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有人說郭子儀和李白是往年交,郭子儀在軍中犯事被李白所救。李白參與反叛,郭子儀聽聞後願用自己的官爵來買李白的罪行,後李白逃過一劫,被流放到了夜郎。後人稱讚兩人的友情說李白能識人,郭子儀能報恩。
話劇《李白》劇照
這段生死交情一時成為美談,但是這件事是真的還是假的呢?實際上可信度還是比較大的,當時的唐朝文化風氣很盛,不少官員本就是文人。李白在有段時間是唐玄宗眼前的紅人,經常組織與自己興趣相投的文人進行探討,到處結交社會名流,郭子儀進入到了李白的交際圈內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況且李白在官場上混久了,有自己一套識人的方法,或許他覺得郭子儀日後能夠出人頭地,並且自己幫他這個忙不用費很大氣力的話,照李白的性格是會出手相救的。如果李白真的對郭子儀有救命之恩,郭子儀如此高的情商肯定也會在李白遇到困難的時候施以援手。查閱兩人的生平事蹟,其中並沒有涉及,但是野史上卻有相關記載。其實野史往往更具有真實性。但是雖然兩人之間的感情讓人讚歎,但是兩人所遭受到的困難都有些難以啟齒。
李白和郭子儀都是名人,他們在成名後不會過度宣傳兩人的友情,因為會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面。正是兩人都對這段友情的絕口不提,讓他們之間的關係更加撲朔迷離。
郭子儀像
世人總對歷史人物的外貌特別好奇,看後宮嬪妃美不美,要是妃子們都長成隆裕皇后那副樣子,皇帝也是夠悲催的;看英雄人物帥不帥,要是像豬八戒這樣大腹便便,即使能打仗也只是在需要他的時候才能被想起。美人配英雄,換句話說就是郎才女貌。
郭子儀塑像
郭子儀在電視劇中都是一幅英姿颯爽的樣子,即使在晚年那雪白的鬍子看過去也是老當益壯。那麼郭子儀實際上長的怎麼樣呢?現實中有不少關於郭子儀的畫像或者是塑像。
南燻殿有郭子儀的塑像,傳說來源於凌煙閣的畫像。塑像高2米,刻畫了郭子儀上朝時的樣貌。臉又圓又方,眉毛很濃,鬍子兩撇,鬚髯整齊,穿著朝服神情端莊。單看郭子儀的塑像就能感受到他的性格和品格。塑像所刻的服侍經考證後證明是唐代的服侍,與郭子儀所處時代吻合。因此有理由相信這個塑像是依照郭子儀本人臨摹而來,十分接近原型。
在汾陽也有一幅關於郭子儀的畫像,可能被掛在祠堂中。畫像與南燻殿的塑像十分相似,但仔細一看發現畫像中有西洋的繪畫技法,可能是在明末清初時根據南燻殿像所作。
明代出現了不少郭子儀的木刻像,多數是半身像。像中的郭子儀耳垂更長,眉毛平直,鬍鬚特別粗線條,乍看很像文臣;但他本身的高大魁梧又透露出武將的氣質。
不管現存在世上的郭子儀像神似或形似,都是後人對郭子儀這一愛國將士的敬佩和愛戴。
郭子儀心胸坦蕩不設圍牆
郭子儀待人寬厚,不與人結仇,不得罪小人,以真誠打動皇帝,朋友遍天下。他的一生沒有做過虧心事,心胸坦蕩;平易近人,府中不設圍牆。宦官魚朝恩之前十分嫉妒郭子儀,甚至去挖了郭子儀的祖墳,後被郭子儀感化。軍官李光弼擔心郭子儀得勢後報復,後與郭子儀合作無間。
郭子儀畫像
郭子儀心胸坦蕩,面對宦官的惡意中傷,一直對自己進行反省。有一次,魚朝恩邀請郭子儀前去參觀修建好的廟宇,尋常人肯定把這次邀請當作鴻門宴,郭子儀的兒子也都勸郭子儀不要前去赴宴,即使赴宴也多帶些兵馬。郭子儀卻只帶了幾個僕人就走了。當魚朝恩看到郭子儀到來,只帶了沒幾個人,也很疑惑。郭子儀解釋說,外界猜測魚朝恩將對自己不利,只帶了沒幾個僕人,如果猜測屬實,魚朝恩能更方便的解決自己。郭子儀對魚朝恩的信任讓魚朝恩感動不已,其實這都是因為郭子儀十分大度,他明白朝廷中如果起內訌會對國家不利,所以郭子儀寬容地對待著宦官對自己的嫉妒傷害。
