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落地,為發展素質教育創造了巨大空間和良好條件。那麼,發展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在哪裡?如何深化新時代教育評估改革,更好地實現五育融合?如何在發展學生認知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發展?
為此,華東師範大學開展了歷時三年的中國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研究專案。9月8日,中國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測評研究成果釋出會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此項調查是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全球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測評專案的一部分。作為唯一的中國代表,華東師大調查了中小學10歲和15歲組的7550名學生,其中10歲組學生3800人,15歲組學生3750人,同時開展了家長、教師和校長問卷調查,共獲得2.6萬多個樣本。
調查發現——
從學業成績來看,對10歲和15歲的孩子來說,好奇心和毅力是與學業成績密切相關的社會與情感能力。10歲組學生學業成績與毅力、責任感、好奇心和創造力呈正相關。此外,閱讀和藝術成績還與共情、合作和果斷呈正相關。
從生活滿意度來看,10歲組學生的生活滿意度高於15歲組學生,從童年到青春期,生活滿意度會下降,樂觀是迄今為止與生活滿意度最為密切的能力,其次是活力和信任。
從心理幸福感來看,10歲組學生心理幸福感高於15歲組,從童年到青春期,學生的當前心理幸福感會下降,樂觀是與學生當前心理幸福感最為密切的能力,其次是活力和信任。
從考試焦慮來看,從童年到青春期,學生考試焦慮會上升,尤其是女孩。這些結果在各個城市是一致的,樂觀和抗壓力與考試焦慮負相關。這個結果在各城市都是一致的。
課題組組長、華東師大袁振國教授說,一個人的發展、成功和幸福,是認知能力和社會與情感能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成績好、智商高,可以上好的大學,但不一定獲得事業成功和人生幸福,社會與情感能力對一個人的事業成功和人生幸福才具有決定性意義。兒童和青少年學生在認知能力、社會與情感能力兩方面獲得平衡發展才能更好地適應當今不斷調整變化和難以預測的世界,才能靈活應對新時代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各項挑戰。
本報告結果顯示,10歲組學生在所有15項社會與情感能力中的得分都略高於15歲組學生;10歲組學生中女生在合作、共情、樂群、毅力和包容度能力上得分高於男生;除包容度以外,15歲組學生中男生在其他社會與情感能力上得分都要高於女生。
樂觀是迄今為止與生活滿意度和當前心理幸福感最為密切的能力,其次是活力和信任。抗壓力和樂觀與學生考試焦慮的關係最為密切。
總體而言,學校歸屬感和師生關係與所有15項社會與情感能力呈正相關。相比之下,校園欺凌與所有15項社會與情感能力呈顯著負相關。歸屬感與樂群、樂觀和合作能力呈正相關。師生關係與樂觀、好奇心和合作能力相關。校園欺凌與情緒調節(樂觀、情緒控制和抗壓力)密切相關。
袁振國指出,對於社會與情感能力測評,OECD並不鼓勵排名,我們參與這個專案也不是為了排名,而是希望透過國際比較,揚長避短,促進教育事業發展,促進學生髮展,促進中國教育走向世界。
為此,研究團隊建議,把社會與情感能力作為教育評價的重要內容,並將其列入中小學課程內容。營造有利於提高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家庭氛圍,同時大力提高學生的學校歸屬感。
作者:儲舒婷
編輯:吳金嬌
責任編輯:唐聞佳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