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完璧歸趙是誰的故事
完璧歸趙的故事鼎鼎有名,就連小學生的課本上都記載了這個故事。那麼完璧歸趙是誰的故事呢?這個故事的具體內容是怎麼樣的呢?
完璧歸趙漫畫
這個故事在歷史上發生在公元前283年的秦國。趙國得到了和氏璧的事被別的國家知道了,於是引來了強國秦國的覬覦。秦國派來使者說是秦王願意拿十五座城池交換這塊玉。趙王不敢得罪秦國,但又捨不得這塊玉,愁得不知如何是好。
有大臣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在藺相如的建議下,趙王同意由他帶著玉前去與秦國談判。於是,藺相如就帶著玉前往咸陽來到了秦王宮。
當秦王拿到玉時愛不釋手,炫耀地給大臣和自己的愛妃們看。藺相如在下面等了許久見到秦王完全沒有要給趙國城池的樣子,就靈機一動,他告訴秦王和氏璧上面是有一點小瑕疵的。秦王立馬就將玉交還給藺相如,讓他指出來。
藺相如一拿到玉就立馬走到牆柱邊,作出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樣子。他大聲地職責秦王言而無信,說好要給城池結果什麼表現也沒有,而且十分不尊重趙國,拿玉時連沐浴齋戒都沒有。
秦王投鼠忌器,只能裝模作樣指了十五座城池給藺相如看,還真的卻沐浴齋戒了五天。但他不知道的是,藺相如看穿了他的狼子野心,就派手下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當秦王得知這個時已經來不及了,而他也捨不得拿城池換玉,就只能放走藺相如。
完璧歸趙的主人公是誰
歷史上著名的經典故事“完璧歸趙”的主人公是藺相如,講述的是他作為使者出任秦國,利用自己的才智,將珍貴的和氏璧從覬覦寶玉已久的秦王手中完好無損地帶回趙國都城邯鄲的故事。
藺相如
藺相如,戰國年間極具才能的傑出政治家、外交家,他的生平事蹟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所記載,其中十分著名的事件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件。
藺相如原本是趙國的宦者令舍人,趙惠文王在位期間,秦王送信來聲稱願意拿十五座城池來交換趙王手中的和氏璧,趙王唯恐秦王只是為了騙到寶玉並不會真的如此大方,於是藺相如自薦表示願意出使秦國。果然秦王無意換城,藺相如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完美周旋,將和氏璧拿回手中帶回趙國。
前279年,秦王欲與趙國聯合攻楚,便主動向趙王示好,約於澠池會晤,趙王十分恐懼又不能不去,於是讓藺相如陪同。藺相如在會面時,據理力爭,改變了趙王的被動局面,獲得兩國平等的地位,且在商議過程中寸步不讓,保全了趙王的顏面不受屈辱,也維護了趙國的國家利益。
而負荊請罪,指的就是藺相如因為獲功而官位廉頗之上,廉頗身為武將,居功自傲十分不服,有意辱之。而藺相如顧全大局,處處忍讓避免,他這種以國家利益為上的精神被廉頗知道後,領廉頗十分內疚,自愧不如,於是親自揹著荊棘上門請罪,二人從此成為了至交。
藺相如智勇雙全,心繫國家,胸襟寬廣,是我國古代十分偉大的政治家,名垂千古。
完璧歸趙的歷史人物
完璧歸趙的故事中,除了藺相如這個主人公之外,還有聲稱欲拿十五座來交換氏璧的秦昭襄王,以及唯恐秦王只是為了騙取寶玉,並無真心以城池交換之意的趙惠文王。
完璧歸趙 秦王
我們都知道秦王在看到寶玉之後,絕口不提換城之事,當時秦國勢力強大,他想要白白得到和氏璧,並不會真的割城換之,那麼這樣一位精明的秦王在歷史上是怎樣的人物呢?
