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王羲之的女兒是誰 王羲之心經書法作品欣賞

揭秘王羲之的女兒是誰

目前看到的各類史書中都記載王羲之和夫人一共有七個兒子和一個女兒。王羲之唯一的女兒我們並不知道她的名字,只知道她後來嫁給了浙江餘姚的劉暢。

王羲之

她和劉暢生有一子一女,兒子劉瑾很有才華,曾近擔任尚書,太常侍卿,在仕途上很有成就,女兒劉氏,嫁給謝奕的孫子,生了一個兒子,是著名詩人謝靈運,所以說,謝靈運是王羲之的重外孫。

王羲之的子女在書法上都多少有些成就,大兒子王玄之擅長草書和隸書,但是王玄之在婚後不久病逝,沒有後代,王玄之生前曾經更隨父親參加王羲之參加蘭亭的聚會。

次子王凝之,曾經擔任過江州刺史,會稽內史和哥哥一樣,弟弟同樣在草書和隸書上表現出色,他的妻子是才女謝道韞。

三兒子王煥之草書很厲害,他從小和父親一起學習,深的父親指點,達到了形似的境界,繼承了父親的筆法最多,同時也參加了蘭亭的聚會。

四兒子王肅之擔任過中書郎官職最大,而且王肅之又自己的詩作流傳到後世,但是他的字帖倒是沒有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子王徽之,是兄弟中在書法上有突出成就者之一,他對父親書法的繼承也是建立在常年的刻苦練習上的。

六子王操之也是往仕途發展的一類,他擔任過侍中、尚書及豫章太守等職,他的妻子賀氏的祖父是朝廷中大臣。

王獻之是最為人們稱道的王羲之的後代,他也是在眾兄弟中書法成就最高的一位。

王羲之行書鑑賞

中國的漢字是經歷了幾次重大的變化,才演變形成了後來的字型形態。在秦漢之前主要是以篆書系統的象形字型,彼時的書法較為單一,基本上就是正書。而在兩漢之際,篆書被隸書取代,之後又從隸書衍生出楷書,再從楷書的基礎上衍生出草書和行書。

王羲之行書

在行書中,用筆要比楷書和草書複雜的多,它即有點畫,也有轉折,在藏露之間靈活多變。所以能夠寫好行書,是極具功底的。王羲之行書的用筆變化就十分豐富,運筆之事瀟灑飄逸。在書法著作《書議》中是這麼評價王羲之行書的,“筆跡遒潤,獨善一家之美”,還誇讚其“風神蓋代”。極為喜愛推崇王羲之的唐太宗李世民,稱其“煙菲霧結,狀若斷而還連”,氣勢就像那棲居雄樹上的鳳凰,盤踞深潭中的游龍雄奇而又不失典雅。

在王羲之的行書中,僅以橫畫來講,就有順鋒、逆鋒、上折、下折之分。他的捺撇有長有短,有直有斜,可謂是盡顯變化。最能展現,可以說是王羲之行書功力淋漓盡致被髮揮出來的就屬“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蘭亭集序》了。該序是王羲之趁著酒性之餘,隨性而發順勢寫出來的曠世奇書。即便是王羲之本人,日後也無法刻意寫出這樣的佳作出來餓了。《蘭亭序》真跡被王家後人當作傳家寶傳承了近兩百年之後,幾度流失在外。知道李世民花重金將其從智果處購回,被其視作珍寶。現今的《蘭亭序》臨摹本就是從唐太宗那裡傳下來的。至於真跡本身,據說是隨李世民一起被葬在了昭陵內。’

王羲之心經書法作品欣賞

王羲之的《心經》是收自於《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的。這碑是直接從唐代所存的王羲之真跡中摹出的,所以儲存了書的原貌,就因為這樣被歷代的書法家認作是臨摹的模範。

王羲之心經節選

《心經》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簡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般若經系列裡的一部語言簡練,內蘊豐富,博大精深,是佛教極其重要的經典。據說這是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所有的佛教佛經中被翻譯次數最多的佛經,被翻譯的文種也很是最豐富,而且亦是常常被人唸誦的經典。有廣本及略本兩種本子。廣本有廣本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略本只有正宗分。至今仍不斷有新的譯本出現,不過現在是以唐代三藏法師玄奘的譯本最是流行。

這本經書的主要意思是透過利用“透過心量廣大的通達智慧,從而使自己超脫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徑”。《般若經》的內涵一般是以空性為主,透過對空性的瞭解了斷煩惱障礙使自己得到小乘的涅槃,之後加上福德的圓滿,達到斬斷知障獲得大乘的涅槃,成就無上的菩提果位。

現日本法隆寺貝葉是在目前所知道的最古老的梵文版的《心經》,現在原本被收藏於東京博物館。據傳說這原本是迦葉尊者親手書寫的,再後來被菩提達摩將此本傳給他的徒弟慧思法師,之後由小野妹子傳入日本。


