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一篇題為《實名舉報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裕卿教授和其女張絲萌學術造假》的文章在網路熱傳,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一碩士研究生以一篇長達123頁的舉報信實名舉報其原導師張裕卿學術造假。
目前結果已經出來了,張裕卿已經承認其本人有學術不端的行為,並願意承擔所有責任。
張裕卿的學術不端,再次暴露了我國學術造假問題的嚴峻性。
學術造假正在戕害我國科研創新!
就像張裕卿一樣,透過學術造假把從來沒到過實驗室的女兒變成了留學國外名校的優等生,這對於那些兢兢業業、踏踏實實搞科研、做實驗的學生而言,太不公平,讓真正的人才得不到重視,最後心灰意冷,放棄科學事業,這不就是在扼殺我國科學的未來嗎?
唯論文論,讓很多有名無實的科學家靠著造假、作弊登上了科學的殿堂,就像張裕卿的女兒一樣,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署名的論文究竟是研究的什麼。
對於一個科研人才的評價,決不能只看論文,更應該看他的科研經歷。
施一公、顏寧互動:對科研人才的評價,除了論文,還要聽故事。
施一公是知名的海歸學者,是世界頂級生命科學家,曾任職清華大學副校長,如今擔任西湖大學校長,顏寧是施一公的得意高徒,也曾受施一公感召,在清華大學任教,現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在近期,師徒二人透過影片進行了互動,討論的話題也正是學術不端的科研怪象。
施一公院士以西湖大學為例,他說,西湖大學的終身副教授的評價標準除了看論文的數量、引用率等資料外,還需要老師上臺,親自講解自己的科研故事。
的確,任何科研專案,只有自己親自經歷了,才會講的頭頭是道,講的通透自然,如果是靠作弊、靠抄襲,那麼面對專家的質問下,必然會破洞百出,經不起考驗。
對此,顏寧也反問道,這樣的評價模式難嗎?她建議我國也學習歐美,給每一個需要晉升的科研工作者組織一個由學術權威、資深教授組成的任職委員會,負責對科研人才進行評價。
顏寧的建議非常不錯,但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要有一個公平的學術環境,拒絕學術腐敗,保證任職委員會的公平公正。也正因為如此,顏寧的建議很多在國內實施。
我國科研人才的發展、科研環境的公平已經迎來了曙光。
近日,我國科技部、教育部等多部門都發文,要革新科研人才的評價體系,嚴厲打擊學術腐敗,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對院士競選制度的改革,破除了看論文、看學歷、看職稱、看獎項的舊評價方式,讓院士從職稱迴歸到學術性、榮譽性的稱號。
相信在國家下定決心,大刀闊斧的改革後,施一公院士所期望的國內科學事業蓬勃發展一定會出現,我國科技必定能夠擺脫歐美的束縛,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