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教育不公亂象,除了“學區房”還有“學位房”

治理教育不公亂象,除了“學區房”還有“學位房”

近年來,各地大力推進教育公平建設,其中,捆綁公辦名校名額、屢屢賣出天價的“學區房”成為治理重點。隨著“六年一學位”、“多校劃片”等措施相繼推出,“學區房”有望降溫。但在“學區房”之外,另一種與入學名額捆綁的“學位房”同樣引起社會關注。

與公辦學校的“學區房”不同,“學位房”大多屬於民辦名校,其來源是一些公辦名校與房地產商的聯姻。前些年,為改變公辦名校被擠破門檻的局面,各地明令禁止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收費,並推出了嚴格劃片招生的辦法。

似乎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學位房”開始走上歷史舞臺:一些公辦中小學名校,與房地產開發商合辦民校,名義上雙方合辦,實則房地產商全部出資,名校只出牌子,雙方簽訂合作協議,各取所需、利益均沾,房地產商靠“學位”賣房謀利,公辦名校靠房地產商支援衍生出民辦名校,改頭換面後理所當然地賺錢賺生源。想就讀此類民辦名校的家庭,只有購買相應的“學位房”才能獲取入讀資格。

治理教育不公亂象,除了“學區房”還有“學位房”

“學位房”的出現,本質上是“以房擇校”,讓資本成為教育權利的決定因素。這不僅有違義務教育的公平普惠原則,還加重了家長的經濟負擔,助長了擇校之風,加劇社會焦慮情緒和教育不公現象。由此引發的種種社會問題,最後還是要由政府買單。

“學位房”種種弊端顯現後,各地正陸續出臺政策予以糾偏。重慶市2019年提出城市新區建設不再“借名校辦分校”,嚴禁民辦學校招生與樓盤建設、銷售掛鉤,不得同樓盤新簽訂與學校招生名額相關的合同條款。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其他一些地方、一些領域,資本的逐利本性與名校資源依然或明或暗地結合在一起,不斷襲擾教育公平的邊界。同時,“學位房”的存量依然可觀,由此帶來的教育痼疾和市場隱患不可能一時半會就消化掉。

儘管終結“學位房”要破除很多利益糾葛,面臨很多困難和阻力,但“學位房”不除,教育公平就難以實現。各地政府必須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堅決禁止樓盤與“學位”掛鉤,並採取“六年一學位”、不得轉讓等方式逐漸消化存量,直至“學位房”清零。

多年來的教育實踐證明,只有踏踏實實將優質教育資源做大做強,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優質低價的義務教育,才能遏制中小學名校與房地產開發商合辦民校的衝動,保障教育公平。期待隨著“公辦民辦同步招生”等招生新政的落地,“學位房”逐步走向終結,家長“砸鍋賣鐵買房擇校”的新聞成為歷史。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952 字。

轉載請註明: 治理教育不公亂象,除了“學區房”還有“學位房”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