郭子儀在家時常要求下人不要關門,也不在門口設有護衛,誰都可以自己進去。他的兒子勸說郭子儀擺出威嚴來,堂堂一個顯赫的家庭不能如此隨便。郭子儀卻說,郭府雖然人員眾多,但都是靠朝廷給的俸祿養活,如果郭府一直都大門緊閉,不是給有心人找到理由來找郭府的麻煩嘛。現在開啟大門,就是讓所有人都監督郭府,有心人即使想誣告也沒有理由了。這就是郭子儀不設圍牆以退為進的安身方法。
郭子儀單騎退敵
代宗曾握著郭子儀的手說“吾之家國,由卿再造”。郭子儀在唐朝中期平定了安史之亂,沒想到在晚年還要披甲上陣,為國家散發著餘熱。他是國家遇到危難、衰敗時,能帶領國家興亡的領袖,他的一生都以國事為重。
郭子儀單騎退敵
安史之亂後,唐朝中央沒有力量、政治腐敗,不少節度使擁兵自重。其中有個叫僕固懷恩的,就曾唆使吐蕃和回訖聯合對唐朝進犯。回訖和吐蕃的軍隊所向披靡,一直打到了長安的北面,當時的朝廷十分恐慌,魚朝恩甚至勸代宗再次出逃。可是因為面子問題,代宗不好意思再逃跑,任命郭子儀擊退叛軍。
當時的郭子儀年近古稀,手上沒有兵馬,但他得知因為僕固懷恩的暴斃,吐蕃和回訖正在鬧內訌。郭子儀想著自己之前與回訖的官員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想著與回訖官員見上一面,說服他們不戰而合。郭子儀的這個想法遭到了兒子們的反對,他們十分擔心郭子儀的處境,郭子儀卻認為自己是以理服人,挑選了幾百精兵就往回訖的軍營去。
原來回訖受到僕固懷恩的欺騙,以為代宗和郭子儀都已經死了,這才沒有遵守盟約來到了唐朝。郭子儀瞭解了事情的原委後,趁機向回訖提出聯合大唐擊敗吐蕃的想法,遭到了回訖的回應。後郭子儀和回訖訂立了和約。吐蕃聽到這個訊息,連夜逃走。郭子儀不費一兵一卒,化解了這場本是贏面不大的戰亂。
郭子儀拜壽
郭子儀經歷了唐朝四代,兩度擔任宰相,被稱為“中興名將”。在郭子儀成為節度使後到他去世,26年間他成為了唐朝轉危為安的中流砥柱。郭子儀與皇帝是親家,與同僚關係友好,用愛心來對待屬下,那麼郭子儀的七十大壽應該是萬眾矚目。
郭子儀拜壽
現在有不少以郭子儀拜壽為內容的作品,明代仇英就畫過一幅郭子儀拜壽圖,其中場面宏大,人物眾多。不過想來也是,單是郭子儀的嫡親就有七子八婿,各個在朝為官,前來慶壽,更不要說是旁系親屬了。郭子儀一生子孫眾多,孫子有好幾十,郭子儀端坐在正中,看著自己這麼多的孫子孫女,有好多都叫不出名字。郭府算上郭子儀家人和奴僕,共計三千多人,讓壽宴場面顯得熱鬧非凡。
後世人作郭子儀拜壽圖主要是借圖比喻為國立功、家庭和睦的祥和景象。殊不知在這景象後頭,還發生了一件差點讓郭府株連九族的大事。
郭子儀六子郭曖娶了昇平公主為妻,夫妻倆當時年紀都比較輕。昇平公主平時受到代宗寵愛,時間久了任性妄為。郭子儀大壽當天,昇平公主稱身體不舒服推脫不去祝壽,郭曖大發脾氣,不僅打了昇平還說昇平仗著自己是公主,自己父親郭子儀只是不屑做天子,要不然哪有昇平任性的份。昇平受了委屈,跑進宮去向代宗告狀,郭子儀聽聞郭曖說了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也抓著兒子前往宮中領罪。幸虧代宗信任郭子儀,甚至認為郭曖說的對,對其不降反升。後夫妻倆重歸於好,共同前往郭府祝壽,郭家閤府歡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