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著名的事蹟有哪些 司馬遷為什麼受宮刑

司馬遷著名的事蹟有哪些

司馬遷的事蹟被收錄到小學和初中的歷史教材當中,書中只是渺渺數語便已經覺得司馬遷的偉大與堅強。源於對司馬遷的尊敬,後人對司馬遷的詳細資料蒐集的格外詳盡。看過資料後,會發現司馬遷的偉大不是一般的偉大,司馬遷堅強更不是一般的堅強。

司馬遷肖像

司馬遷的事蹟從生至死都與歷史緊密相和,出身文學家庭,其父司馬談便是武帝時期的太史令,後來由於司馬談未能隨行武帝的封禪大典,鬱郁而死,司馬遷便接過了父親的筆桿,繼續記錄歷史。作為史官,編著一本完整的歷史是他與父親最高的追求,於是他遍訪全國各地,為了史料的真實,他親自拜訪當地的老人,並摘取其中可信部分,載入史冊。後來李陵在北擊匈奴時兵敗被俘,全朝上下罵聲一片。但他站在客觀角度,李陵深入漠北斬敵萬餘,功過應該相抵。且投降原因不明,應該以後再做定論。但此事卻激怒了漢武帝,武帝將司馬遷下獄並處以宮刑。

如果當時司馬遷含恨自殺,那麼司馬遷的事蹟也就在此終結。最後司馬遷堅強的度過人生最艱難的時期,將寫了一半的史記全部完成。最後史家絕唱無韻離騷橫空出世,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司馬遷的事蹟時刻在激勵著後世無數人,13年的嘔心瀝血書寫3000的輝煌歷史,這其中向後人傳達著兩個字——堅持。

司馬遷為什麼受宮刑的原因

漢武帝統治時期吏法非常的嚴酷,加之漢武帝生性殘酷,因此在統治上也多用嚴刑懲罰犯錯之人。嚴刑拷打必多冤獄,就連司馬遷這樣的清官也沒能倖免。

司馬遷雕像

司馬遷之所以被處以宮刑,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太耿直。當時李陵因為被單于圍困而導致彈盡糧絕,無奈之下只好投降匈奴,成為了戰俘。漢武帝為此大怒,牆頭草般的群臣也來不及繼續恭維李陵,轉而紛紛進言對李陵表示不恥。漢武帝問想聽太史令司馬遷的意見,司馬遷卻耿直地說,李陵向來是個勤謹奉上,寬仁待下,忠君愛國的好將士,怎麼可能說投降就投降,他可能心裡還想著,哪日能夠迴歸朝廷,再為國盡忠。司馬遷說的違逆了漢武帝的意思,於是漢武帝就把司馬遷打入了鐵牢。

後來,漢武帝派公孫敖去匈奴接李陵,公孫敖無功而返,怕漢武帝怪罪,公孫敖誣告李陵正在匈奴練兵,要奉單于之命進攻長安。漢武帝信以為真,盛怒之下下令殺死了李陵一家妻兒老小,為李陵說話的司馬遷也因此受到了牽連,按律當斬。但是漢朝當時可以以宮刑代替死刑,司馬遷心中還有宏偉的理想,背上還有祖輩們的遺願,因此司馬遷選擇了接受宮刑,保住了性命。

也正是司馬遷這個選擇,後世才得以看見《史記》這部經典的鉅著,司馬遷忍辱負重,承受了常人無法想象的痛苦,完成了這部著作,是中國人之幸。

司馬遷的歷史觀是怎麼樣的

司馬遷所寫的歷史繼承了先秦史官的“不虛美,不掩惡”的優良傳統,同時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觀念,這種觀點都體現在了司馬遷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批判和評價上面了。

司馬遷圖畫

司馬遷寫的歷史力求真實,所以“實錄”精神是司馬遷的歷史最大的特點。而且司馬遷的歷史不是生搬硬照歷史上的事情,硬生生的將事件記錄下來,而是按照自己個人對於歷史史實的看法和思想感情來記錄的。不論你是皇帝,還是王公貴族,司馬遷都不會抹殺任何人的功績和光彩,與此同時司馬遷也會揭露他們腐朽,黑暗的一面。就如項羽,他雖然失敗了,沒有當過皇帝,司馬遷依舊把他收錄到“本紀”當中,稱他為霸王,英雄。

另外司馬遷的歷史也是一部愛憎分明的歷史,他可以高度評價在統治階層看起來十分險惡農民起義的領袖,甚至還把農民起義的領袖陳涉放入到“世家”中,與諸侯並稱。可見司馬遷對於做了於人民有益的事情的陳涉的態度是高度讚揚的。

誠如魯迅先生所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所以說《史記》除了是一本史書,還是一本非常具有可讀性的文學作品,可見司馬遷對於歷史的要求還有“好看”。這個“好看”可以理解成是一種對於讀者觀看體驗的一種總結,司馬遷的歷史加入了許多鮮活的描寫和自己的評價,使得歷史更加的好看了。


