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稍微有能力和戰略眼光的皇帝,都相當重視西域這片區域。從漢武帝派張騫為使者出使西域起,兩千年來世事幾經變換,從狹義上講,西域地區如今還在我國版圖之中,成為我國佔地面積最遼闊的自治區——新疆。
西域說小也算小,說大卻特別大,具體要看怎麼去定義。從狹義上來講,西域指的是如今的新疆地區;從廣義上講西域就非常大了,只要從新疆過去能到達的地方都稱為西域,包括亞洲中西部地區,而河西走廊又是西域唯一通往中原的要塞。
西域所處的位置離中原核心發展地帶相距甚遠,古時候交通也不發達,沒有高速公路和鐵路運兵,有的都是一望無際的高原和盆地,行軍全靠11路。但即使這樣,中原王朝都始終要將西域抓在自己的手裡才放心,這看上去似乎是一件費力又不討好的事情。
實則不然,中原王朝一直深受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自然不希望再受到西域的威脅,就算不能完全控制西域,只要能穩住,讓其在中原和草原兩虎相爭之時置身事外,這就能夠避免中原王朝腹背受敵的局面。
漢武帝當時也就是打的這個主意,最後成功地遏制匈奴的發展壯大。再者說,由於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地形影響,西域是當時中原王朝向西擴充套件的咽喉之處,是唯一的交通要道。
向西進路途遙遠,沒有西域作為中轉站供行軍休息調整,也是不現實的。而既然是交通要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最安全。所以即便是羸弱的宋朝,依然不放棄對於西域控制的幻想,熙河開邊就成果顯著,可惜最後還是敗在宋徽宗手裡。
清晚期飽受列強欺辱,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仍然委任左公帶兵解決阿古伯問題,成功收復西域地區(西藏)。管理西域雖然花費巨大,其收益也是相當可觀的,來往收取的關稅也是一筆不菲的收益。
然而這一筆不菲的收益是遠遠不夠的,唐朝向西擴張實際是有一定的面子工程原理,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展示軍事實力和帝國的榮耀為驅動。不過這是必要的,向西擴張不僅能樹立唐朝大國的威信,更能奠定唐朝的政治地位。所以,即使勁敵吐蕃虎視眈眈,野心昭然若揭,唐軍也不惜多次跨越萬里,力挫吐蕃保住西域。其中最不為人所知卻又極為重要的一次戰役就是小勃律之戰。
勃律國被吐蕃攻打,一分為二,留在原處的叫大勃律國,被迫遷徙至吉爾吉特的叫小勃律國。吉爾吉特如今屬於克什米爾地區巴統區域,據說三哥對這個地區也非常感興趣,所以至今都存在很大的爭議。
小勃律國原先和唐朝的關係非常密切,史書中曾經將小勃律國稱為唐朝的子國,唐朝為父國,關係親近,可見一斑。前一次吐蕃攻打小勃律國時,小勃律國向唐朝求援。向西擴張的要塞,唐朝是絕對不能容忍吐蕃染指的,所以在唐朝大軍壓境之下,吐蕃暫時性鎩羽而歸。
然而好景不長,小勃律國爆發內部矛盾,經過休整後的吐蕃趁此良機捲土重來。小勃律國無奈再次向父國唐朝求援,此時唐玄宗正沉醉於芙蓉帳暖度春宵,沒心情管這些事兒,所以並未出兵,僅是口頭警告吐蕃撤軍,吐蕃自然不予理睬。
小勃律國毫無懸念地被吐蕃佔領,吐蕃對小勃律國也是誠意十足,軟硬兼施將統領者的姐姐嫁到小勃律國,在吐蕃的威逼利誘之下,小勃律國選擇了臣服。小勃律國此舉在唐玄宗眼中無異於背叛,唐玄宗勃然大怒,憤而出兵。
小勃律國地處帕米爾高原,擁有天險作為屏障,易守難攻,這對唐朝來說非常不利。唐朝將領高仙芝率兵花費百餘天翻山越嶺萬餘里,跨過五千米海拔的雪山,以神兵天降之姿迅速攻破小勃律國。
不但小勃律國沒想到,西域諸國都沒有想到有軍隊可以活著翻過帕米爾高原。帕米爾高原海拔平均五千米左右,即便是最低的通道也有三四千米海拔,就算是按照如今專業運動員的標準,拋去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這個高度也會出現呼吸困難。而高仙芝的萬人軍隊在當時條件簡陋的時期,在如此高的海拔之上行軍數十天,不僅要維持供給,還要保證後勤跟上,這給世界留下了一個千古之謎,直接無解。
高仙芝到底是使用什麼樣的辦法,讓唐軍經歷如此行軍後,還能保持體力作戰,現在已經無從考據,但這一戰可以說是世界戰爭史上的神奇一戰。
被高仙芝威懾的西域諸國紛紛向唐朝臣服,一時之間不再敢有二心。高仙芝如此壯舉,在世界歷史上除了他只有2個人做到過,一個漢尼拔,一個拿破崙。不同的是,漢尼拔和拿破崙翻越的是阿爾卑斯山,海拔比帕米爾高原低很多。帕米爾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為5-6千米,阿爾卑斯山最高山峰勃朗峰,號稱是西歐第一峰,海拔才4810米。兩者難度差異,一目瞭然。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可惜,後來高仙芝貪圖軍功,急求冒進,在怛羅斯之戰中讓唐軍幾乎全軍覆沒,整個唐朝都險些葬送在他的手中。雖然歷史對於高仙芝的評價向來都很差,無論如何,小勃律之戰中高仙芝出神入化的領兵能力是不容置疑的。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吐蕃歷史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