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吸乾了你的心血?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能給你啟示
每個人身邊,都有這樣的熟人。
總是各種新款的鞋子,趕著各種音樂節,用著貓兒杯、玩著單反,煲著耳機。
朋友圈從來都是美食、紅酒、慢搖吧;沙灘、酒店、美容SPA。
一副小布爾喬維亞的派頭,凡事與品位格調掛鉤。
實際上呢,一到月底,還款提醒就像喪鐘一樣,永遠是心中的一根刺。
在鄉鄰鄉親眼裡,你已在大都市打拼七八年。
而自己心裡最苦:多年打拼只實現了“燒烤財務自由”,“單車財務自由”
關於房子,前幾年你自嘲:辛苦一年只能買洗碗槽那麼點面積。
現在,你早已不奢望了。
窮,真的窮。
兜裡那些個卡,你彷彿有了生理厭惡,見不得它們發來的每一條簡訊。
你抨擊著社會的不公,明明雙十一,雙十二按時打卡。
為什麼還是這麼拮据?
為什麼總是忍不住花錢?
天天虧本甩賣的上市了,佔盡便宜的我快沒錢交房租了。
其實,我們的購物慾望並不是天生。幾千年的文明史,現代消費主義,興起不過短短几十年。
父輩那一代,多是修修補補過一生,總是將“質量”掛在嘴邊,不管是結婚必備的“老三件”,還是“新三件”。
置辦一件,往往要使用多年。
所以,海爾的終身保養。讓它在國內迅速崛起。
而現在,你會發現,一切都變了。
你望著奶奶手中的諾基亞
“你怎麼還在用這個東西?”
“啊?沒壞啊”
奶奶也是懵得不知所措。
這一切,其實都是資本的傑作——消費主義
介紹一下這部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深度剖析了消費主義,是如何瓦解改變我們的消費習慣。
計劃式報廢和淘汰式消費
第一集,披露1924年,幾大電器巨頭,簽訂秘密的商業合作。
將燈泡的使用壽命由2500個小時,故意縮短至1000個小時左右。
還有那個印表機的墨盒。
這就是:計劃式的淘汰。
這只是消費主義的初級手段,還有一種叫淘汰式消費。
改變你的認知,向你灌輸截然不同的消費觀念。
通用汽車的總裁斯隆,就是這位。
當時,汽車屬於機械大件,有相對完善的售後。
大家都知道,機械類的東西,只要保養得好,十幾二十年都沒多大問題。
看看那些軍用直升機,戰鬥機,戰艦。現在服役的都是幾十年的款。
質量好了,市場太容易飽和。銷量自然就下來了。
這位通用汽車的總裁,從消費觀念著手。
1.增加汽車的不同配置,滿足不同購買力的顧客。
2.每年變更汽車外形,引進彩色車。
3.接受舊車抵價來購買新款車。
4.成立分期付款購車的融資機構。
雖然從效能角度來說,新一代汽車變化不大,一樣的機械佈局,同樣型別的發動機,驅動系統。
但透過各種營銷手段,成功將
一件耐用品,變成了消耗品。
現在汽車行業,將這一招使用得如火純青。
熱門車型,幾乎是一年一款。(恨不得有換季款)
改個燈,加根鉻條,加多個顏色。就是小改。
改個前臉,內飾,更換兩三塊覆蓋件造型,就是大改。
配置:旗艦,至尊、豪華、頂配……區別大多也是些邊角料:真個皮啊,電動座椅,天窗尺寸啊……
車貸沒有還完,車就變舊款了。
如果你受不了別人異樣眼光,趕緊買新款吧。
2019年,六年內車齡,佔置換車輛70%。
2020了,還開著11年款,代表著生意不順~~~~
產品的更新換代,不再是效能的升級。而是一種類似時尚潮流,新款的概念。
還有你使用的iPhone, ipod。
迭代產品,效能被人為弱化,倒逼著你淘汰。
就說電池,跑個一兩年正常,可能第三年某個時候,沒有徵兆,突然就不行了。
從電池著手,從手機系統強制升級著手,逼著你不停地追趕。
為什麼你對著滿櫃的衣服,卻總覺得不夠?
因為商家發明了,春夏秋冬各種款,各種風格的秀,本年度流行色,本季度流行色。
然後再鋪天蓋地地用廣告對你洗腦:再不買,就過時了。
搞笑的是,時裝的流行,有時候還有輪迴。
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共有三集,從數個角度闡述消費主義的手段。這裡我們不做贅述,感興趣的朋友,自己可以去看。
我們單聊片中提到的元兇:
“消費主義”
巨頭們,僱傭著世界上最聰明的頭腦,日夜琢磨著各種促銷手段,宣傳手段。
日夜不停地給你灌輸著各種概念。
告訴你:
你消費了什麼,就代表了你是誰?
你消費了XXX,你就算是某個群體。
那些原本被定義為奢侈浪費的行為,現在被包裝成人生必須體驗的美好事物。
你誤以為同一檔次的消費,代表著同樣的階級層次。其實不是。
舉個例子:
1.比如某人訂了一輛80萬的越野車,他可能是某上市企業大股東,坐擁鉅額資產的二代。這輛車可能是心血來潮的衝動消費,不值一提。
而你可能要拿大部分積蓄來首付,然後背上幾年的車貸。
一輛80萬的車,影響不了他的生意,而你卻連老本都賠了進去。
2.我吃樓下的工作餐,大份黃燜雞+被可樂只要20元。旁邊商場的米其林二星,人均300刀。摺合人民幣2000.
我帶著小女朋友,一豪氣,咬咬牙,還是消費得起。
但我和那些拿這當工作餐吃的人,生活能完全一樣嗎?不能。
能定義你的,從來不是消費了什麼,而是你擁有什麼。
俗氣的收租人,光膀子大褲衩,卻帶塊200萬的百達翡麗。
大家都想做,就是這個道理。
你覺得你消費了,體驗了,才叫生活。或者發了微博,發了朋友圈,才叫生活。
這就是消費主義的可怕。
資本太知道自己的厲害,太知道壟斷的威力。
所以它們一切的努力,就是讓你存不了本金,儘可能讓你每個月花光所有錢。
不惜代價建立起:消費水平=自我認同、幸福、地位的價值體系。
拼命工作掙掙掙,然後買買買,再還還還……形成完美的閉環。
你引以為豪,拼命奮鬥的一生,其實是別人驅趕奴役的一生。
如今流行的“
享受當下
”,也是消費主義中的毒。
讓你放棄健康長遠的財務規劃,心安理得地提前消費。
有的人會說,人生就是這樣啊。
其實不是,看看你的身邊人,還有那些中老年人,他們瘋狂認購“保健品”,和年輕人瘋狂追逐,
“輕奢”“中產”
等東西,沒有本質區別。
他們的消費習慣,受到群體觀念的裹挾,盲目消費升級。
掏空心血買的是一種“心安”,是資本精心包裝的各種概念。
而不是出於自身的愛好,和自我需求。
我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並不是反對消費,我消費我快樂。
而是要適當時候的反思,反思衝動消費,反思什麼樣的美好,才是值得自己追求的。
人們定義你時,看的是你有什麼,而不是你曾經消費過什麼。
同樣,體現你人生意義的,是你創造了什麼,而不是消費了什麼。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