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平民到貴妃
張麗華,出生於南朝的陳國。
祖上世代都是軍人,到了她父親這一代,轉為編織蓆子的小手工業者。
她小小年紀便出落得花容月貌、落落大方。
家人為了給她找到更好的出路,也為了貼補家用,便送她去參加宮女選拔。
幸運的是,張麗華被選入太子陳叔寶的府中,給當時還是良娣品級的龔貴嬪做婢女。
她聰明伶俐,又會察言觀色,因此深受龔良娣的喜愛。
龔良娣當時比較受寵,陳叔寶也時常到她這裡來。
為了討陳叔寶的歡心,龔良娣便讓伶俐能幹的張麗華在旁邊伺候。
於是,陳叔寶就這樣見到了張麗華。
只一眼,便驚為天人。
僅僅10歲的張麗華,梳著時興的雙丫髻,烏黑油亮,光可鑑人。
輕靈的劉海之下,雙眼顧盼生姿,十分嬌俏。
很快,陳叔寶就把張麗華納入後宮之中。
17歲時,張麗華生下陳叔寶的第四子陳深,幾年後生下第八子陳莊。
那時,陳叔寶早已有了皇后人選,那就是太子妃沈婺華。
但是,張麗華的地位完全在沈婺華之上。
公元582年,陳叔寶的父親陳宣帝去世。
陳叔寶趴在靈柩上痛哭流涕,不想被他心懷不軌的二弟陳叔陵用刀砍傷。
養傷期間,除了張麗華,陳叔寶不讓任何妃子、婢女服侍,甚至連太子妃沈婺華也不得靠近。
傷好後不久,陳叔寶繼承大統,即刻封張麗華為貴妃。
當然按照慣例,太子妃沈婺華被封為皇后。
但是,皇后只是個空架子,陳叔寶的心思主要在張麗華身上。
陳宣帝在世時,宮殿簡陋。
但陳叔寶認為,簡陋的住處配不上自己和張麗華,於是專門建了臨春、結綺、望仙三座豪華的樓閣。
陳叔寶住在臨春閣,張麗華住在結綺閣,龔貴嬪、孔貴嬪二人住在望仙閣。
至於沈皇后,住在別殿,陳叔寶和她幾乎沒有往來。
三座樓閣高几十丈,有房屋數十間,其中的木製裝飾、配件都用陳年紫檀木做成。
高閣整體點金綴玉,珠圍翠繞。
日照時,光明璀璨;風起時,香氣四溢。
樓閣下疊石成山,引水做池,奇花異草,恍如仙境。
張麗華常常在盛裝之後,輕扶欄杆,看著樓下的山水花草。
宮中人遠遠望去,莫不以為是仙女降落凡間。
陳叔寶那首著名的《玉樹後庭花》就是描寫張麗華的美貌的:
“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有人說,張麗華容貌如此出眾,再加上母憑子貴,受寵那是自然的了。
但事情,卻遠沒有這麼簡單。
由寵妃到賢內助
在勾心鬥角的後宮之中,深受寵愛的張麗華不僅沒有被群起而攻之,反而人緣非常好。
這是因為,張麗華善於洞察人心。
她深知陳叔寶好色,雖然她現在寵冠後宮,但不代表陳叔寶只愛她一人。
事實上,自陳叔寶的刀傷痊癒之後,其他妃子就陸續得到了寵幸。
若是張麗華妒忌其他妃嬪、宮女,恐怕遲早會遭到厭棄。
這種從不拈酸吃醋的做法,自然讓陳叔寶也很滿意,果然對她更寵愛了。
不僅如此,張麗華還有著驚人的記憶力。
陳叔寶懶於政事,不肯舍了美人專門去處理政務,甚至連奏摺都懶得看。
他常常是一邊讓張麗華陪著他,一邊讓宦官們把奏摺讀給他聽。
奏摺格式古板,語言古奧,內容繁雜,宦官們常常是讀到後面忘了前面。
所以有時陳書寶詢問奏摺內容時,他們往往前言不搭後語,眉頭緊鎖,汗流浹背。
