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讓暑假變得“可怕”?

“一年級的暑假是最可怕的”“二年級的暑假很危險”“六升七的暑假是分水嶺”“初二暑假不利用好,基本就和高中無緣了”……最近,短影片平臺上的“暑假最可怕”系列引發關注。這類影片往往有著相似的模板套路:面對鏡頭,所謂的“資深老師”以斬釘截鐵的態度大談暑假的重要性,並用“錯過就是耽誤孩子”“這就是殘酷的現實”等話術炮製教育焦慮,隨後,便話鋒一轉,忽悠家長買課、買教材。有網友因此反諷道:賣不出課的暑假才最可怕。

誰在讓暑假變得“可怕”?

影片截圖(來源:奔流新聞)

隨著多家媒體對這類影片套路的解讀,創作者把教育當生意的想法昭然若揭,不少網友在瞭解事情原委後,也表示反感,不會輕信其中的套路。據筆者觀察,目前,在幾家主流短影片網站上,這類影片很快被過濾、下架,“暑假可怕體”暫時偃旗息鼓。只是,在這套話術“失靈”之後,會不會有人打著其他幌子捲土重來,繼續批次製作短影片販賣教育焦慮,則是值得警惕的問題。

事實上,不管具體形式如何千變萬化,這類內容之所以能戳中家長內心,激發“雞娃”焦慮,主要在於它人為地將教育問題極端化、簡單化了。以“可怕體”為例,影片先是擺出“暑假不容浪費”這一議題,將假期與學習成績牢牢掛鉤,激發家長心底恐慌,繼而簡單粗暴地給出解決方案,兜售課程和產品。

這其中有太多邏輯漏洞。就教育來說,孩子的成長涵蓋方方面面,暑假本來正是他們走出課本,瞭解社會、接觸大自然的機會,用“最可怕”話術強行把暑假和學習緊緊繫結,忽視孩子在其他方面的探索,無疑是讓暑假的意義大大窄化了。而且,哪怕是為了提升學習成績,影片不講方式、方法,一味批次推銷的刷題、刷課等形式,恐怕也只是為了“收割”家長錢包,並非提升學習效率的良方。

不過要看到,現實中,的確會有一些家長缺乏定力,被這些話術忽悠得“上頭”。究其原因,主要還是缺乏成熟、科學的教育觀念。家長需要意識到,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無法“一招制勝”,也不會因一時心血來潮地“認真抓一下”、買一套課程,就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同時也要看到,學習成績遠非教育的全部。從長遠來看,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比一時的分數高低更為重要。比起逼孩子“卷分數”,日常多關注他們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引導其展開真正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或許對他們才更有裨益。想明白這些問題,有了更加完整清晰的教育框架,家長在刷到類似“暑假最可怕”的影片時,才會更加淡定從容,思路也不會被輕易“牽著跑”。

這也說明,對於教育觀念這件事,很多家長是需要進行持續學習,來一場科學的“再教育”的。而事實上,有關科學育兒的理念,關於如何充分挖掘孩子潛力,很多教育專家和一線教育者,都作出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一些家長趁暑假帶孩子逛博物館、參加義務勞動、做手工等做法,也能給人帶來不少新思路。

因此,對短影片平臺來說,除了加大把關力度,及時過濾掉那些聳動的、煽動焦慮的內容外,不妨進一步最佳化演算法推薦模式,鼓勵創作者製作更多高品質、符合教育規律的內容。比如,一些讀書博主就致力於科普教育學的研究成果,從社會學、心理學等層面,引導家長反思“雞娃”現象背後的成因和應對方式,鼓勵他們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孩子的日常成長過程中,並一步步摸索出真正適合他們的教育方式。

也許,相較於“暑假可怕體”等影片,這些內容看上去有些“平”,也沒那麼吸引眼球,但影片平臺不能“唯流量”,選擇推廣有社會效益還是一味激發教育焦慮的內容,本身也是平臺價值取向的體現。

簡言之,對於“暑假可怕體”忽悠話術,一方面要露頭就打、及時清理,另一方面,提升我們的“防忽悠”能力,塑造更加科學的教育理念,也十分必要。

撰文/任冠青

編輯/黃帥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81 字。

轉載請註明: 誰在讓暑假變得“可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