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明朝的西域戰略為何無法成功

由 烏雅建義 釋出於 經典

文/王凱迪
對於明朝的版圖,很多人都懷著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漢唐時期都可以掌握在中原政權手中的西域,明朝自始至終都不能將之重新納入版圖之中呢?
面對這樣的疑問,明朝只能表示:不是不想,實在是能力不足,時運也不濟。

從14世紀下半葉起,即從東察合臺汗國黑的兒火者統治時期(1383年一1399年)起,許多新疆和中亞各國的商人就到中國內地進行貿易。這一時期恰巧是明朝成立初期,明政府這一時期正在將主要兵力投諸於東北與漠北地區,與北元的殘餘力量進行著拉鋸戰。由於此處戰場關乎明王朝的生存與合法性,因此帝國首腦朱元璋對於來自西北方向的訊息並不十分感興趣,他能夠做到的僅僅是穩定甘肅一線的穩定,透過一定的外交手段來儘量爭取西北方向的穩定,使其可以專心對付北方的蒙古人。

永樂皇帝(明成祖,1403年~1425年)踐位後,遣官攜璽書彩幣出使別失八里(吉木薩爾),表示明朝政府開始對西北地區開始表露出經營之意圖。同一時間,朱棣還派遣了著名的外交官陳誠出使新疆與中亞一帶,對西域局勢進行了初步的瞭解。此外,明王朝還向西域進行了切實的戰略性擴張試探。
公元1406年,位於絲綢之路要道上的哈密歸順明朝政府,依靠這個具有戰略意義和帶來巨大貿易收入的城市,明朝開始逐步營建自己在西域東部門戶地區的橋頭堡陣地,即後世著名關西七衛(從嘉峪關直至哈密一帶),利用歸降的蒙古人勢力向西域方面進行滲透。02 吐魯番的悲劇
明王朝本以為“關西七衛”是自己經營西域的開始,卻沒想到這已經是他們的巔峰。15世紀40年代,東察合臺汗國發生東西分裂,正值仁宣之治後的明王朝意圖利用這一契機,向西將吐魯番納入自己的控制範圍。然而,明王朝的努力剛剛見成效,土木堡之變卻將明王朝在北方的多年蓄力毀於一旦。與此同時,夾在明朝與葉爾羌汗國之間的吐魯番阿力蘇爾檀卻逐漸在西域的戰爭中逆勢崛起,將吐魯番地區的親明勢力一舉掃空。

不僅如此,佔據吐魯番地區的阿力蘇爾檀還於1472年冬佔據哈密,從明朝忠順王弩溫答失裡手中奪得明朝領發的金印,並將其帶回吐魯番。儘管明朝政府在十年之後再次從甘肅一帶派軍隊收復了哈密,但是雙方在這一區域的拉鋸戰一直持續了數十年之久,三代吐魯番統治者數次洗劫哈密,幾乎將這一片曾經繁榮的城市化為瓦礫。
公元1516年,被尊奉為葉爾羌-東察合臺公主的吐魯番滿速兒汗成為了新疆地區名義上的共主,這就更給了他嚮明王朝挑戰的底氣。在隨後的二十餘年裡,滿速兒汗不僅重新佔領哈密,更從明朝手中奪取了沙州、瓜州等原本的“關西七衛”,甚至直接縱兵越過嘉峪關進犯甘州、肅州與蘭州,基本將明朝勢力趕出了嘉峪關以西。

到了嘉靖後期(公元16世紀中葉),由於明朝勢力的衰弱,再加上俺答汗等蒙古勢力的強大威脅,前期設立的關西七衛全部撤入嘉峪關以內,使這條有名的西北防線徹底喪失作用,明朝進軍隊自此之後便再也沒有踏足過西域,西北的蒼茫大地自此成為了明朝人眼中的無關蠻荒之地。

客觀來說,明朝初年確實存在過將軍事影響力深入西域的契機。然而,由於此時的西域早已不是漢唐時代小國林立的局面,取而代之的蒙古系伊斯蘭汗國戰鬥力頗為強悍,因而導致即使明朝向西推進十分吃力。
再加上明朝始終面臨著北方蒙古勢力的強大隱患,來自正北面與東北的腹心之患遠遠強於西域邊角的影響力。除此之外,明朝時期的西北地區已經沒落,曾經掌握天下命脈的陝甘一帶都成為了貧窮之地,更不要說遠在千里之遙的西北邊疆了。
參考文獻:
1.15世紀至17世紀葉爾羌汗國與中原王朝的關係
2.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