史學家司馬遷性格如何

歷史上的人有的能千古留名,被萬世稱頌,有的人遺臭萬年,為後世所不恥。然而司馬遷就是那個萬古流芳的人。我們也能從司馬遷的性格中看出,這個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為什麼能夠為後世所稱頌。

司馬遷雕像

司馬遷是從父親手中接過了太史令書寫歷史的筆,並且將這個任務視為自己一生的重任。司馬遷的父親彌留之際,將自己的遺願和家族的使命說與司馬遷,司馬遷含淚答應,並且在幾十年後將生死置之度外,只為完成這個使命,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性格中的那種為父盡孝的孝心,百善孝為先,太史公也是個孝子。

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提到過自己對李陵的惋惜,當然在當時,司馬遷也是勇敢的站出來為李陵說話。李陵案發生之時,滿朝文武都對李陵群起而攻之,只有司馬遷能夠冷靜分析情況。雖然當時的情況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是我們還是能夠看出,司馬遷性格中這種冷靜沉著、不隨波逐流的態度。

當然司馬遷性格中最寶貴還是司馬遷對生死的態度,對理想的最重,和對責任的看中。司馬遷大可以選擇一死了之,但是他沒有,他做了一個超越生死和人格的選擇。在屈辱和痛苦中滋長出的花朵總是格外的鮮豔,《史記》就是這樣的一朵鮮花,一個用苦難和屈辱澆灌出來的奇蹟。司馬遷性格中對苦難的不低頭,對生死的超脫都是人性中寶貴的一面。

司馬遷生死觀是怎麼樣的

司馬遷的生死觀貫穿了整部《史記》,我們從司馬遷描寫的每個人物和事件上都能看出一二,司馬遷生死觀之積極、壯烈,就像他這個人一樣。

關於司馬遷的畫作

司馬遷說過一句震古爍今的名句:“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用之所趨異也”。換句話說,司馬遷認為在生死關頭,每個人都需要謹慎的選擇,選擇重於泰山之死,而不能輕如鴻毛一般的死去。所以在生命面前,司馬遷沒有選擇毫無原則地苟且偷生,也沒有糊里糊塗地就結束生命,這一個觀點在司馬遷筆下的許多人物都有所體現。就像藺相如先是為了和氏璧,之後又為了趙國的尊嚴,兩次都在秦王面前表現的奮不顧身、甘願一死,這種態度令司馬遷非常的佩服,而司馬遷對藺相如的敬佩之情也在文字中溢於言表。

再如屈原之死,屈原在楚國屢次遭遇打壓,滿腔的志氣卻無處施展,眼看著昏君無能,奸臣當道,別國大軍壓境,在這樣的情況下,屈原選擇一死,來對這個國家發出最強有力的抗議。屈原用自己的死喚起了人們對於國家存亡問題的思考,激起了百姓對於昏君的憤怒,於是司馬遷評價屈原是能與日月爭光輝了。事實也是如此,在司馬遷的高度讚揚之下,屈原也成為了千古豪傑了。

在《史記》之中,還有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的人物事件,無不在傳達著司馬遷對於生死的態度,仔細研讀一定都會有所收穫。

司馬遷屈原列傳講的是什麼

司馬遷編寫的《史記》包涵了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二列傳。司馬遷屈原列傳便是其中一傳。說到司馬遷和屈原的關聯,除了司馬遷當年去過屈原投江的地方,更多的關聯是由後人為他們聯絡在一起。

屈原畫像

魯迅曾說過《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離騷作為古詩文學當中的最高成就,將史記提到如此高度,是後人對史記的完全認可。因為史記不僅是一部史詩鉅著,更是一部文學的散集。司馬遷的無數名言警句皆出自史記當中,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

司馬遷屈原列傳當中司馬遷沉痛的表達對屈原的敬佩,也許當司馬遷漫步在汨羅江畔,細細感悟當初那個直言進諫卻不被認可的無奈心情,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真不知道這是一種幸運還是不行,當屈原在江畔悲壯的慘然一笑,所有的複雜化做滾滾浪花,最終消失。一江春水不僅能帶走了憂愁,還帶走了一位偉大的詩人。

司馬遷與之相比應該是更加不幸,屈原投江去世卻最後留下傲骨氣節。若不是史記還沒有完成,司馬遷忍受宮刑後必然也會一死了之。有人說死是可怕的,但是每天經受肉體與精神雙重摺磨的活著更加可怕。司馬遷屈原列傳是歷史的巧合,也是你們偉大的必然。總之,不論史學還是文學,我們終會記住那句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448 字。

轉載請註明: 司馬遷著名的事蹟有哪些 司馬遷為什麼受宮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