書法學習:王羲之草書訣

王羲之的草書口訣每一句都是自己的實踐經驗所致,王羲之想要將書法的最高境界傳給後人,想要發揚中華名族優秀傳統,想要透過自己總結將更好的書法方式告訴後人。

王羲之草書口訣

就像一本有聲的字帖,很多人在閱讀了王羲之草書口訣的時候,就好像能感受到大書法家王羲之蒼勁有力的筆風,好像耳旁有一位長者在為你娓娓道來,讓你對草書的理解愈加深刻。

口訣細緻到每一筆每一劃,可以看出,王羲之對書法的重視程度,我們熟讀口訣的同時一邊聯絡一遍感受與體會字裡行間蘊含的意思,對自己的書法有很大的幫助。

王羲之在書法上成就很高,除了天下人皆知的《蘭亭集序》,王羲之對隸書、草書、楷書都有很高的研究,他善於研究,博採眾長,結合歷代書法家的優點,王羲之擺脫了漢魏時期書法家一貫的筆風,他自成一派,足以見得其高水準的一面。

傳說王羲之小時候練習書法非常刻苦,他家附近用於清洗筆的小池塘都被墨水染成了黑色,王羲之在寫書法時用筆細膩,結構多變,這是他的書法最明顯的特點。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人們開始爭相模仿王羲之的筆跡,但發現始終沒有那樣的神韻,都對王羲之心服口服。

王羲之的真跡應該已經不存在了,唐朝書法家臨摹本常被當作真跡看待,由於年代久遠,儲存困難的關係。要是真的有出現保留完整王羲之的真跡,那麼它的珍貴性將是史無前例的。

關於王羲之故居的相關簡介

王羲之的故居因為當年的變遷,共有南北兩處。王羲之出生在公元303年的琅琊郡(現今的山東臨沂),所以他早年的故居是現在的山東臨沂市蘭山區洗硯池街上。因為西晉末年發生了“永嘉之亂”,所以王羲之隨家人南遷到會稽一帶,位於現在的紹興市嵊州市董的金庭觀。

王羲之故居

因為王羲之受到家風的薰陶,幼時的他就開始了學習書法練字。王羲之經常在自家庭院前的高崗上,臨著小池練字。每次寫完字,就在一旁的池中洗涮筆硯,時間一久池水就成了鵝墨黑色。

後來因為永嘉之亂,王羲之隨家南遷到會稽山陰,原來的古宅成了一座寺廟。寺廟名稱經過多年的更迭,到了宋時的偽齊,改名為普照寺,一直沿用至今。到了當代中國,為了紀念這位書法大家,臨沂政府出資重新翻修了王羲之的故居,讓大眾得以瞭解當年王羲之住所的樣貌。

王羲之的故居座落在洗硯池街的中部,整座故居佔地約為五十餘畝,經過一年多的修繕,於1990年對外開放。故居中建築有書院、洗硯池、曬書檯、碑廊、水榭、硯碑亭、留香亭還有拱橋等。整座建築是一種古典的園林式。洗硯池,顧名思義是幼時王羲之洗涮硯臺的,後成了墨黑色。洗硯池北面有個高出兩米的曬書檯,檯面的北面是五間被稱為琅琊書院的建築,內部陳設的是王羲之的資料和書法拓片。在王羲之故居中,遊人既可以一窺當年他生活居所,又可以欣賞他的書法。

王羲之何如帖書法作品欣賞

《何如帖》是《平安三帖》之一。與《平安帖》、《奉橘帖》合裱為“平安三帖”。何如帖死王羲之用行書書寫尺牘作品,現在留存的墨跡是唐代雙鉤摹搨的。

何如帖

《何如帖》共二十七字,又叫《不審尊體帖》或《中冷帖》。《何如帖》行中帶楷,規矩儼然又不拘板,看上去有飄逸流暢的妙處,王羲之用筆圓勁流利,以中鋒為主,風格豔麗動人,並且秀骨清相,筆纖墨濃,如果不是鑑賞文字功力很深厚的人,是察覺不到其中的妙處所在的。書法作品中用筆用墨的輕重變化都會在作品上顯現出來,使作品顯得別有韻致,重筆會給觀賞的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輕筆則和諧協調,引人入勝。簡單的說,《何如帖》中的文字字勢結體欹正有致,不作正局,但是如果端端正正寫出來,那是唐代楷書的寫法,這就不是東晉時候晉人的寫作手法了。而“欹側”正是王羲之的行書最典型的特點,從動態中尋求平衡,達到“奇宕瀟灑,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的境界。

而且《何如帖》筆畫清勁,雅靜宜人。整篇作品的氣息是平靜秀美的,沒有沾染上一絲塵世的塵埃。用筆乾爽利索,就像是用鐵在削泥一樣,表現出一種肯定與從容的意態。線條看上去雖然細小,但筋、骨、血、肉無一不全,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用筆有用到很多的側鋒,但並沒有顯現出扁薄的毛病。結體秀長飄逸,已完全脫去隸書的痕跡。魏晉時期的那種簡遠、高貴、不激不厲的風度已經在《何如帖》上全部展現出來,沒有一絲遺漏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655 字。

轉載請註明: 揭秘王羲之的女兒是誰 王羲之心經書法作品欣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