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題好難答,因為設定太少,但一看便是建築師角度的問題。解決問題之前已經陷入問題之中了,並不是一個好訊號。
姑且就天馬行空的回答一下~
如果抱著欣賞建築本體的心態去考量,則“慾望”幾乎等於“有趣”,那麼回答起來也許會容易一些。
王小波崇尚“有趣”,他認為幽默是反對(極權造成的)無聊的好辦法。站在建築學的角度,80 年代以來現代主義(modernism)確實慢慢的從先鋒發展成了極權而日趨無聊。less is more 變成了 less is bore。尋找“趣味”又成了建築界的共識。當然,如何定義有趣,也是個很個人化的事情。
舉個例子,大家都瞭解的妹島和世,來談談趣味。舉這個例子只是因為去過比較瞭解。但要先從禪宗說起。
禪宗老師喜歡用一些二元困境來詰難修禪者,從而幫助其打破(拋棄)邏輯,進而開悟。對於“有 - 無”、“內 - 外”、“人 - 我”、乃至我們在建築課上常提的“看 - 被看”,都是禪宗修行裡經常提到的思考題。比如你去觀個景,老和尚會忽然問你“在觀景者是誰?”,搞得你愣半天。你要敢說“觀景者是我啊!”,對面一棍子就打下來了,就是所謂當頭棒喝。
21 世紀美術館,看與被看
禪宗對於日本人的影響深入骨髓。近代日本建築師們在建築技術、材料運用上學習並趕超了歐美之後,很明顯的開始了對自身文化特性的挖掘,獨成一派。乃至整個文化上,因鈴木大拙等人傳播,ZEN 在世界上也基本成為了日本所獨有的符號。妹島這一代日本建築師,在前輩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可以說徹底擺脫了歐美影響,走出了自己的正規化。
21 世紀美術館鳥瞰全景
21 世紀金澤美術館是她的代表作。這座建築在日本金澤,平面是個完整的圓形,純玻璃立面,若干方形的美術展廳嵌在圓形內,產生的外圍不規則空間基本上歸於公共活動空間。因為周邊被綠化丘陵微地形環繞,外界自然景觀的無時無刻不在入侵建築,步行在美術館內常常會出現“建築邊界消失”的錯覺。
自攝於 21 世紀美術館
而因為其建築技術十分精湛,玻璃邊緣防水、建築頂板、細柱、出風口、電梯、機房、衛生間等等構件,都做得極為精細。尤其是實際上密度頗高的柱子——因為內部展室容納了支撐結構,解放了開放空間裡柱子的支撐作用,使其可以纖細至 120mm,達成了建築師試圖消解介面而凸顯空間的主旨。
自攝於 21 世紀美術館
把實體隱藏而盡展空間之美,似乎成了建築最大的追求。內庭院裡設計的水池,上下的遊客可以透過水池對望,彼見此在水底,此見彼在水上。步行其中,確實會混淆“人工與自然”、“內與外”、“私密與公共”的界限,產生如夢如幻的遐想,讓人由衷讚歎。我猜建築所展示的“無我”、“無二”、“明心見性”的禪境,應該和傳說中千利休大師所做的茶室一般吧。
由 Leandro Erlich 於 2004 年設計的 The Swimming Pool
茶室中的禪性
如果說妹島的這個作品,只是達成了這一個目標,肯定是不確實的,但作為目前日本最牛的建築師,現代化的技術,禪宗化的精神內涵,日本化的細緻施工工藝,在妹島和世的作品裡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她在 21 世紀金澤美術館裡展示的精神力,確實是歐美建築師難以企及的。如果有機會,建議現場去看看,相信你能夠感受到其中的“有趣”在何處,為何人會產生“停留的慾望”。
21 世紀美術館的 3C 主張:Consciousness、Collective Intelligence、Co-existence
題外話,美國 Toledo 玻璃博物館也是妹島的作品,可算個相似的例子,但沒有 21 世紀美術館那麼讓人震撼。個人覺得最大的差別是,Toledo 博物館的玻璃不夠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