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婚姻制度會消亡嗎?

  很有趣的問題。題主沒有限定時間,太長遠的未來難言說,可以看看近幾十年的趨勢。先簡短概括結論:晚婚; 同居關係增加;大學及大學教育以下兩個群體婚姻模式分流。所謂分流,又可以用以下幾點概括:接受過大學教育群體結婚率更高,且婚姻更穩定。

  上面兩張圖,第一張是 33-44 歲人口已婚比例,第二張是 33-44 歲人口離婚率。藍線是高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紅線是接受過高等教育但沒有學士學位,綠線是學士學位或以上。首先,紅線和綠線走勢基本相同:結婚率一路下挫,從 85% 跌倒 50% 以下;離婚率一路上升,從 5% 升到接近 15%。綠線則截然不同:結婚率在 70% 處就已趨近穩定不再下跌,離婚率在 7% 左右。下面這張圖描繪了整個社會中女性整體的婚姻和生育狀態。在持有學士學位或以上的群體中,單親媽媽要少得多,同時,未婚同居撫養孩子的比例也要低得多。

  婚姻需要愛情,但現實的因素也很重要。可以解釋這一變化的因素主要有兩點:一是男女相對收入比,二是孩子。第一點原因是發達國家,男女收入在中低技能行業上更平等(原因請見知乎專欄),此時讓其中一方全部或部分退出勞動力市場損失會更大。放棄分工,選擇同居相對來說效益更高一些。第二點,退出婚姻不易,故締結婚姻可以為未來對子女的投資提供保障。在質量—數量權衡上,收入較高群體更偏重質量,在一個孩子上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同時,高收入群體投資教育的收益率更高。投入教育的不同要素之間會互補:花同樣時間,用更科學方法和更先進工具,孩子收益會更大。因此,高收入家庭更有動力用這個承諾保障教育。

  以上描述的很多統計模式在許多發達國家普遍存在。伴隨經濟發展,相似的因素對婚姻和家庭的影響在部分大城市已初見端倪。兩個問題:一是如果出現類似現象,同居比率上升伴隨的一系列現象會向社會提出很多問題。二是如果分流真的發生,兩類家庭組成模式和教育投入方面的區別可能加劇不平等。最後,沒有可靠實證證據支援近期內“婚姻即將消亡”的結論。

  參考文獻:Lundberg, Shelly, Robert A. Pollak, and Jenna Stearns. "Family inequality: Diverging patterns in marriage, cohabitation, and childbearing."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0.2 (2016): 79-101.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95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婚姻制度會消亡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