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生物-心理-社會”聯合諮詢的探索

一次“生物-心理-社會”聯合諮詢的探索
劉宇馨/文張進 /圖

【編者按】2020年下半年,“渡過”北京之家開始了一個新實驗:聯合醫生、心理諮詢師、康復師、陪伴者,從生物、心理、社會支援三個方面為患者做諮詢,涵蓋生物學症狀評估、創傷修復、認知調整、人格成長、角色迴歸、重返社會各個方面,從而構成一個“完全、實用、個性化、有溫度”的療愈閉環。本文記述的,就是其中一次聯合諮詢的實錄。

在諮詢現場,這位剛剛14歲、身高1米85的大男孩,經過近4年積極、持續的治療,當初的抑鬱、後來的轉躁等等,基本都已消除。可是,卻依然不能上學。也許因為這個,他顯得有些小心翼翼,看起來讓人心疼。

“孩子當前的狀態,應該已經好了,可為什麼還是無法復學?”

“如果逼著孩子復學,會不會導致疾病復發?”

“我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

這些是來“渡過”北京之家參加聯合諮詢的一家四口非常煩惱和不解的問題。

(一)病史

吹小號、愛運動、善烹飪,學習成績保持班級中上,他也曾朝氣蓬勃地充實著自己的每一天。然而,十歲那年,他突兀的一句“我不想再上學了”,讓家長不解,也從此按下了他的人生暫停鍵。

他開始拒絕讀書,將課本一頁一頁撕毀,像一隻受困的小獸;整夜失眠,暴躁地毀壞身邊的物品,還時常向周圍人嘶吼出自己的怒氣。

父親在他七歲那年遠去國外工作,母親一人照顧他和年長三歲的哥哥,帶著他輾轉就診多傢俬人心理診療室,得到“抑鬱症”的診斷。一週心理治療後病情沒有任何好轉,而加上藥物治療後,孩子開始出現食慾和購物慾膨脹,性情轉變,言語增多,會主動找陌生人聊天;行為魯莽,常踢路邊的柱子、柵欄、腳踏車;有時又突然呆愣、反應遲鈍,莫名獨自哭泣,甚至覺得活著沒意思,想到過自殺。

上課時明顯在椅子上坐不住,心煩不安。因當時在讀小學,勉力堅持,在小升初後休學。年幼的他知道自己患了病,希望能儘快好起來,乖巧地配合治療和服藥,對自己的治療用藥比父母都清楚,但症狀依然沒有任何改善。

2019年6月,參加“渡過”青島營,首次聽王智雄醫生講課後,找王大夫就診,診斷為“雙相情感障礙”,給予富馬酸喹硫平、德巴金、羅拉治療,病情逐漸好轉。因疫情原因於2019年12月最後一次就診,此後一直維持服用富馬酸喹硫平、德巴金。

2020年2月情緒基本穩定,症狀不再明顯,但是返校卻始終不能持久。覺得在教室裡上一整天課待不住,聽到老師的講課就覺得煩,聽不下去,不願意參加考試,乾脆再也不願意去學校,卻樂於參加各種青少年活動營,廣受歡迎。

得知“渡過”北京開設“生物-心理-社會”聯合諮詢,父母立即預約;讀高三的哥哥也關切著弟弟的病情,一全家四口人一同陪著他來到北京渡過之家。

(二)問詢和討論

本次聯合諮詢的團隊成員是王智雄醫生、“渡過”創始人張進老師、心理諮詢師於青、樊瑞娟、品兮。

正式諮詢前,王智雄醫生的助手劉老師,提前給孩子媽媽打過電話,經過近1個小時的詢問,詳細瞭解了孩子的情況,包括病情發生發展的過程、孩子既往的身體狀況、家族狀況、兒時重要的成長經歷、父母的教養方式、目前的家庭結構和家庭關係、參與本次聯合諮詢的目的等。

諮詢開始後,先由劉老師向大家介紹了孩子的情況。接著,王智雄醫生開始訪談,持續大約40分鐘;而後由張進、於青、樊瑞娟、品兮四位老師,根據自己的專業擅長,就孩子的心理特徵、個性、學習、康復、人際、親子關係、家庭等多種因素,分別和孩子、父母談話。

一個小時後,進入專家集中討論階段。孩子和父母暫時迴避,幾位老師就剛才與來訪者一家人對話進一步討論。

王智雄醫生總結了患者的情況:

