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局譴責“高考”歷史題美化日本侵華:嚴重傷害國民感情,要求考評局向公眾交代
在14日的香港“高考”歷史試卷中,出現了立場歪曲、傾向性極強的一道試題: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說法。對此,香港教育局14日晚22時許發表宣告作出回應,稱該試題“具引導性”,“嚴重傷害了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受到莫大苦難的國民的感情和尊嚴”,教育局“要求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嚴肅跟進,向公眾作出合理交代”。
以下為香港教育局宣告全文:
就今日(五月十四日)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文憑試)歷史科(卷一)考題引起社會極大關注,教育局發言人回應如下:
“教育局知悉今年文憑試的歷史科有試題附帶極為片面的資料,致試題具引導性,考生可能因而達至偏頗的結論,嚴重傷害了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受到莫大苦難的國民的感情和尊嚴。教育局對公開試中出現如此設計的試題深感遺憾,並予以譴責。”
“教育局要求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嚴肅跟進,向公眾作出合理交代,並全面檢討出題機制,從速改善,以維護文憑試的公平性、公正性及可信性。”
此前報道:香港“高考”竟現荒謬歷史題:是否同意1900—1945年日本為中國帶來利多於弊?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趙覺珵】本月13日,香港考評局一名高階職員被爆出曾發表“沒有日本侵華,哪有新中國?”的荒謬言論,引發香港教育界對於文憑考試公平性的擔憂。就在一天後,擔憂成為現實。在14日的香港“高考”歷史試卷中,出現了立場歪曲、傾向性極強的一道試題: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說法。香港歷史教師陳偉強1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批評稱,這樣的問題極不合適,“就如同在西方國家,要求學生回答希特勒對歐洲的發展是否利多於弊”。
14日上午是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歷史科考試的時間。在歷史卷一中,第二題是有關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和日本關係,其中一個問題要求學生參考試卷提供的資料C和D,回答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說法。
根據試卷題目,資料C敘述了1905年日本政府同意清政府派遣學生到日本學習法律的內容。資料D中,引文一引述的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黃興1912年寫給日本政客希望借款的信件,引文二則是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三井財閥簽訂的借款合同的部分內容。
“這一問題和提供的材料存在明顯偏袒日本的立場”,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敎育學院講師陳偉強1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試卷給出的材料僅涉及1905年與1912年發生的個別事件,對1937年至1945年的日本全面侵華隻字未提,卻要求學生參考材料評論“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說法,既不符合學術規範,也存在對學生的嚴重誤導。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教聯會)副主席穆家駿14日也對上述試題做出批評稱,題目的資料和問法帶有極強的傾向性,“若讓學生作答同意觀點,是引導學生做漢奸”。穆家駿認為,題目說法倒果為因,試圖引導學生將案例中的小恩小惠與侵華劣行作對比,是絕對說不過去的講法。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的一名學者1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上述題目的出題人有意將某一時段對日本人有利的史料予以剪裁、展出,並加以編排、引導。由於學生一般不會接觸更多的史料,那麼在閱讀完這些材料後,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日本人確實給中國帶來了好處”的印象。正確的歷史教學對待某一歷史現象,要考慮其背後的大歷史背景,而決不能將其單獨截出,更不能將特定立場的材料進行單獨解讀,這樣的解讀是危險的。
《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就在歷史考試的前一日,香港多家媒體爆出,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評核發展部經理(歷史科)楊穎宇疑似曾在社交媒體上發出“沒有日本侵華,哪有新中國?”的荒謬言論。香港“橙新聞”稱,網上流出的資料顯示,疑似為楊穎宇的社交賬戶涉嫌多次釋出帶有“仇中”、違背《基本法》等內容的帖文。
香港考評局主要負責籌辦公開考試及評核,其中就包括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考評局此前曾表示,該部門就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各科目/卷別設立“審題委員會”,成員包括試卷主席、擬題員、審題員及局方評核發展經理。
對於楊穎宇的言論,教聯會此前釋出宣告稱,考試是指揮棒,對教師授課、考生答題都有強大的影響力,涉事人員肩負文憑試出題及改卷的重責,令人擔心文憑試試題的公正性與中立性會因此受影響。
儘管尚沒有證據顯示楊穎宇與上述題目的設定有關,但陳偉強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試題引發的爭論已經顯示考評局在題目選擇上存在問題,缺乏合理性。由於出題人本身明顯帶有偏向日本的立場,評分標準也可能要求學生回答所謂“日本給中國帶來的好處”,這對學生而言是不公平的,或許會引發學生的投訴。
陳偉強表示,主流歷史學界從未有過近現代“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觀點,這樣的言論近來只出自一些“臺獨”分子之口。很可能是受到“臺獨”影響,一些立場“挺日“的香港人開始明目張膽地提出類似觀點,這種情況必須引起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