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每年那麼多頂尖名校畢業生都泯然眾人?頂尖名校和“心中所愛”,到底首選誰?

為何每年那麼多頂尖名校畢業生都泯然眾人?頂尖名校和“心中所愛”,到底首選誰?

近年來,高考的升學率都是以清華和北大等“頂尖名校”為標杆,高中的老師們從學生進入高一就開始為他們樹立“清北夢”,學校培養出錄取清華和北大學生的人數,決定著老師們的業績。即使不喜歡清北的專業,為了不辜負老師的“期望”,為了圓自己的“名校夢”,學生們也會義無反顧。那麼,放棄“心中所愛”,選擇“頂尖名校”的學子們,名校的“光環效應”真的如他們所願了嗎?

真實的故事往往是最具有說服力的。我曾經遇到過一名王姓學生,他最心儀的專業是計算機系,心儀的大學是清華大學,但是他的分數不能確保他進清華大學的計算機系。於是他在高中老師的“指導”下,高考志願還是填報了清華大學的生物工程專業,本科畢業後還獲得了本專業的保研資格。清華大學碩士畢業後,王同學發現自己不喜歡在生物工程領域就業,於是選擇自己喜歡的計算機專業就業;雖然平時也涉獵過計算機領域的知識,但與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相比,差距還是非常大。他投簡歷到上海計算機領域Top 5的科技公司,正好是我的好朋友給他面試,雖然是名校畢業生,但最後的結果還是沒有拿到offer。如果當時王同學不是選擇“頂尖名校”,而是擁抱“心中所愛”,報考一個分數稍微低些的名校,如復旦大學,一定可以進入計算機專業學習,畢業後不但能找到滿意的工作,還能成為這個領域的佼佼者。人生是沒有回頭路的,為這個清華學子感到惋惜的同時,也找到了每年那麼多頂尖名校畢業生最後都泯然眾人矣的主要原因。

筆者曾參加過本科招生,因耐心地為考生解答各種專業諮詢問題、真誠地為考生志願和專業填報提供全面指導,得到考生和家長的信任。但是在短短十幾天的招生過程中,如何能解決考生和家長的焦慮問題?

高考是家長“圓夢”,還是孩子“升學”?

筆者與考生和家長溝通時,必問的兩個問題:1)考生想報考哪個大學?2)考生喜歡什麼專業?而不是家長打算讓孩子報考哪個大學,學什麼專業!因為很多家庭中家長和考生意見並不統一。有些家長堅持“不能浪費分數”,把高考分數變成了交易砝碼。比如,李同學喜歡C名校的經濟學專業,但是在老師和家長的勸說下,報考了A名校的土木專業;陳同學喜歡C名校的工科試驗班,最後在老師和家長的強烈建議下,去了B名校的醫學院。這些家庭由於孩子的妥協,獲得了看似“皆大歡喜”的結果。而有些家庭卻因此爆發了激烈的“戰爭”。比如,家長覺得A大學好,孩子想報考B大學,家長和孩子意見一直無法統一,最後發生了激烈的爭吵。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雖以孩子離家出走、家長的妥協而結束,但本來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也變成了過去時。

多年前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家長可以接受孩子考個普通大學甚至考個技校,但現在的家長都不甘心自己的孩子考不上好大學,有些名校畢業的家長甚至不能接受孩子考不上名校。筆者有一個朋友,夫妻都是名校畢業,對孩子的要求是至少要考上他們的母校。的確,讓曾經是“高中學霸”的家長們接受自己孩子的成績普通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時代在發展,國家在進步,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即使考不上名校,他們未來的發展不一定比父母差。

高考不是家長“圓夢”,而是孩子“升學”。所以,請家長尊重孩子,讓他們做成人後的第一次選擇,這也是人生最重要的決定之一。如果是自己選擇的大學和專業,進入大學後他們一定會努力學習;未來的人生路是孩子自己走,只有為自己的選擇努力奮鬥,才是無悔人生。

專業是選“熱門”還是選“熱愛”?