一旁的張麗華卻能記得清清楚楚,一條一條說得絲毫不差。
這讓陳叔寶很是驚喜,就試著讓張麗華分析一下奏摺的內容該怎麼處理。
誰知張麗華條分縷析,講得頭頭是道。
於是,懶惰的陳叔寶索性把某些奏摺直接交給張麗華處理。
漸漸地,陳叔寶交給張麗華處理的奏摺越來越多,對她也越來越依賴。
陳叔寶又派給張麗華一項工作,那就是參與訪察宮外事務,訪察後將所見所聞報告給陳叔寶。
張麗華觀察力驚人,記得又清楚,所以凡所講之事皆細節充分,讓陳叔寶深覺可信。
她不單單報告事情的經過,還會告訴陳叔寶該怎麼做。
懶於思考的陳叔寶,常常會直接採用她的建議。
自此以後,陳叔寶日益疏懶,更加依賴張麗華,張麗華的地位自然水漲船高。
所以說,張麗華的受寵並不僅僅是因為她長得漂亮,生了皇子,更多的是,來自於她的聰明能幹。
由能人到罪人
如果張麗華一直這麼兢兢業業地做下去,一邊管理後宮,一邊輔佐君王。
那麼很有可能會成為一代名妃,流芳百世。
然而,她卻不知分寸,無視國家法度,最終和陳叔寶一起把陳國拖入泥潭。
陳叔寶和張麗華共同聽取奏摺時,常常把她抱在腿上。
張麗華不僅不覺得這有失身份,反而順之從之。
陳叔寶嗜酒如命,愛好觀看歌舞,喜歡吟詩作對。
他做這些事情時,常常要大臣們作陪,讓張麗華、孔貴嬪等人夾坐在中間。
不顧眼前既有白髮蒼蒼的老臣,又有血氣方剛的年輕官員,張麗華一味吟詩、唱歌、跳舞、爛醉如泥。
這種做派,自然讓朝中那些端方中正的大臣看不下去。
他們便給陳叔寶提意見,告誡他不要沉迷酒色,失了體統。
這些奏摺多半還要靠張麗華處理,她不僅不反思陳叔寶和她的錯誤,反而讓陳叔寶重重處罰這些大臣。
對待提意見的人是這種高壓態度,對待另外一類人則變成了另一番態度。
張麗華自己以及其他後宮之人的家人,如果犯錯、犯罪,都會找張麗華從中斡旋。
張麗華知道後,便去找陳叔寶說情,而陳叔寶基本上沒有反駁過她。
不僅如此,張麗華為了讓自己的兒子陳深能成為太子,不惜誣陷當時的皇后和皇太子。
但是沈皇后雖然不受陳叔寶的待見,在朝中卻素有賢名。
而且廢長立幼,又歷來為大臣所強烈反對。
雖然最終張麗華成功地陳叔寶立陳深為太子,但卻引起了公憤。
張麗華的無分寸和不顧原則,對陳國產生了不利影響。
奉承和賄賂張麗華的人逐漸得勢,而有本事的賢人卻漸漸遠離。
加上陳叔寶沉迷酒色、怠政懶政、重文輕武,終至民怨沸騰、軍備廢弛,國家一天天衰落下去。
慘然落幕
公元589年,隋軍攻陷陳國都城建康(今南京),在一口枯井中發現了陳叔寶、張麗華和孔貴嬪。
陳叔寶和孔貴嬪後來以俘虜的身份,被髮往長安。
但張麗華,卻立即被斬殺於清溪中橋。
至於為什麼一定要殺她,史家觀點不一。
即使是《隋書》一書,在不同的傳記中,給出的說法也不盡相同。
有的說她是妲己再世,不殺的話會惑亂新的君主,有的則避而不談。
張麗華當然有錯,她不知分寸,有失禮儀,恣意妄為,擾亂朝政。
但在史學家語焉不詳的描述裡,她的美,終究還是被扭曲了。
美貌,是父母給她的祝福,卻被妖化成了罪惡。
而她真正的錯誤,卻被輕輕掩過。
“輕車
何草
草,獨唱後庭花。玉座誰為主,徒悲張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