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時候捱打就沒事,怎麼現在的孩子就打不得了?

雖然我們學了不少科學育兒知識,看了很多教育和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明白“孩子不能打”,但很多人或許和我一樣,心裡一直有個疑惑:

我們小時候老捱揍,每次淘氣搗亂、或者考砸了,總免不了一頓“男女混合雙打”,好像也沒有因此產生心理陰影,和父母的關係也沒受到影響,照樣三觀健全、身心健康地長大了。

我們小時候捱打就沒事,怎麼現在的孩子就打不得了?

(電視劇《父母愛情》)

怎麼輪到我們自己的孩子時,就打不得碰不得了呢?

有位讀者就提出了這樣的質疑:“80後經常捱打,也沒聽說過誰因為小時候經常被揍就出現人格缺陷的。”

我們小時候捱打就沒事,怎麼現在的孩子就打不得了?

(之前我們發過一篇“不要打孩子”的文章,有讀者覺得太小題大做了)

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是挺有意思的,我們小時候能打得,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就打不得了?難道真如很多人所說的,現在的孩子嬌生慣養、承受能力太差了嗎?

現在的孩子“金貴”在哪兒?

我先講個前兩天發生在飯桌上的事兒。

小小常說:“我吃飽了。”家裡老人覺得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得多吃點,就和他說:“你吃這麼點哪行啊,肯定沒吃飽,再吃兩口。”

接下來小小常的一句話,把我們一桌大人給驚著了:

“你又不是我,你怎麼會知道我的感覺呢,我覺得自己吃飽了,就是吃飽了。”

這樣的話我們大人從來沒跟他說過,但就那麼自然地,從他的嘴裡冒出來了。其實平時小小常也會有類似的表達,比如他看上的一樣東西,我們覺得不好看,他就會說:“是我用的東西,我自己喜歡就好了,你們不喜歡也沒關係。”

我們小時候捱打就沒事,怎麼現在的孩子就打不得了?

回想自己的六七歲,我根本不會想到說這樣的話,而且就算想到了,恐怕也不敢對父母說出口。

短短一代人,20多年的時間,父母變了,孩子也變了。而這種變化其實也是向著更好的方向變了。

如今的小孩生活在一個資訊和物質極大豐盛的時代,我們和他們最大的不同可能在於:

我們從小被灌輸的,是服從,從眾,聽老師和爸媽的話;

而他們學到的看到的,是勇於表達,敢於質疑,追求平等和話語權。

我們小時候捱打就沒事,怎麼現在的孩子就打不得了?

華東師範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陳默就認為,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生長在獨套公寓裡的獨生子女,所以他們的孤獨感很強,而人一旦孤獨,思考能力就會變強,所以他們的思辨能力,優於同齡時期的我們。再加上資訊和知識的接收量,也比我們小時候豐富很多,所以我們的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特別強。

另外這些“獨套公寓裡的獨子”,和我們小時候所處的“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的家庭氛圍不同,他們和大人在一起平等交流的機會更多、待在一起的時間也更長,所以孩子們會習得大人的說話邏輯和思維方式,也會從大人那裡要求更多的話語權:為什麼你能說話我就不能說?

我們小時候捱打就沒事,怎麼現在的孩子就打不得了?

(你會怎麼回覆這個問題?)

同時孩子生長的大環境也變了:

孩子平時閱讀的繪本會告訴他要勇敢做自己;幼兒園的老師會鼓勵孩子們表達真實的想法,我們受到先進教育理念的影響,也更尊重孩子,願意傾聽和平等交流……

這是短短几十年裡很大的社會進步,孩子生長的環境更寬鬆、更自由,我們不再單純將“聽話”作為衡量“好孩子”的標準,而是希望他們有主見、有自我意識,敢於為自己爭取和發聲。

所以回到開頭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小時候捱打就沒事,現在的孩子就打不得了?”

我們小時候習慣服從權威,對父母和老師有比較大的畏懼情緒,所以“揍服”確實挺有效的,而且街坊四鄰的玩伴、班裡的同學都捱打,我們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也不覺得捱打是什麼“不得了”的事;

但現在的孩子在環境的影響下,自我意識更強,講人權講平等,你想“揍服”他,他多半是不服的,只會徒增親子之間的矛盾。

我們小時候捱打就沒事,怎麼現在的孩子就打不得了?