患者當前已經不存在明顯的抑鬱症狀或者躁狂症狀,一般情況下心情比較愉快,偶爾因為某些事件而心情變差,也屬於正常的情緒波動,非病理性的抑鬱心境。

興趣和精力方面,除了學業,基本上都恢復,能規律打遊戲、輪滑、打籃球,並且從中能夠獲得該有的樂趣感;有一定自知力,對既往自己的精神症狀具有比較客觀的認識和判斷能力;自我評價適中,也能較為客觀的評價周圍人和周圍事物,有一定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在“渡過”的親子營活動中主動積極,能幫助很多人,得到大家的表揚和讚賞。

注意力、記憶力和智慧正常,只是不願背書本知識。食慾恢復正常,夜眠較好,作息健康。對未來學業無任何計劃,問及不願上學的原因,回答學校一天八節課,學校椅子坐著不舒服,語文課討厭背課文,數學課還好,英語課覺得老師囉嗦,不願參加考試,最主要操場裝修不能打球,每天很累很枯燥。

對校園社交不害怕,目前願意去上學,主要是為了有伴兒能一起打球一起玩。但心思不在學習上,比較安於現狀,覺得當前的生活很快樂自在。

日常生活自理方面有一些懶散,不大注意個人衛生,不愛刷牙、洗澡,需要家長經常提醒和督促。患者本人覺得能開心的活著就好,問及怎麼保持開心的活著,回答要賺錢,但不知道以後如何賺錢。上述心理狀態已經持續了大約7個月。

本次個案在症狀、功能、生存狀態主觀感受和環境資源等方面的狀態恢復程度是很高的,不足之處主要集中在學業。

張進老師也作了分析:

孩子小時候沒有被人欺負過,親子關係較好,只是父親陪伴少,父親在他七歲時去國外上班,那時他總盼望放假,因為這樣就能和父親團聚了,父愛是缺失的。10歲無明顯誘因下突然起病,家族史中大爺和堂姐都被診斷為“抑鬱症”,考慮患者可能是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

目前狀況符合臨床治癒。現在孩子和家屬要充分了解雙相情感障礙兩極症狀的表現,防止復發的前提是自我覺察,覺察後才能及時自我調整,這對雙相情感障礙的意義很大。

任何一個學生休學都會痛苦,學生時期不上學,他會一直糾結愧疚,目前孩子復學困難,但並沒有被欺凌、校園陰影等可能阻礙他復學的外界原因。

因此,我傾向於應該鼓勵孩子上學,否則生活很容易不規律和變得紊亂,孩子會越來越懶散。

在實際操作層面上,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過渡階段,比如參加渡過的訓練營,上一對一補課、減少和同齡人文化課水平的差異,他需要有一個被引導的過程,被溺愛是走不進社會和校園的。

於青、樊瑞娟、品兮三位心理諮詢師分析認為:

孩子休學期間一直沒有和同學聯絡過,猜測孩子在人際關係處理上可能存在一些困難,復學後人際交往對他可能是個坎兒。

孩子本身是想上學的,但是似乎一直缺乏足夠承擔壓力性責任的能力,面對要求和困難時會容易退縮,父親在家庭中一直缺位,且性格內向,需要父親更多的主動和積極鼓勵,堅定起來給孩子適當的壓力和引導,父母要學會溫柔的堅定,給他高質量陪伴,幫助他迴歸學校,但也不要太著急。

孩子有那麼多興趣愛好,一方面,家長可以多深入和他交流他喜歡的東西,比如打球,不能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上學的話題上,要讓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對他本身的重視,而不是隻關注上學;另一方面,如果復學普通學校困難,退而求其次也可以考慮讓孩子上與他興趣愛好相關的學校,至少要讓孩子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孩子需要思考選擇自己的未來,對未來有期望,家長需要激發出孩子積極向上的動機。

(三)家庭對話

20分鐘的專家團隊頭腦風暴後,一家人再次被重新請回了諮詢現場。接下來的30分鐘由王智雄醫生、張進老師和整個家庭共同交流。

大致內容摘要如下:

王智雄和張進老師:

我們專家團隊的意見很一致,當前孩子的狀態可以說是達到了臨床治癒狀態,在症狀、功能、他本人的主觀感受、他人的客觀觀察、以及支援資源等方面的狀態恢復程度都是很高的,不足之處主要集中在學業。所以單純從目前的疾病恢復狀態來說,是具備復學基本條件的。

