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理清志願填報的思路
考生在填報志願時,既要從現實依據出發,又要參考歷史資料。現實依據主要包括:高考總分、考生位次和選考科目一分一段表等;歷史資料主要包括:近三年的院校投檔分數線及相應名次、各專業錄取最低分、平均分及相應名次等。在現實依據和歷史資料的共同框架下,考生基本可以釐清志願填報的總體思路。
首先,從院校平行到專業平行。
傳統高考實行“院校平行志願”模式,也就是所謂的“學校 專業”志願考生可填報不超過5個院校志願,每個院校志願可填報不超過6個專業志願和專業服從志願。考生面臨的最大風險是“專業調劑”,也就是投檔後將可能被調劑到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志願。
新高考實行“專業平行志願”,也就是所謂的“專業 學校”志願,以一所學校的一個專業(類)作為一個志願單位。更大的變化體現在志願數量上,80個志願既賦予考生更大選擇權,也給考生和家長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其次,從考生名次到考生位次。
傳統高考對所有考生分科類、分批次按照總分進行排序,每個考生都取得一個“名次號”。新高考實施後,普通類考生不分文理、不分批次、按照必考 選考的總分進行排序,每個考生取得一個“位次號”。考生的總分相同時,按文化總分、語文數學總分、語文或數學單科成績等高低依次排序,全部相同者為同位次。
需要考生特別注意的是,位次號是在不分文理、不分批次、分段填報志願、分段投檔錄取等規則基礎上形成的,位次號不能等同於名次號,使用時一定要注意區分和對比。當然,高校歷年錄取最低分、平均分所對應的名次號,仍可為考生填報志願提供大致的定位參考,特別是2017年新高考首年的錄取結果具有舉足輕重的參考價值。
再次,從分數導向到興趣導向。
填報志願時,考生應從自身特質出發,結合自己的職業目標進行專業選擇。但在實際操作中,考生與家長大多抱著“一分都不能浪費”的想法,更多地以分數為導向選擇院校和專業。家長往往基於生怕分數被浪費的心理,嚴重忽略甚至無視考生的自身特質,扎堆報考熱門院校的熱門專業,做出看似沒毛病、實則非理性的志願決策。
新高考背景下,在填報志願之前,考生有必要全面地認識影響個人發展的所有要素,包括身心狀況、性格特點、綜合能力、家庭條件和發展機遇等。其中,與專業選擇高度相關的決定性因素應該是考生的自身特質,包括特長、優勢、興趣、能力、潛力等,可以藉助相對權威的職業測評軟體,對自身的職業興趣、職業性格、職業價值觀等進行評估,再給自己劃定目標專業的範圍。
02確定專業選擇的導向
按照新的志願填報模式,考生實際上要完成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80個組合。在填報志願時,考生的思維方式和決策依據要從“哪所學校好”向“哪所學校的哪個專業好”轉變,要從“多少分能上哪所學校”向“多少分能上哪所學校的哪個專業”轉變,要從“某個專業是第幾批的”向“某個專業的辦學實力、就業前景”轉變。在組合每一個志願單位時,考生都應該重點考慮以下因素:
第一,要結合院校特色篩選專業類別。
選擇院校時,要重點關注辦學實力、辦學特色、社會評價、錄取分數、所在城市等因素,依次選定目標學校。同時,要注意區分不同院校的同一專業在培養理念、專業特色、培養模式、專業實力等方面的差異。
第二,要透過專業名稱辨析專業內涵。
選擇專業時,要重點關注專業名稱、課程設定、師資力量、專業特色及就業前景等,大體判斷目標專業學什麼、怎麼學、是否適合學、學完幹什麼。根據歷年錄取情況,剔除錄取可能性小的專業和不喜歡的專業,根據個人專業偏好和錄取機率,劃定目標專業的大致範圍。
第三,要根據個人偏好鎖定目標誌願。
根據院校偏好優先、專業偏好優先、院校偏好和專業偏好並重等型別,沿用“衝一衝、穩一穩、保一保”的策略,最終確定志願順序。具體來說,考生可以把前20左右的志願作為衝擊志願,填報錄取有希望、優勢並不大的志願;把中間20至30個志願作為穩妥志願,填報個人最喜歡、錄取有優勢的志願;把最後20個左右的志願作為保底志願,填報自己不排斥、錄取有把握的志願。
03把握志願決策的重點
志願填報是考生人生中最為重要的選擇之一,它不僅關係到考生在大學階段的學習體驗,更會對考生未來的職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因此,考生應從分數和位次出發,堅持興趣與愛好導向,實現學校與專業的最最佳化組合。在這個過程中,考生和家長普遍糾結的問題有以下幾個:
其一,選學校VS選專業?
