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天人感應論 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天人感應是中國古代儒家的一個神學術語,是在中國古代哲學中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具有唯心主義傾向的學說。它的主要意思是說天命和人事的互相響應,認為天能夠對人事進行干預,也能預測人的吉凶禍福,同時人的行為也能被天所感應到。在這方面,西漢時期的儒學大事董仲舒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

董仲舒畫像

董仲舒天人感應的思想主要的理論來源是陰陽五行學說或者《春秋》一書中的天人感應思想,同時也有自己的闡述和創新之處。董仲舒認為,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所構成的,這五種物質之間相生相剋,因此才構成了合理的宇宙關係。按照他的宇宙構成學說,宇宙被五行合理地安排,因此才會有日月星辰、春夏秋冬的變換和更替,而災害的出現則是由於宇宙的五行關係被打破了,五行處於一種混亂的狀態中,於是災害就這樣出現了。

董仲舒雖然用五行理論解釋了災害發生的原因,但是要說明天人之間的感應還是不夠的,因此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人的行為是如何破壞五行的合理關係從而導致災害的發生的。董仲舒提出的就是氣化學說。他認為天地萬物由氣化所形成,人生活的空間就是一個天地之間陰陽之氣匯聚的地方。因此天地之間雖虛而實。在這一氣化的天地之間,人的氣息和天地的氣息互相混合,如果這兩股氣息和諧共生,則天下太平;而一旦這兩股氣息混亂和排斥,天地之間就會有災禍發生,董仲舒的氣化學說的提出使他的天人感應學說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

不得不說,在古代的科技條件下,董仲舒能夠提出如此完備的學說實在是一件讓人歎服的事情。

董仲舒的人性

董仲舒關於天和人的關係是這樣闡述的:他認為宇宙的變化和執行是有一個目標的,在宇宙中的每一個事物的生長也有一個目的就是為宇宙執行的目標所服務。他認為宇宙這個總的目標就是孕育出人類和建立封建社會。他還認為,人是天的附屬,是整個宇宙的一個縮影,因此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宇宙的精華所在,是凌駕於其他事物的最高存在。

董仲舒雕像

在心理方面,董仲舒認為人是有自己的個性和情感的,就好像天也是有陰有陽一樣。一方面,情感和個性是一個人從出生就具備的東西,但是情和性的關係又是相互對立的,這就與天有陰陽的對立是相同的道理。另外,董仲舒也肯定人天生就有良善的一面,這點還是戰國時期孟子的思想。按照董仲舒的思想來說就是:在陰陽這兩個對立獨立面之中,陽是佔據主導地位的,而陰則是不佔優勢地位的。聯絡到人的話,就是個性是主要的,感情則是次要的,因此人的特質顯現出來就是善的部分。

但是在另一方面,董仲舒雖然承認人有善良的特質,但是他並肯定人生下來就是善良的。上面已經說到過,人是有性有情,既有貪念也有仁愛,,因此不能簡單地把人有良善的部分當成是人生來就是善良的。這裡面的關係要注意進行辨別和區分。

總得來說,董仲舒的人性論既繼承了先秦儒學關於人性的思想,但是同時又有所創新和突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一種關於人性的思想主張。

董仲舒春秋繁露

董仲舒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儒學大師、思想家和哲學家。在他的一生中,曾經提出過像“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一統”這樣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思想主張。董仲舒一生還撰寫了許多文章和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一本應該是《春秋繁露》了,在這本書中,董仲舒幾乎所有的思想和主張有所提及,可以說是完整體現和闡述了他一生的思想和理論。

董仲舒雕像

這本著作產生於西漢中期。當時諸侯戰亂頻繁的局面已經基本結束,社會和人民生產生活逐步得到恢復,出現了政治大一統和經濟快速發展的局面。為了適應當時統治的需要,董仲舒就提出了具有神學傾向的全新的儒家思想體系。他的這些哲學思想基本都在《春秋繁露》得到了體現。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春秋繁露》一共有17卷,82篇文章。因為書中所留下的文章的名字和史書《漢書·藝文志》和《漢書·董仲舒傳》中所記載的並不一致,因此後人也曾經懷疑過書中有些文章並不是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春秋繁露》這個名字是後人根據董仲舒流傳下來的文章彙集而成的,署名是彙集者自己新增的,這個書名一直要到隋唐以後才出現。

目前現存最早的《春秋繁露》的版本,是在南宋嘉定四年即公元1211年的江右計臺刻本,現藏於北京圖書館。而這本書進行註釋的的書籍也有很多,其中最詳盡的應該是蘇輿所注的《春秋繁露義證》。

