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大新任校長薛其坤:“天才”不過是比任何人都努力
現年57歲的清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薛其坤將任南方科技大學(下簡稱“南科大”)校長。
當薛其坤三戰考研的時候,他沒想到自己能在41歲時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當薛其坤花了七年才拿下博士文憑的時候,他也沒有想過有一天會出任清華大學的副校長。
他一直掛記在心、念念不忘的,只是多年前的那個山東放牛娃對“科學家”最樸素的敬仰與欽羨,和少年時代最懵懂的暢想與希望。
薛其坤出生于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的一個農村,兒時家裡窮,農忙時不上課,父母平時都忙著下地種田,沒時間管孩子讀不讀書。
就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薛其坤順利考進了山東大學。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曲師大物理系,一心想報考哈工大的研究生,第一年考研,高等數學只考了39分。
薛其坤毫不猶豫選擇二戰,兩年後,報考中科院物理所。第二次考研,大學物理只得了39分。二次失敗,流逝的也許不僅僅是年華,還有機遇也未可知。
其實,一次失敗後,有多少人會選擇二戰?二次失敗後,有多人敢於第三次嘗試?有時候我們不禁要捫心自問:
你對於你的理想,有多少熱愛,可以經得起再三的挫折與考驗?沒有成功的日子裡,你會覺得自己在蹉跎歲月,還是厚積薄發呢?你會覺得自己是在豪賭,還是在腳踏實地地砥礪前行呢?
直到幾年後,奔赴日本的仙台東北大學研究所讀博,薛其坤的科學家之路才發生了關鍵性的轉機。
“轉機”實際上是新的考驗。一個人身赴異國,語言不通,沒有朋友,家人隔海,一切好像要從頭再來。可博導櫻井利夫治學極其嚴格,在他外號7-11的實驗室裡,薛其坤一週要工作6天,7點來實驗室,11點之前不許離開——時間不可誤,風雨無可阻。
薛其坤說,“那時候,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飯、睡覺、搞科研。太困了,就坐在公共衛生間的馬桶上,悄悄眯一會兒。”
薛其坤感覺異常孤單,跟家人通電話,幾乎要落淚。他說一年中,會有七八個月是想放棄,想回國,想回家。
有一次,上幼兒園的兒子,在電話裡給他背剛學到的課文:“我是中國人,我愛自己的祖國……”聽著兒子稚嫩的童音,薛其坤忍淚振作了起來。
“你要想讓自己真正的快樂,你必須追求極致”,薛其坤說。
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薛其坤終於在讀博士讀到第六年的時候,開始接近小時候的夢想——實驗取得了一定成果,他也開始體會到科學研究的美妙。那個放牛娃腦海裡朦朦朧朧的夢想,開始變得有一點現實,有一點真切了。
1996年,薛其坤被邀請在物理學規模最大的美國物理學會年會上做報告,然而對於英語口語非常爛的年輕人來說,這是一次機遇,更是一次挑戰。為了保證萬無一失,薛其坤將報告模擬練習了八十多遍,最終征服了在場的國外知名教授們。
1999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的薛其坤帶著家人回到了祖國。
回國後的薛其坤,已經完全像變了一個人。在接下來的20年間,他沒休息過一個完整的假期和週末。每年,平均工作時間在330天以上,每天,工作時間在15小時左右,年平均工作時間,高達5000小時。
回國從教至今近十八年。他培養了十七位博士後,七十二位博士和三位碩士。
他說,除了科研,大學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要盡一切可能,培養對社會有用的、正能量的人才。
薛其坤很自豪他的學生把他以前從事科研的快樂,從事科研的一些傳統,傳承到他們自己的學生身上。
薛其坤要求學生要不顧一切追求極致。他有一位學生,要根據幾年的科研成果,寫一篇非常重要的論文。收到學生論文初稿時,薛其坤一看就暈了:
“這個學生英文寫作水平,居然跟我的口語一樣差!”他把論文發回給那位同學,讓他認真地修訂10遍,每修改一次,儲存一次。
沒想到,第二天他就收到了學生的回郵,發現有兩個儲存檔案,儲存間隔時間才1分鐘,那可是七八頁的論文啊!這下可把薛其坤給氣壞了。
他馬上把學生叫到辦公室,從語法錯誤,到段與段間邏輯,甚至一個詞一個詞帶著他改。
“回去之後,你繼續改,第一遍查語法,第二遍查用詞,第三遍查段落間的邏輯聯絡,第四遍看整個行文的思路…”讓學生一遍遍修改的意義在於,告訴學生對待學術要嚴謹,對待學術要有一顆追求至極的心。
薛其坤收弟子至少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對學術有興趣;第二,與人和諧相處具有協作精神。薛其坤說,自己尤其強調與人相處這一點,他認為唯有學會與別人合作、具備團隊精神,才能在科研團隊中有所成就。因為,每一個科研專案都是整個團隊整體協作的成果。
2013年4月10日,薛其坤帶領他的團隊在北京宣佈,首次從實驗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在此之前,薛其坤與自己的團隊,經歷了四年的不斷嘗試與不斷失敗。薛其坤常常給團隊打氣說:“全世界都試圖攻克這個難題,我們必須要抓緊時間!科學發現特別是重要發現,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我們只有衝,沒有退路!”
最終,薛其坤的團隊成功了——比東京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維爾茨堡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的團隊們,更早地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這項重大基礎物理學成果,被認為“很可能引發一次資訊科技革命”。將加速資訊科技革命程序,掀起一陣陣科學風暴,改變一個又一個行業,乃至全人類的生活方式。
薛其坤希望在未來,自己能在有生之年解決高溫超導機理這個世界性的難題。薛其坤希望在未來,科學家不再和貧困、枯燥掛鉤。科學家也能成為年輕人偶像的一類。
其實,這個世界上,真正天賦異稟的人何其稀有。41歲的院士,就是常人眼中的“天才”。但薛其坤,不過是比任何人都能拼上性命的努力罷了。
才能這種東西,興趣這種東西,一腔熱血這種東西,本來就是要靠自己來挖掘、來創造的。
薛其坤常對學生說:“人的能力雖然有限,但努力可以無窮”。為了率先實現突破,薛其坤一星期工作六天,每天的科研都從早7點進行到晚11點,大家給薛其坤起了外號,叫“7-11教授”。
實驗中所需的一種亮晶晶的小薄片,上面有一層肉眼看不見的薄膜,這是由原子一層一層鋪上去的,只有五奈米厚,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十萬分之一。每製作一個,都極其困難。但從2008年開始,薛其坤和團隊製作了上千個這樣的材料進行實驗。
雖然非常辛苦,但樂在其中。薛其坤說,不斷看到新的實驗結果,艱苦努力解開一個個謎團,取得科研上的新進展,感到非常充實和幸福。要快樂地,但是又有責任地追逐夢想。
有時候,“天才”和眾生一起攀登,“天才”一步一個腳印地登頂、日夜兼程地奮進,可是在登頂後時回首,身後竟然沒有一個人。這個時候,在山腰休息的人們會說,“那個人果然是天才,人比人真是不行啊。”
可是誰看到了,“天才”星夜兼程、不眠不休的辛苦呢?他僅僅是比任何人都努力,比任何人都渴望實現那個任何人都曾有過的朦朦朧朧的初心啊!
文章來源:清北讀書
另外:很多朋友還沒有養成點“在看“、轉發的習慣!這是很讓小編桑心的!請一定要為本文點個在看!請一定要關注小編,您的關注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