,世子姬仇率黨徒攻殺了殤叔,奪回了君位,是為晉文侯。晉文侯十年,西周覆滅,周幽王被犬戎所殺,天下大亂。此時,晉文侯審時度勢,果斷拋棄了攜王、改投周平王。此後借擁戴周平王的名義,晉文侯黨同伐異,把疆土迅速擴張到了整個汾水流域,國力得到極大增強。可晉文侯一死,晉國就陷入了曲沃與晉侯內亂,在六十七年的時間內發展一直停滯不前。直到公元前678年,晉武公將最後一任晉侯殺死,才正式取而代之。
在如此混亂的年代裡,隰叔在晉國也難以有作為,顯得默默無聞。
到了晉獻公之時,隰叔之子士蒍積極出謀劃策,為公室血腥清洗了公族勢力,消除了晉獻公的心腹大患。因為這件功勞,士蒍被提拔成晉國司空,主要職責是修築城邑。陶唐氏之後,從此在晉國重新崛起了。
雖然陶唐氏之後如今算是出人頭地了,可士蒍以陰謀侍君,殘害了大量國君親族,總是有些令人不齒。
士蒍之後,兒子士縠繼承了他的司空之位。可晉襄公死後士縠因沒能當上卿士而作亂,卻被趙盾殺死!
逃入晉國後,陶唐氏遭遇了第一次重大挫折。
不過,士蒍還有另一位兒子——成伯缺。相比於士縠,成伯缺顯得極為低調,基本沒有出現在歷史舞臺上;可成伯缺卻生下了一個好兒子:士會。
早在晉文公時期,士會就在政壇初露頭角:城濮之戰後,因舟之僑擅自先回晉國被殺,士會得以代替了他的位置。可晉襄公死後,士會又遭遇了人生的一次重大變故:趙盾改立公子雍之事失敗後,前往迎接公子雍計程車會被迫與先蔑一起逃到了秦國。滯留秦國期間,足智多謀計程車會屢次助秦人戰勝晉軍,深得秦康公重用。因為害怕士會威脅到晉國安全,趙盾最終設計召回了士會。
趙盾專政時期的晉國,正陷入越來越激烈的內鬥之中。士會雖然是被趙盾召回,但晉國人才濟濟,他始終沒能一步登天、當上卿士。直到公元前601年,趙盾去世,士會才被提拔為上軍主將,進入了卿士行列。當上晉卿後兩年,士會曾領軍前往救援鄭國,結果成功地將楚莊王擊退!作為陶唐氏之後,士會沒有辱沒祖先的名聲。
士會雖然個人才能出眾,奈何趙盾專政時期積累下的內部矛盾,已經開始全面爆發了。
公元前597年,因為楚莊王圍攻鄭國,引發了晉、楚之間的邲之戰。邲之戰前,因為郤缺去世,威望不足的荀林父被提拔成為中軍主將,先軫之後先縠當上了中軍佐。在先縠帶頭示範之下,趙同、趙括、魏錡等人紛紛向中軍主將荀林父權威發起了挑戰,釀成了邲之戰的大敗。可即便是晉軍整體大敗,士會所率領的上軍卻完好無損,安全撤離了戰場。
在眾多卿士中,士會如此獨樹一幟,當然贏得了晉國公室的青睞。
邲之戰後次年,戰役失利的罪魁禍首先縠被殺,士會隨即被晉景公提拔成為中軍佐;公元前594年荀林父去世後,士會被順勢提拔成中軍主將。為表達對士會的尊崇,在提拔之前,晉景公還特意前往王室請王命,並讓士會兼任了太子太傅!
也就是在此時,晉國公室把範邑(今河南範縣)分封給士會,此後士會之族就被人稱為“範氏”。
擔任正卿後,士會繼續荀林父未竟的事業,徹底剿滅了赤狄殘餘,將上黨盆地完全納入了晉國領土範疇。
就在士會躊躇滿志,準備大展宏圖之時,意外卻突然發生了。
公元前592年訪問齊國時,中軍佐郤克受到齊頃公的侮辱。回國半道經過黃河時,郤克立下了毒誓:“不報此仇,永不渡過黃河!”
郤克一回國,就立刻請求伐齊;晉景公考慮到時機不成熟,拒絕了他。郤克是郤缺之子,作為嗣卿,郤氏家族實力異常強大。所以,他馬上請求率家族兵力單獨伐齊,但晉景公還是不同意。為此,郤克狂怒不已,整天都怨氣沖天。
見郤克如此暴躁,想起趙盾執政時晉國的多次血腥內鬥,士會有些不安了。他非常擔心郤克會因此作亂,在晉國再次掀起一場腥風血雨。於是,士會決定主動退休,讓位給郤克。致休之前,他特意囑咐兒子士燮:“郤克已經是怒不可遏了,如果不能讓他發洩到齊國,必定會發洩到晉國。如果他不能馬上執掌國政,他的憤怒又如何宣洩?我還是讓位於他,以免發生內亂。希望你與眾卿一起,恭恭敬敬地侍奉國君!”