秦昭襄王,戰國年間的秦國君主,也稱秦昭王,其父是秦惠文王,是秦武王同父異母的弟弟。秦昭襄王早年間曾經是燕國的人質,與前307年武王去世以後,與弟弟爭奪皇位得以登基,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秦昭襄王掌權時,經過不斷向外擴張,壯大秦國實力,其中最出名的要屬其晚年爆發的長平戰役,決定了秦趙兩國的命運。
秦昭襄王在位初年,由母親宣太后執政,即羋八子,歷史上第一位太后,此時由宣太后弟弟魏冉擔任宰相一職,外戚當朝,權傾朝野。在此期間,白起作為秦國大將,依次戰勝多個諸侯國,奪得魏、楚多地。
後來,秦昭襄王長大以後,採納范雎的意見,奪回政權,賜范雎為宰相,在對外擴張上改為遠交近攻的政策。此時秦昭襄王手下有不少良將,長平一戰戰勝趙國後,於前256年殲滅西周公國,為秦國贏得統一戰爭的勝利奠定了一定基礎。
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享年75歲。
完璧歸趙的璧是什麼意思
“完璧歸趙”中的璧指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極其珍貴的美玉,被認為是未經雕琢的無價之物,也稱作荊玉、和璞,是世間難得的珍寶。完璧歸趙中的和氏璧,是指趙王得到了一塊本屬於楚國的鎮國之寶,被秦王看上後,趙臣藺相如如何出使秦國又將玉完好帶回趙國的故事。
和氏璧
歷史上的和氏璧早已經失傳了,因此真正的和氏璧什麼樣子當下已無法再現,僅依靠有限的相關記載描述來看,由於秦始皇用和氏璧造玉璽,我們可以得知和氏璧與其它玉佩有所不同,至少有10釐米厚,且並不是古人常戴的環形圓玉。但由於秦始皇的這塊玉璽也在唐朝之後失傳,因此和氏璧究竟何樣,也難以考證。
和氏璧最早出現在韓非子與新序之類的記載中,沒有過大的出入。據悉,春秋戰國年間,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國寶,而和氏璧就是楚國國寶。最初,楚國有一個名為卞和的玉匠得到一塊極其難得的璞玉,便捧著要將之獻給楚厲王。厲王命玉工細細檢視,玉工看來看去,卻說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認為被戲弄了,便下令砍了卞和的右腳。後來武王繼位,卞和又拿此玉去進諫,結果武王又認為此玉是石頭砍去了他的左腳。接著文王即位,卞和手捧璞玉痛哭,眼中流出血來,文王聽聞後,問他為何哭,卞和說:“我哭不是因為失去雙腳,而是誠心進獻寶玉卻被當做欺君的石頭。”文王聽後,命人將其剖開,璞石之中果真是稀世奇玉。
正是這樣一塊稀玉,在歷史上幾經流轉,留下許多典故,成為富有傳奇色彩的一個謎。
完璧歸趙比喻什麼
完璧歸趙講述的是戰國年間藺相如將和氏璧帶到秦國與秦王談判,與其鬥智鬥勇,最終利用自己的計謀從秦王手中將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帶回趙國都城還給趙王,如今這個詞比喻的是將物品完好無損地歸還給它的主人。
完璧歸趙
在這個典故中,藺相如主動請命由其攜帶和氏璧出使秦國,試探秦王的誠意,並向趙王承諾,如果秦王有意拿割十五座城池交換則與其換之,如若秦王並沒有真心換城之意,則藺相如定將和氏璧完好無損的帶回趙國。果然,藺相如沒有辜負趙王的信任,在明白秦王的意圖以後,他便與其機智周旋,毫不退讓,誓死捍衛趙國的利益。在朝堂上欣賞和氏璧時,他設計從秦王手中拿回和氏璧,之後又找藉口使秦王推遲交換儀式,並趁此期間將和氏璧偷偷派人運回趙國,最終沒有落入秦王手中,使和氏璧原模原樣地回到主人手中。
如今,完璧歸趙比喻成物歸原主的意思,完比喻完好無損,原封不動;璧原來指的是和氏璧,在該成語中如今指的是物品,即借出去的東西;歸趙也就從和氏璧歸還給它的主人趙國衍生為將借出去的物品歸還給其主人。一定程度上,完璧歸趙也有讚揚藺相如本人的聰明才智與外交水平,以及隨機應變的意思,指他不辱使命,智鬥秦王,使和氏璧有驚無險,最終按照自己的承諾將和氏璧帶回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