這是一個始終存在的兩難選擇。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平臺,學校是專業發展的平臺,好的專業不可能脫離學校而存在,考生要在選學校、選專業二者之間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
其二,省內院校VS省外院校?
相比之下,省內院校招生計劃更多、分數預估更準、錄取機會更大、求學成本更低、職業發展更優。因此,考生應兼顧內外、省內優先,在“穩、保”梯隊中更多地配置省內院校。
其三,興趣導向VS分數導向?
適合的學校和專業是更高的起點,考生應興趣優先、兼顧分數,可藉助於測評軟體,根據身心狀況、興趣特長、性格特點、綜合能力、家庭條件等,縮小目標專業的範圍。
其四,志願梯度VS志願順序?
考生可沿用“衝、穩、保”策略,自主調節志願梯度的比例,比如80=30 30 20。同時,參考喜好程度由高到低、投檔分數由高到低、專業實力由高到低、錄取機會由低到高等因素,合理確定志願順序。
本科批次合併
01弄清自己可以填報幾個志願
無論是批次合併還是取消批次,都會對考生填報志願產生一定影響,其中志願設定的變化最為明顯。
以北京本科二批、三批合併為例。北京市本科二批志願設定就有所增加,2017年本科二批可填報10所平行志願高校,每所志願高校設定6個志願專業及是否服從院校專業調劑。批次合併後,本科二批志願院校數量增加,考生可選擇的院校、專業也相應增加。
除了搞清楚自己可以填報幾所高校、幾個專業以外,還要知道你的填報科類、填報時間、填報方式和錄取規則。不同志願的填報時間也是不一樣的,大家一定要弄清楚你屬於哪一類,在什麼時間段填報等。
02關注提前批,打好前瞻一站
提前批一般是作為衝高院校填報,合理利用,確實能使高考分數最大化,尤其本科批次合併後,更加凸顯提前批的價值。但我們也不能忽略一個事實,提前批很容易“高分低就”,歷年考生中不乏有學生被提前批“截胡”。所以需要仔細斟酌,看好再報。
03參考位次,合理知分填報
批次合併,意味著之前我們習慣於參考的老一本線不見了,失去了一個參考依據。但我們說,老一本線沒有了,志願填報的主要參考資料還在,我們可以重點參考2018年高考錄取分數線、位次,錄取計劃變化,判斷錄取的穩定性,大小年情況。往年大小年明顯的院校,宜以大年計,可以賭它小年,做衝高。但是,絕對不能用來保底,不宜報在兜底志願,應考慮它大年的可能性。
理性看待優勢學科、專業排名。宜將專業放在院校裡來看,比如財經類專業,是在財經類院校裡選報,還是傳統理工科院校裡的財經專業。
專業梯度要拉開、填滿,避免專業調劑。院校內專業錄取位置的高低,可以透過專業錄取分數、報考熱度來確定,喜歡的專業更靠前,避免截錄。有分數級差的院校在專業報考中尤其要注意往年的錄取分數,慎重填寫專業的報考順序。
04提前瞭解院校
這算是個特別提醒,直接合並了本科一批、二批,這就意味著一大堆本科院校在同一個批次招生,而很多院校的名字特別容易誤導人,在報考時就一定要充分了解院校的辦學性質。
在2017年浙江新高考,就有考生考了646分(這個分數只比浙江大學低4分……)結果被屬於三本批次的獨立學院(同濟大學浙江學院)錄取!只因該同學在填報志願時誤以為同濟大學浙江學院是上海同濟大學在浙江的分校區,釀成大錯。
05“不服從調劑”的風險大
因為原來一二本為兩個批次時,等於有兩次服從調劑的機會。如果在一本沒有服從調劑,因為分數、專業、身體條件不符被退檔後,還可以等補錄;補錄不上,還可以等二本的錄取。但一二本合併後,只有一個志願組的錄取,就等於只有一次“服從調劑”的機會了,一旦不服從,從某個志願院校中被退檔,會直接掉到本科的補錄,這個的風險相當大。
分本一、本二批次
合併之後老的三本考生也可以歸入二本類,當然學費和教學教研實力並無太大變化;那合併後,有什麼的好處呢?對三本高分段考生而言,按原來二本、三本分別劃線,只能上三本的考生,由於二、三本的合併,現在就有機會讀公辦的好一點的二本院校。
二、三本合併最直接的影響是會增加填報志願的難度。合併後,二本分數線會規模化下降,三本併入二本,原有的三本和二本的批次分數線就不存在了,隨之而來,會出現一個新的“二本線”。
為了使二本和三本考生都在這個線內,這個新的“二本線”會低於原二本線,實際上無形中現在的“二本線”是老的三本線;但是三本院校會因為批次調整的問題提高錄取分數,那麼老的二本院校是否也會提高錄取門檻,理所應該,會提高;那麼這批院校的錄取門檻就變成了隱形的二本線;我們需要透過大量的資料計算來預判這類院校的錄取區間;具體情況為以下幾種:
01對二本踩線生而言
二三本合併,上二本線的考生數量將擴大,原來略高於二本線的考生受到衝擊最大。這部分人在分開招生的時候,有機會錄取到二本院校,合併後這部分人再想上原來的二本院校就變得困難,即使在原來的三本院校裡也未必會讀到好學校、好專業。
02對家長和考生而言
往年的分數線將失去參考價值。家長和考生選擇院校時,最大的參照物就是:往年錄取分數線。但高校的錄取分數線還受招生人數和計劃的影響。二、三本合併之後,高校的錄取分數線將會呈現與往年極大的不同。將有一大波考生放棄三批民辦學院,和二本考生爭搶公辦院校名額,這也導致部分院校被扎推報考,其錄取分數線也將水漲船高。如果家長還參照往年錄取線,將會有較大風險。
03三本併入二本
院校範圍更大,體系更龐雜,地域分佈廣泛,辦學特色各異, 好多學校從名稱上相近或相似,難以區分。這對缺乏院校常識的考生家長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分本一、本二、本三批次
01選大學
全面分析考生個人及家庭的特徵和需求
學習基礎
興趣
活動經歷
對未來求學的地域偏好
職業興趣
畢業期望
父母對子女未來學歷期望等
瞭解目標高校及目標專業
不要盲信大學排名,儘可能開展實際調研。如果條件允許,可提前到目標高校實地考察,瞭解目標專業的招生標準、課程設定、師資力量、畢業去向等資訊,同時感受一下校園氛圍。聯絡目標高校的在校生、畢業生,瞭解他們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評價和感受,分享他們對母校的印象。
02選專業
弄清楚專業“學什麼?將來幹什麼?”
透過高校的招生簡章等了解專業內涵,如專業培養目標、專業培養要求、研究領域等。
課程設定情況,各專業的學習年限。
專業的就業方向,畢業後可以從事什麼工作,可以在 那些行業發展。 畢業生就業情況,表面看起來熱門的專業,就業率不 一定高。 高校開設情況,瞭解那些學校開設這個專業,是否在 本省(市、區)招生等情況。
03參考往年分數
分數資料哪裡找?
高校招生網。一般會公佈往年的錄取情況,資料比較準確。
使用報考管家
,可檢視歷年院校和專業分數線,資料與考試院一致。(注:僅適用於普通高考)
高校招生宣傳材料,一般會包含招生計劃及往年的錄取分數等資訊。 省(市)招辦提供的報考志願相關材料,比如北京市招辦每年給考生髮放的《錄取分數分佈統計》(俗稱“大本“)。有些省(市)招辦提供的資料裡面可能會有包含一些特殊型別學生的錄取分數,要注意篩選。
注意大小年現象
大小年現象是指上年報考人數多錄取分數高,而使當年考生報考人數減少錄取分數下降。 實行平行志願後,大小年現象減弱,但仍有影響。研究大小年規律,有利於把握和預測今年的錄取投檔線差。
依分擇校
第一步:對比省級各科類各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
科類一般分為文史類、理工類、藝術類、體育類;批次為提前批、本科一批、(俗稱一本)、本科二批、本科三批、專科一批、專科二批等。各批次各科類的錄取控制分數線是招生錄取的重要指標。考生將自己的高考成績來對比,達到了那個批次分數線,才能選擇對應批次的大學。
第二步:對比相應批次大學的往年錄取分數線
詳細瞭解大學當年的招生計劃和錄取情況。可將感興趣大學近三年的錄取情況彙總製表,一目瞭然。
關注倆個分數差:一是大學往年錄取線與省批次控制錄取線的分差;二是考生高考成績與省批次控制錄取分數線的分差;二者結合可以預測高校錄取線,衡量和評估考生實力。
第三步:對比本省(區、市)和本中學考生的位置
高考成績體現出考生的競爭實力和在博弈群體中所處的位置。因此,考生不能單純以大學往年的錄取分數生搬硬套,還要關注自己在全省(區、市)的排名情況及相對位置。
高考填報的雷點這麼多,想在短時間之內完美避開,從全國2800多所高校中選出合適的學校和專業,沒有前期稠密的準備幾乎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想要不浪費孩子辛辛苦苦考出來的分數,就需要家長多上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