作為近三十年來晉國最有才幹的正卿,執政不滿五年就主動引退,這確實是令眾多晉人惋惜不已。不過,士會的主動讓賢之舉,卻為他贏得了一片讚譽之聲。數十年後,坐上正卿之位的趙武也對士會仰慕不已:“(士會)向國君進諫不忘老師,闡述自己業績卻不遺漏好友,侍奉國君不結黨營私,也從不阿諛奉承國君!士會才是值得我們追隨之人啊!”
因為士會,範氏一族在晉國政壇徹底站穩了腳跟。
致休之後,士會對兒子的管教也絲毫不敢放鬆。
一天士燮下朝後,很晚才回到家。看到兒子,士會開口問道:“怎麼會這麼晚?”
士燮滿臉喜色地答道:“有秦國來的客人在朝中說起了隱語,大夫們都回答不上,我卻答出了其中的三條!”兒子在眾大臣面前表現出色,再怎麼說都是件值得高興的事。
可士會一聽,卻勃然大怒:“大夫們不是不能答,不過是對父兄長輩的謙讓。你不過是年輕的小孩,卻三次在朝中爭先,萬一我不在了,恐怕就會滅族了!”說完,拿起手杖就朝士燮打去,把他帽子上的簪子都打斷了!
在晉國政壇,表現得太高調的家族都曾遭遇大難:趙氏、郤氏、欒氏、胥氏都是如此。範氏是異姓家族,原本根基就淺,要想能長久生存下來,就更需謹慎小心。士燮如此高調賣弄自己才能,豈不容易引起其他卿族的忌恨?所以,士會才要如此敲打兒子!
經歷過這件事後,士燮終於學會了明哲保身的道理。
公元前589年,在郤克率領下,晉軍在鞍(今山東濟南西南)大勝齊軍。但在軍隊凱旋之際,士燮卻遲遲不進城門。當士會看到姍姍來遲的兒子後,不由得抱怨道:“燮兒啊,你難道不知道我也在盼望著你早點回來嗎?”士燮卻答道:“這次出師,郤克才是主帥,而且又打了勝戰。如果我先進城,國人就會注意到我了,所以我才不敢先進城。”
聽了這話,士會大感欣慰:“我這才知道可以免禍了!”
在父親言傳身教之下,士燮一生都小心謹慎,不敢稍越雷池一步。
公元前575年,在鄢陵(今河南鄢陵)之戰前,士燮因為擔心晉國內亂,強力反對與楚國作戰,卻遭到了正卿欒書的否決。
當晉人還沒反應過來時,楚軍就搶佔先機,緊逼晉軍列陣,壓縮了晉軍排兵佈陣的空間。士燮暗喜,以為這次欒書肯定無法開戰了。可這時士燮之子士匄卻獻上一計:填平井灶,在營寨清出列陣空間。士燮一聽,氣得持戈把士匄給趕了出去:“國家存亡大事,是上天所定,你這個小孩子知道什麼?”
有了士匄之計,鄢陵之戰最終還是開戰了。雖然此戰雙方都沒遭受重大損失,但在楚共王受傷後,楚軍司馬子反又醉酒不省人事,迫使楚人不得不主動撤退——晉國再次取得了一場爭霸戰爭的勝利!
雖然得勝,可士燮卻對晉國政局更加悲觀,鄢陵之戰的次年就在憂懼之中不幸去世了。
作為士會之子,士燮繼承了父親忠誠而低調的作風。身為範氏第二代,士燮雖然沒有父親那樣光芒四射,但也勤勤懇懇,中規中矩。
士燮死後不久,晉國就經歷了一場大亂:晉厲公將郤氏滅族,隨後又被欒書與荀偃聯手殺死!晉厲公被殺後,一代英主晉悼公回到晉國,坐上了國君之位。
對於範氏家族,晉悼公極有好感。回國後,晉悼公不但命士匄擔任新軍佐,還將士匄的親叔叔士魴也提拔成下軍佐!
範氏一門出了兩位卿士,這可是隰叔逃到晉國以來最為輝煌的時刻。範氏能得到晉悼公信任,全是託士會、士燮兩人之福。
可惜的是,範氏家族的人卻不同了。
士魴為人,能力一般。公元前562年,趁晉軍大舉伐鄭,秦人入侵晉國。士魴作為留守國內的卿士,擔任主帥來抵禦秦軍的入侵。見秦軍兵力不多,而且晉國又是主場作戰,士魴便放鬆了警惕,對秦軍不作任何防備。秦軍絲毫不客氣,反客為主,居然擊敗了士魴,取得一場大勝!
