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這個崗位,大家都是邊摸索邊學習,因此在承擔教養責任時,難免會有些迷茫,又找不到一套完整的教育理念,畢竟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一樣。
因此,探索、發現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是最值得父母下功夫的。
最近幾年,李玫瑾教授的育兒方法受到許多寶媽的認可。
作為一名犯罪心理學家,她的教育理念核心是讓孩子在愛和快樂中成長,更注重精神教養,關心孩子在成長中過程中的心理健康。
李玫瑾教授的教育觀念有理論支撐,那麼效果如何呢?她自己又是如何實踐的?對此,我們只要看她女兒的情況就知道了。
李玫瑾的女兒現狀如何?在學業方面,李玫瑾教授認為不該犧牲睡眠換成績。她曾說過,相比讓孩子考上名牌大學,她更注重心理陽光。
她非常不贊同孩子寫作業到很晚的做法,因為人一旦睡眠不好,患各種心理疾病的機率越高,也影響發揮。
她要求孩子每天寫作業最晚到十點,這才能保障第二天有充沛的精神上課。
在成績方面,作為一名教授,大家理所當然認為她的孩子成績拔尖。不過她認為這種想法一定對,老師曾說過她女兒學習很努力,但也確實天賦不好,數學曾經考過15分,而滿分是150分。
李玫瑾對這些結果表示接受,因為她知道孩子爸爸的數學本來就不好。
即便女兒在學習上總是差別人一大截,但她知道透過努力不一定可以獲得突破,考慮到女兒以後的就業,李玫瑾抓住了女兒喜歡音樂的特質,就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現在,她的女兒成了一名音樂老師,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每天都很幸福。
可見,李玫瑾的教育方法還是不錯的,她沒有要求孩子一定要成功,只要獨立快樂就已經滿足了。
相比之下,約翰·華生太諷刺不知大家有沒有聽過“哭聲免疫法”,由美國行為學家約翰·華生提出,孩子哭時父母不要抱,否則會養成依賴的習慣。
這在美國曾風靡一時,毀掉不少孩子,華生也因此被人詬病,但現在還有很多中國媽媽相信。
華生把這種理念用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後果如何呢?
由於孩子們童年沒有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長大後性格不僅變得冷漠,還易暴怒。她的女兒和外孫女長年依賴酒精,有輕生傾向,大兒子自殺離世。
可見,這種教育方法是失敗的,違背了嬰兒對愛的本能需求。
一般來說,孩子幾個月大時,如果哭聲得不到回應,她會感到絕望。只有充分被滿足心理需求,才會健康成長。
李玫瑾知足常樂的女兒,對比“娃哭不抱”創始人的子女,高下立見。
那麼,李玫瑾教授的哪些理念,值得我們學習?1、 孩子3歲前給予充分的安全感
孩子3歲之前都處於一個無助的狀態,他們非常依賴父母,需要足夠的安全感支撐。而且,此時的他們哭鬧,大多是存在生理上的需求,不帶其他目的。
父母需要時刻注意孩子的情緒,滿足孩子的需求,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安心。
2、3-6歲適當管教孩子
這時的孩子處於一種成長狀態,他們充滿好奇心,期待探索外面的世界,慾望也開始增長。
父母需要教會孩子學會剋制、忍耐,坦然面對挫折,比如延遲滿足等等。但管教也要適度,否則會起到反作用。
3、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相比讓孩子成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成為一個健康的人更重要。
現代社會壓力大,如果心理不夠陽光,很容易被打擊,從此一蹶不振。孩子生活得快樂、健康,才能積極面對生活的變化,努力學習向上。
4、尊重孩子的青春期變化
孩子步入青春期,心理上會發生變化,可能不像之前一樣和父母經常交流,開始有了心事和隱私,父母要充分尊重。
但與此同時,也不要讓孩子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試著讓他參與到家庭事務中,培養責任感。
孩子將來也會有自己的生活和家庭,這樣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