每年都有很多考生的分數能進入到自己喜歡的“名校”,但在報考過程中,一直困惑於專業選“熱門”還是選“熱愛”?比如,張同學熱愛人文專業,本科畢業後還打算攻讀人文專業博士學位,但家長覺得人文不是熱門專業,未來就業比較難。家長認為金融是熱門專業,就業很容易,要求孩子報考金融專業。因家長比較強勢,孩子最後放棄了自己的熱愛,報考了金融專業。

因為家長們的參與,高考專業選擇變得過於功利化。家長這一代很少有機會選擇自己熱愛的專業,也不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只是以自己的經驗來要求孩子。但是,“熱門”的專業可能是暫時的,報考時的熱門,畢業後可能熱度就退了;但“熱愛”的專業是長遠的,心之所向,是不會跟隨潮流而變化的。

這個暑假,全國人民都在關注“東京奧運會”,中國體育健兒優異的成績振奮人心。7月30日,在男子200米個人混合泳決賽中,浙江的汪順摘得了金牌,他打破了美國選手自2004年雅典奧運會以來長達17年對這個專案冠軍的壟斷,開創了中國選手在個人混合泳專案世界大賽上奪冠的新紀錄。但連續參加過三屆奧運會的汪順曾遭遇各種挫折,面對疲憊和傷痛,無數次想過放棄。然而正是因為對游泳的“熱愛”,轉過頭,汪順就會把強迫自己把這個念頭壓下去,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然後繼續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當一個人因為選擇了“熱愛”,有了堅持和信仰的人生目標,很多看似的“不可能”便成為了“可能”。“專業”和“熱愛”的完美結合,才是幸福人生的開始,因為生活得“快樂和幸福”才是衡量人生成功的真正標準!

考名校是為“好工作”,還是“掌握未來”?

近年來,家長們對報考名校有個誤區,認為考名校的目標就是畢業後找個好工作。比如,宋同學對數字不感興趣,不喜歡經濟學,但是家長覺得經濟學專業畢業後賺錢多,工作輕鬆。因為記者要熬夜寫稿子,律師要熬夜準備訴訟材料,工作都特別累。雖然孩子喜歡人文專業,但是家長不讓孩子選擇,以愛之名,綁架了孩子的高考志願填報。

其實,名校培養學生的目標從來不是找“好工作”,而是“掌握未來、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當學生透過努力學習,達到“掌握未來、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標準時,一定可以成為行業的佼佼者。而且,“好工作”是相對的,沒有所謂的好和不好,只有適合還是不適合。“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哪個行業的優秀人才,工作都是不輕鬆的。

而且,現在的家長們普遍認為,學習成績好,就一定有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就一定會生活幸福。其實不盡然,只有成績好,品德不好,不一定會有好工作。德才兼備,才是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重溫《覺醒年代》中被廣大青年網友親切地稱為“慢羊羊村長”的蔡元培校長在北大的就職演講:“求學必有一定宗旨,須知宗旨正大與否,必先知大學之性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之者也;如能愛惜光陰,孜孜求學,則其造詣定然會很高很深;如求學宗旨是做官發財,那求學的路就必然走偏了;如果大學生德不修、學不講,那亦是侮辱自己,更何談做他人的榜樣”,句句直擊人心,也非常適合百年後的中國教育。

近幾年,江浙滬地區採用高考成績和麵試成績的綜合分數進行擇優錄取,獲得了越來越多品學兼優考生的關注。“綜合評價招生政策”讓部分高分考生“上名校是為了給自己鍍金,為畢業後當官發財鋪路”的想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值得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作者:李洪靜(本文作者為復旦大學副教授)

  編輯:顧軍

責任編輯:姜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785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何每年那麼多頂尖名校畢業生都泯然眾人?頂尖名校和“心中所愛”,到底首選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