身為士會之子,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打了一場敗戰,確實是丟人。雖然晉悼公並未撤士魴之職,但這次敗戰對範氏家族的聲譽確實受到了打擊。此後直到士魴去世,都沒能再晉升一步。
在鄢陵之戰中,士匄已經證明了他的能力。雖然晉悼公回國時士匄職位還在叔叔之下,但他的升遷卻比叔叔要快得多。欒書去世後,韓厥被越級提拔成中軍主將,士匄也從新軍佐被提拔成上軍佐。韓厥致休後,荀罃任命為中軍主將;士匄又越過上軍主將荀偃,成為了中軍佐。比起叔叔來,士匄的晉升之路要順利得多!
公元前560年,荀罃去世。按照順位,士匄可以替補當上中軍主將。可出人意料之外的是,士匄卻主動把機會讓給了荀偃。
看似士匄繼承了範氏家族好讓不爭的家風,可比起士會、士燮二人來,士匄無論是操守和能力都開始出現了滑坡。公元前559年的戚地會盟時,士匄向齊人借了羽毛以裝飾旌旗,過後卻沒有歸還給齊人。見士匄如此貪圖小利,齊人深為不恥,背叛了晉國。
雖然晉悼公死後,士匄最終當上了正卿,但從這件小事可知,範氏家風已慢慢開始轉變了。
士匄雖然操守有虧,但他至少還能忠心為國。可到了他兒子士鞅之時,為人處事的方式已經是大變了。
士鞅首次出現在歷史舞臺上,是以受害者形象出現。公元前559年的伐秦之役中,姐夫欒黶因欒針之死怪罪於士鞅,迫使他逃往秦國去了。因為這次衝突,士鞅對欒氏家族產生了仇恨。七年後,士鞅與姐姐合謀,捏造事實,促使父親士匄驅逐了欒盈。
雖然驅逐欒盈是晉國公室主導,但士鞅以莫須有罪名的誣陷欒盈,無疑和士會的做人原則背道而馳了。範氏第四代中,欒祁與家臣私通,士鞅又貪腐而狡詐,家風竟然到了如此地步,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士匄去世後,士鞅繼承家業成為晉卿,在熬了數十年資歷後,頂替魏舒坐上了正卿之位。
自從父親死後,士鞅無人管束,就明目張膽地向各國到訪晉國使者索賄,絲毫不加掩飾。一代名臣士會,律己甚嚴、廉潔為公;可他的後代一旦墮落,反而貪腐得更加厲害,在眾多卿士中竟無人能出其右,這恐怕士會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到吧?
士鞅死後,兒子士吉射繼承了範氏家主之位。
公元前497年,因為趙鞅私殺邯鄲午,引發了晉國六卿大混戰。這場大混戰,原本是趙鞅有罪,卻因範氏、中行氏冒犯其他三卿族,促使其他各家聯手來反攻範氏與中行氏。士吉射與荀寅一氣之下,率兵前往攻打晉定公,卻因此徹底在晉國失去了人心。公元前490年,範氏、中行氏戰敗,士吉射與荀寅二人被迫逃往齊國。
從此,範氏在晉國被滅族!
範氏一族落得如此下場,確實是命運多舛:西周初,因為造反被周公滅國;西周末,又因冤案被周宣王滅國;逃入晉國後,好不容易站穩腳跟,在此生存了近三百年,卻又被晉人滅族!
一個家族,在一個朝代中三起三落,這是該怨命運的不公,還是該怨周人的不厚道?
以範氏在晉國的發展歷程來說,恐怕範氏自身的家族傳承才是主要原因。士會能教育好兒子、影響到孫子,可在第四代時,範氏家主就陡然墮落成了貪腐之輩。數代族人都身處高位,毫無危機意識,往往就會造成這樣的結果。連士會這種家教嚴格的名臣之後,也難以賢過三代,更不要說其他家族了。
在晉國生存到最後的韓、趙、魏三氏,並非因為他們更加賢德,而是這三家崛起得最晚:韓氏是從韓厥開始邁入卿士行列,魏氏是魏絳開始成為晉卿;趙氏雖然崛起較早,但經歷過下宮之難後,趙武算是從頭開始。正因為這三家崛起最晚,相對其他卿族來說墮落得更慢,才熬到了最後。
春秋中期時,先克曾以“狐、趙之勳不可廢”來勸晉襄公重用狐射姑和趙盾,這種以祖輩功勳來施恩其後嗣的做法,到後世仍被許多人推崇。可從晉國眾多世卿家族的興衰史看,恩蔭祖功的做法不但加劇了階層固化,還加速了這些名臣家族的墮落。
所以說,範氏被滅族,晉國的嗣卿制度才是罪魁禍首。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對映現實,也照亮未來。今天的歷史知識分享到此為止,讓我們下期內容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