《春求繁露》這本書是董仲舒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化遺產,研究此書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這位西漢的著名學者的思想主張。


 

董仲舒新儒學

“新儒學”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戰國末期,比如說當時著名的儒學代表和學者荀子的學說和思想主張,就曾被稱為“新儒學”,而西漢時期著名的學者和思想家董仲舒對儒家的闡釋和解讀,也被後人稱之為“新儒學”。值得一提的是,董仲舒所構建的儒家體系已經不是孔孟時期的儒學思想了,而是呈現出了一種多圓的開放結構,在這當中,董仲舒還融合了道家的黃老學說在自己的思想中。

董仲舒雕像

董仲舒的學說除了被稱為“新儒學”之外,也被人們稱為“董學”。他的學說是在繼承先秦時期孔孟學說的基礎上,以道家陰陽五行作為框架,吸收其他家的思想精華,建立了一個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體系。第一個理論是“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天人學說。他利用和改造了陰陽家和道家的思想主張,建構了一個既具有傳統的儒家思想,又包含完整的天人宇宙論的全新思想體系。同時還竭力把皇帝的統治和天道的執行規律組合在一起,形成了陰陽五行和人事政治互相一致又彼此互相影響的理論作為自己思想的核心,在這個基礎上完成了對先秦儒學的重新闡述。

第二個是“天有四時,王有四政”的思想。這一思想是在對當時統治者的地位來源做出合理的解釋,為維護當時的社會穩定和鞏固統治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第三個思想主張便是“三綱五常”。這一思想主要的目的在於規範個人的行動,限制個人思想的泛濫,有利於控制當時人們的思想,維護社會的健康穩定發展。

董仲舒的新儒學體系對於後世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已經成為歷代統治者鉗制個人思想的重要理論基礎。

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中國的歷史上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西漢政權剛剛建立的時候,國家因為多年戰亂而十分貧困,於是統治者都崇拜道家的“清靜無為”思想。這樣就是想讓老百姓安於現狀,不要急於有所作為。

董仲舒畫像

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國力強盛,又想要平定匈奴,實現“大一統”。那麼道家這種“清靜無為、小國寡民”的思想是無法滿足漢武帝時期漢朝的需求的。這時候,漢武帝就特別需要一種新的思想體系。這種思想既要符合統一的局面,又要為皇權專制做一個理論支援。於是,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這樣誕生了。

董仲舒提出的這個政策,正好符合漢武帝的需求。於是漢武帝就採取了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術。儒家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正式取代道家成為中國“正統”的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是非常受統治階級歡迎的。因為它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又神化了專制王權,對統治者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自從提出了這個以後,日後凡是入宮為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的學說,法律問題上還要用儒家的思想來解釋,總之儒家思想充斥著整個官場。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開始實行之後,漢朝開創了兩個新政策。第一舉任賢才、廣納儒生,這個曾經在劉邦時期也有人提出過,但是劉邦並沒有採納,直到漢武帝時期,儒生才終於得到重用。第二實行教化,興太學。這個政策的實施,使得教育可以全面化,讓更多人接觸儒學,學習儒學。

董仲舒的思想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有許許多多的思想家。這些思想家根據時代的需求,會提出與時代相符或者是具有預見性的思想。這些主張在當時或者是後世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董仲舒作為我國漢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又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呢?我們接下來就來看一下董仲舒的思想。

董仲舒照片

董仲舒是西漢初傑出的大儒,他根據西漢初期政治上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加強封建統治和發展封建經濟的思想主張,其中的一些對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董仲舒的思想主要可以分為三種,分別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三綱五常”。

第一種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提出的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已經不能滿足漢初的政治需求,儒家的大一統、仁義、君臣倫理等理論似乎更適合漢武帝時期。於是董仲舒提出的這個深受漢武帝的欣賞,才有了著名了“天人三策”。儒家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成為了“正統”思想。

第二種是為了加強君權才提出來的。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就是認為人類的行為與天道執行是有關係的。人類社會的興衰會影響天道,天上也會透過災異或祥瑞等現象對人間的統治進行評判。本意是為了藉助天對帝王的行事進行一定的限制。

第三種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了。“三綱五常”思想自董仲舒提出以來,一直受到歷代君王的重視,在中國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它對中國有好的影響,也有壞的影響,我們在繼承這些思想的時候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059 字。

轉載請註明: 董仲舒天人感應論 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