大環境變了、孩子變了,老方法也就不再適用了。

我們打孩子,有時候其實是因為“說不過”孩子

現在的孩子思辨能力很強、語言表達能力也是一流,所以我們經常被他們的話“噎住”。比如我們家老人想讓小小常多吃兩口飯,曾經對我好使的話到小小常身上就像重拳打到了棉花上,還無法反駁——因為人家確實說的對啊,飽沒飽當然是他自己說了算,哪怕是最親近的家人,也不能替代他去感受。

所以雖然很多父母平時是鼓勵孩子做自己的,但架不住孩子在大講“歪理”或太有主見聽不進去大人話的時候,我們又有父母的權威在腦海中盤旋,所以“氣急敗壞”頭腦一熱,巴掌就揚了上去。

而這樣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和孩子的溝通依舊沒到位,孩子只是出於恐懼暫時閉嘴;沒被“說服”的孩子被打得莫名其妙,他會把捱打當成是爸媽的打擊報復,你想讓他懂得的道理,他還是沒懂;打得多了,孩子會認為暴力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說不過是可以動手的。

我們小時候捱打就沒事,怎麼現在的孩子就打不得了?

所以面對現在這群“鬼精鬼精”的娃,我們做父母的更是要提高自己的“說服”能力,而不是“揍服”的體力。

在我們說服不了孩子的時候,首先得冷靜下來判斷:

孩子到底是在狡辯,還是他的想法真的有道理?如果他的想法合理,只不過不合我的想法而已,我是不是應該對“我說啥就是啥”做個讓步,尊重孩子的想法?

如果孩子是在狡辯說歪理,那他的理歪在哪?邏輯哪裡出現了漏洞?我自己的邏輯能力是不是線上,我又應該怎麼糾正孩子的錯誤邏輯?

面對凡事要求話語權、喜歡和你講道理的當代娃,教育娃、和娃講道理,不亞於一場“辯論賽”。他們喜歡講道理,那就和他講,如果你能把他講通,他才能真的“服你”。

實在沒忍住打了娃兩下,也無需太自責

很多教育文章都在說“不能打孩子”。但說實話,在現實的育兒場景裡,對孩子從沒動過手的家長恐怕鳳毛麟角吧。

所以雖然我們今天聊了很多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不能“揍服”而要“說服”,但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寬慰一下各位家長:

偶爾一次沒忍住打了孩子,只要孩子沒受傷,真不是什麼大事兒,不用太過自責,別老是想著一巴掌就會給孩子帶來什麼罪孽深重的影響,放過自己,下不為例就行了。

老牌育兒書《魔法歲月》裡,作者塞爾瑪·弗雷伯格說:

“現在有個很常見的誤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歲看老”。這種觀念認為童年早期經歷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沒有什麼能改變童年早期的影響……但實際上,每個孩子的人格發展過程中,適應機制很早就開始起作用了,它用獨一無二的方式對孩子的經歷產生影響,人格最終會發展成什麼樣取決於自我和適應機制,而不是經歷本身。”

也就是說,我們的一言一行、和孩子的相處方式對孩子的確存在影響,但孩子有與生俱來的自我調節和適應能力,你偶爾的一次發脾氣、甚至動手(當然不能打傷),只要你們親子關係很穩固,就不會對孩子造成不可逆的負面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除了你的教化作用之外,很大一部分是他的“自我”在產生作用。

講了這麼多,我覺得也算是給“為什麼不能打孩子”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現在的孩子和我們小時候完全不同了,因為生長環境的差異,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自主意識都更強,這是社會民主程序很大的一個進步,所以我們做父母的,也應該給予孩子更多尊重和平等交流的機會。

只有真正瞭解我們的孩子,才能知道他們到底需要的是什麼,“揍服”太復古了,我們有空還是多練練口才,爭取以德服人啊。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712 字。

轉載請註明: 我們小時候捱打就沒事,怎麼現在的孩子就打不得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