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六帝之朱載坖,沒有波瀾的執政,是軟弱,還是仁慈?
明朝十六位皇帝中,真正深受二龍不能相見之苦的,估計莫過於是朱載坖(jì),當然了,相對之下,他又是幸運的,畢竟登上了九五之尊的大位。
在史料的記載中,朱載坖的父親朱厚熜是聽信方士陶仲文的勸告,說二龍不能相見。我猜測這種說法的源頭,可能是由《周易》而衍生的各種複雜學說。
朱厚熜繼承他的堂哥朱厚照的皇位之後十八年才生下了長子朱載基,然而朱載基出生兩個月便夭折,這讓他悲慟不已。
悲慟之餘,深信方術的朱厚熜便去問陶仲文是什麼原因導致夭折,史料只記載陶仲文說,二龍不能相見。
或許朱厚熜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初始不是十分相信這種勸說,直到再發生一件事。他的兒子朱載壑出閣講學,根據禮儀,朱厚熜必須在場,這意味著二龍相見。
朱載壑好像應了二龍不能相見的魔咒,二龍相見後不久,朱載壑便病逝。自此,朱厚熜堅定決心,不再二龍相見,甚至不立太子。
這讓時為裕王的朱載坖和景王的朱載圳極其鬱悶,因為這條魔咒,他們長時間見不到父皇,像生活在離異家庭。
但是,也正是朱厚熜不立太子,導致朱載坖與朱載圳進行長期的太子之爭,朝中文武百官亦紛紛站隊,彼此鬥得不可開交。
有人認為這可能是朱厚熜的謀略,故意不立太子,以此大搞平衡權術。這種說法有一定的依據,朱厚熜後期二十多年不上朝,靠的就是用人的平衡,特別是對嚴嵩與徐階的任用。
可無論如何,我們只能猜測,朱厚熜不立太子是事實。這期間,景王朱載圳相對風光一些,因為其性情豪爽,善於結交朝臣,大有儲君之勢。
朱載坖相對而言,性格比較平庸木訥,不善於與朱載圳相爭,但他有賢臣高拱、張居正、陳以勤的擁護。
一定的程度上,朱載坖的平庸性格,反而成就了他的人生巔峰。他擺出來的事相,很明顯是不與朱載圳爭儲君之位,有利地保護了自己。當然了,這是他的真實心理,還是張居正他們的策略,兩者都是有可能的。
最終朱載圳耐不住性子,讓朝臣郭希顏出面上諫,希望立他為儲君,結果朱厚熜龍顏大怒,將郭希顏斬殺,而朱載圳被逐於安陸。
朱載圳在安陸不久便病逝,這對朱載坖而言,無疑是天大的好訊息,他不用拼命去競爭,皇位就這樣到手了。
有時,世事就是這樣,人算不如天算,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朱載坖就是這樣在稀裡糊塗中成了儲君,似乎命中註定是九五之尊。
莫名其妙的二龍不能相見,讓他體會不到父子感情,卻是他成為皇帝的有利條件,假如二龍能相見,估計他遠不是朱載圳的對手。
朱厚熜駕崩之後,朱載坖作為儲君,毫無疑問地接過皇位。他登基之後,估計是心底極其反感所謂的二龍不能相見之說,所以他將老爸朱厚熜寵信的方士殺得一乾二淨。
對於宮中神神化化的道教擺設與儀式,他更是厭惡至極,一律廢除。
自然,他這種舉措使宮內節省了很多開支,這可能也與他本身就愛節儉的性格有關。另一個角度而言,可能是朱載坖受賢臣高拱、徐階、張居正等的引導。
朱厚熜在位後期,宦官干政嚴重,朋黨之爭讓朝廷烏煙瘴氣,徐階、高拱、張居正等等這些賢臣飽受其苦,今扶持的朱載坖上位,那些宦官、方士受到滅頂之災,在所難免。
朱載坖性情溫和,是個沒有什麼主見的皇帝,他算不上是明君,卻也不是個昏君,但所幸他手中有很多賢臣。
大明王朝總是賢臣層出不窮,比如開國時的劉伯溫,朱允炆時的方孝隭,朱棣時的解縉、三楊,朱祁鈺時的于謙,朱佑樘時的楊廷和等等。
而今朱載坖手下賢臣高拱、除階、張居正等等,基本上是這些人幫他撐起了江山,而至於他本人,關於如何治國安邦,是遠不如他老爸朱厚熜了。
既然朱載坖本身不懂如何治國,但那就放開讓賢臣們去幹,事實上,是有效果的。總的來說,朱載坖執政的六年間,在經濟上,功勞主要有隆慶開關,即允許民間遠洋經商,這給大明帶來了大量的財政收入。
邊疆上,朱載坖的隆慶和議,使得漢蒙和諧相處,為國內的發展提供了有利保障。而至於海防,內閣制度,科舉等等方面的變動,正史的記載中,皆有改善。
可實際上,這種種利國利民的政策,都是出自張居正、高拱等等賢臣之手,只是功勞扣在朱載坖頭上罷了,畢竟他是帝王。
因為有賢臣的輔助,使得他沒有後顧之憂,而朱載坖又是平庸的沒有進取心的帝王,他上位後,大量的時間沉迷於後宮生活,使得他身體羸弱。
朱載坖三十六歲病逝,他兒子朱翊鈞八歲便繼位。幸運的是,大明王朝真不缺賢臣,朱翊鈞在一代賢臣張居正輔佐下,開拓了另一個局面,不在話下。
朱載坖的一生除了隆慶開關和俺答封貢外基本上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文治武功,沒有開創新局面,在大明十六位皇帝之中,成就算是靠下的,甚至給人們評論的素材也少。
隆慶一朝,雖然只有六年。但是,其間人才輩出,徐階、張居正、高拱,都是人中豪傑。在他們的主持下,隆慶一朝倒真是一個太平盛世。在他之前,是終日沉迷於道教的嘉靖皇帝;在他之後,是一個在偏激又對官僚政治很輕蔑中的萬曆皇帝。隆慶一朝,正是朱載坖的寬仁,才給了大臣們足夠的施展抱負的舞臺。
相比較其他帝王,他性格又是正德以後歷代皇帝中最謙和的,他本心宅厚,沒有製造多少冤獄,相反還給海瑞等等官員平反,這點上,對於帝王而言,是被稱道的。《明史》對他的評價也不錯,說他"端拱寡營,躬行儉約"。
但朱載坖是一個"寬恕有餘而剛明不足"的人,所以,在他統治期間,內閣之間的權力鬥爭加劇。其中,徐階與高拱的鬥爭從隆慶元年(1567)就已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