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學生看上去很普通,一考試就“超常發揮”,只因堅持做一件事

長期在教育一線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可能都遇到過這樣一類學生,他們平時看上去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表現很普通,但一考試就“超常發揮”,考試分數經常位列班級前幾名。

這類學生看上去很普通,一考試就“超常發揮”,只因堅持做一件事

筆者曾經的一個學生就是如此,他貌不驚人,又很安靜,平時上課常常會被老師“忽略不計”。不過高一第一學期期中考試,他總成績排全班第一。這相當於在老師和學生群體之間丟下了一個炸彈,引起了很多人的議論,也一下子讓人們記住了他。

高一第一學期期末考試,他雖然沒有考到全班第一,但總成績位列全班第二,總分只與第一名差三分。到了高二,他的學習成績穩定在全班前三,是班上學習成績波動最小的學生。

經過觀察,我發現他有一個特別的“愛好”,就是閱讀。他不僅在家裡博覽群書,在學校也會利用課餘時間閱讀教室裡書櫃上的書。據他自己說,有些他喜歡的書,會閱讀好幾遍,裡面的經典場景和膾炙人口的句子,會長時間地縈繞在腦海裡。

這類學生看上去很普通,一考試就“超常發揮”,只因堅持做一件事

事實上,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能把閱讀這件事堅持做下去的學生,成績都不差。他們或許在平時沒有多少突出的表現,也不是班上的積極分子,但基本都是學習方面的佼佼者,他們“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那麼,為什麼堅持閱讀的學生,考試成績不會差呢?因為堅持閱讀可以讓個體的綜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首先,閱讀是知識的積累過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知識的積累不是隻透過平時大量的習題訓練來完成,更需要大量的閱讀。

這類學生看上去很普通,一考試就“超常發揮”,只因堅持做一件事

透過閱讀獲得的知識與透過習題訓練獲得的知識有很大區別,一個無目的性,一個有目的性;一個趣味性強,一個相對比較枯燥;一個是視野很廣闊,一個是被限定在很小的範圍內。

在閱讀過程中,我們理解、領悟、體會、鑑賞;我們會受到審美薰染;我們的情感會升華;我們的視野被開拓,語言能力和文字功力都有很大的提升。這些東西會讓我們更有思想,更能抓住問題的本質。無論是平時的複習備考,還是與人溝通、談天論地,我們都更有底氣。

其次,閱讀有利於智力開發。很多人覺得,長期閱讀,對語文等文科科目的學習有很大幫助,對理科科目的學習幫助不大。確實,大量的課外閱讀,有利於提高語文水平,因為現在的語文科目考察內容,很多都是課外知識,如果不進行有計劃地、大量地閱讀,語文成績很難達到優秀這個層次。不過,僅僅認為閱讀有利於語文的學習,就大錯特錯了。堅持閱讀,給人帶來最大的改變就是個體的思維更活躍、更靈活,他們會變成“全科能手”。

這類學生看上去很普通,一考試就“超常發揮”,只因堅持做一件事

書看得越多,人的知識面就越開闊。與此同時,人們在閱讀過程中進行的廣泛思考,會成為個體豐富的智力來源。所以我們看到,那些從小就堅持閱讀的孩子,智力水平均處於同齡人的前列。

第三,科學的閱讀可以鍛鍊個體“分揀”資訊的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如今社會上的資訊紛繁複雜,大量的負面內容充斥其中。孩子從小進行科學的閱讀,更能抵禦負面資訊的侵襲。他們更懂得如何“分揀”資訊,把糟粕的資訊剔除,留下正面的和有用的資訊。這個過程中,他們的歸納總結能力也會得到鍛鍊。

這類學生看上去很普通,一考試就“超常發揮”,只因堅持做一件事

“分揀”資訊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是學生學好文化知識的兩張王牌。“分揀”資訊的能力強,就更能把握住知識的重點,複習備考的方向性更明確;歸納總結能力強,就可以把大量閒碎知識串成一個體系,學習效率會變得非常高。

當然,閱讀的作用遠遠不止以上提到的三點,它還可以愉悅身心,發展個性,提升個體的品德素質。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性的閱讀,心情會變得很愉快,既增長了見識,又愉悅了身心。另外,閱讀好的書刊,會塑造一個人的個性,讓個體的心理品質更健康。倘若整天埋於題海,不僅心情容易抑鬱,也會變得比較孤僻。

這類學生看上去很普通,一考試就“超常發揮”,只因堅持做一件事

需要強調的是,想讓孩子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家長就要進行長期的引導。初期,家長要對書籍進行一定的甄別,並儘量陪在孩子身邊;等孩子有了較好的閱讀能力,家長要教給孩子一些科學的閱讀方法。比如告訴孩子,閱讀可以先選讀和速讀,再精讀和批註。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一些文章中富有教育意義的警句格式、精彩生動的詞句和段落,可以摘錄下來,積存進自己設立的“詞庫”中。慢慢地,閱讀會內化為孩子的終身愛好,伴隨孩子一生。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71 字。

轉載請註明: 這類學生看上去很普通,一考試就“超常發揮”,只因堅持做一件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