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突然接到閨蜜打來電話問:“我家小魔王馬上就要生日了。該送他什麼玩具好?雖然家裡玩具很多,但以前的玩具他都不怎麼愛玩了。最近工作太忙沒怎麼陪孩子,正好給他買點新奇的補償一下,有推薦嗎?”這時候大力突然閃現出幾年前家中的“慘狀”:滿地的玩具,缺失的零件,總也收拾不清的地面……真是讓人腦闊疼。
“停!停!停!”我立馬打斷她,“玩具這東西,可不是越多越好。”即使玩具買到堆成山,孩子的心情可能還是好不起來,其中原委且聽大力我慢慢道來。
玩具這東西,可真不是越多越好。早在2500年前老子就告訴我們“多則惑,少則得”。就像現代人的終極難題“今天要吃什麼”,過多的選擇可能會導致人們無所適從。同樣,孩子也有“選擇困難症”。美國曾專門針對兒童做過一次研究,結果證明:給孩子過多的或者不適合孩子年齡段的玩具,會破壞孩子的認知阻礙思維發散。
因為有太多的玩具擺在面前,孩子很迷茫,很難集中精力去認真玩一個玩具。當他正在搭積木時,瞥見一邊的娃娃、賽車,注意力很容易就轉移過去。於是就變成了這個摸摸,那個摸摸,沒玩多久對玩具們都厭了,嚷著好無聊,要家長買新玩具了。
而玩具較少的孩子卻不一樣。因為知道玩具就這幾樣,孩子反而會珍惜每個玩具,不僅專注地玩遍玩具的所有常規玩法,自娛自樂時還會激發孩子研究精神,探索新玩法。而這種探索正是智力開發的過程。為了孩子著想,家長對玩具的正確使用方式十分重要。
控制玩具數量,學會“斷舍離”
孩子手頭的玩具最佳數量是3~5個。玩具少於3個,孩子們可能會產生自卑心理;超過5個,可能扼制孩子的專注力和創新玩法。如果孩子現在的玩具太多遠遠超過五個,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對玩具進行清點,讓孩子狠下心來選出最想玩的3~5個玩具,把殘缺、不合適的玩具果斷處理掉,其餘的就打包收納起來,隔段時間再換出來。
定期更新玩具,學會“換季”
把多餘的玩具打包起來,就是為了每月輪換。每月帶孩子重新審視挑選,如果還想玩就繼續保留,不想玩就打包起來,從已經收納起來的玩具裡挑選出想玩的“新”玩具。孩子會對一段時間沒玩的玩具產生新鮮感,在此條件下重新挑選出孩子下個月最想玩的3~5個玩具。但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會有不同的興趣愛好,需要不同的玩具來對應發展不同的能力,所以家長們還是少不了要買買買的。
玩具收納管理,培養“小小收藏家”
管理玩具也是學會自我管理的過程,要管理好玩具就需要養成良好的收納習慣。養成良好的收納習慣需要這四步走:
第一步,在家裡劃出一塊區域作為固定玩耍區,可以選擇客廳或臥室一角,最好鋪上爬行墊或毯子來明確邊界。讓孩子清楚地知道這塊地方是玩具區,其他地方不可以亂放玩具。
第二步,選擇合適的箱子或小抽屜進行收納,上面全部貼上標籤。標籤上可以讓孩子寫上字或是畫上塗鴉,讓孩子也有參與感。
第三步,用趣味競賽的方式激發孩子動力,每次睡覺前帶孩子一起整理玩具,在每月大整理時和孩子玩“收納比賽”的遊戲。
親子陪伴,勝過任何玩具
任何玩具都代替不了父母的陪伴。有些孩子雖然玩具少,但如果父母有更多時間和孩子一起閱讀、唱歌或者遊戲, 他們比起那些整天被玩具“裹挾”缺少父母陪伴的同齡小朋友,智力水平和情商技能會更高。在孩子眼裡,家長這個“大玩具”,比其他任何玩具都更好玩。
爸爸媽媽們如果學會了玩具的正確使用方式,不僅能讓孩子得到快樂,更能讓他從中得到鍛鍊。但比起玩具山,孩子還是更希望擁有父母一起陪伴玩耍的快樂時光。畢竟,玩具是孩子“成長的陪伴者”,父母才是孩子“靈魂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