但是,現在他對上學有很多不適應,萬一真的規律上學,他的疾病會不會復發,病情會不會反覆,是個特別需要考慮的問題,也是我們家長今天來尋求諮詢的最重要目的之一。

我們專家團隊在這個方面的意見也很一致,都認為對於他來說,復學比這樣長期待著更有利於他的健康成長。

從各種量表的結果來看,孩子的非社會化傾向分數低,雖然在渡過營裡,他表現得非常樂於助人、很招人喜歡,基本上不會和別人發生衝突,但是乖巧和順從從另一個方面來講,也可以是一種“討好和示弱”,14歲處於青春期中期,內心是應該有不少叛逆的,但他過於“乖”,這其實提示孩子的心智發展偏慢,自我獨立和進取的意識偏弱,以至於他不敢發生衝突,或者擔心自己沒有能力解決衝突,不過,這也是具備一定社交能力和自我調整能力的體現,至少充分表現出願意參與同齡社交的強烈動機,這是非常有利於復學的重要因素。

事實上,孩子願意上學,只為了有更多的伴兒,也充分說明這一點。在臨床上,退縮、自我封閉、社交隔離等“陰性症狀”,才更讓人擔心。

反之,如果孩子遲遲不返回學校,他的心智發展很可能落後於同齡人,自卑、挫敗、無價值感、無聊等叢生,不僅容易滋生抑鬱和焦慮的種子,導致疾病復發,而且,孩子如果過了青春期本能的希望融入集體、希望被認可、被看到心理發展階段的話,成人以後很可能出現“陰性症狀”的社會隔離,再“長大”就更難了。

另外,孩子剛開始發病,是無明顯誘因的,並非學習壓力過大、校園欺凌、社交困難等導致其發病,而且家族史強陽性,有兩位家族成員都有抑鬱症病史,在家庭教養方式上,父母表示小時候家裡對哥哥比對弟弟嚴格,弟弟的綜合優秀程度不比哥哥差,兄弟關係很好。上述提示孩子的雙相障礙更可能與生物學因素有關,復學導致他疾病復發的機率要比其他孩子低。

那麼怎樣才能幫助他順利復學,這是個普遍存在的、讓醫生和家長頭疼的問題。

經過剛剛各個維度的全面詢問,孩子自覺當前無法規律上學的重要原因,是無法適應整天的上課,那麼他為什麼無法適應,就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他一起探討,我們今天諮詢的時間比較短,即使心理諮詢,也需要足夠多的時長和次數來進行探討。

所以,何時鼓勵他復學,就需要特別注意時機,孩子當前是否初步具備復學返校的條件。只有當孩子無法適應整天上課的問題得到充分的探討、並發展出一定程度的應對之策,才可以鼓勵他嘗試復學。

在孩子的成長和疾病康復過程中,父愛缺失,母愛不夠穩定,哥哥在諮詢中表達出對弟弟復學堅決果斷的強勁鼓勵,認為弟弟近一年的不上學,已經導致他的關注點比較狹隘,和同齡人的想法出現一些疏離,所以,怎麼樣能夠更好的利用和增強家庭的支援資源,對孩子的復學非常重要。

因此,我們建議孩子和父母都進行心理諮詢,首先父母和哥哥三個人在對待他是否復學這一點上,能夠達成一致,統一併堅定意見。

在心理諮詢中,深入探討孩子無法適應整天聽課的原因,家長需要為孩子提供什麼樣的家庭支援,共同促進孩子順利復學。

期待此次渡過北京之家聯合諮詢後,14歲的他能順利迴歸校園。

附錄:康復狀況如何評估?

對康復狀況的判斷,可以透過訪談,也可以藉助一些量表,大致可以分為四個評價維度:

1. 症狀維度

臨床總體印象量表,如抑鬱、躁狂、焦慮和精神病性症狀相關的量表,治療不良反應量表等。

2. 功能維度

包括功能大體評定量表、個人與社會表現量表等。

3. 生存狀態主觀感受維度

自我效能感量表、疾病家庭負擔量表、精神疾病患者病恥感量表等。

4. 環境資源維度

家庭環境量表、社會支援量表等。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409 字。

轉載請註明: 一次“生物-心理-社會”聯合諮詢的探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