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大學裡“不合群”的人後來都怎樣了?

由 申屠仲舒 釋出於 經典

小師姐曾經在知乎看到過一個話題——

“大學裡最莫名其妙的規則”。

而在這個話題之下,排行第一的關鍵詞是:合群。

合群似乎是每個年輕人都逃避不了的問題。

尤其是在大學裡,“合群與否”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最苦惱的問題,沒有之一。

別人躺在宿舍刷抖音玩遊戲,而你早起去圖書館排隊,好像“不合群”;

別人免費從網上down來了最新的電影槍版,而你花錢去看了3D版本,好像“不合群”

......

發現沒,現在很多人眼中所謂的“不合群”,不過是依附於集體主義的概念。

一個宿舍都睡到日上三竿,你起早去圖書館是什麼意思?

一個宿舍都熬夜打王者榮耀,你每天按時聽網課是什麼意思?

你為什麼總是“特立獨行”?為什麼如此“格格不入”?

人和人之間就是這樣,大家半斤八兩,那就一派祥和;如果你把差距拉開,那你一定會成為眾矢之的。

事實上,“不合群”的定義是別人給的,如果“不合群”可以換來自身的專注和豐盈。

何樂而不為?

01

說來也怪,那些“不合群”的人往往出人意料的優秀。

大學時期,小師姐的班級裡就出現過一個“不合群”的女生。

女生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別人恨不得坐到班級最拐角,而她每次專業課上都會自主選擇坐在第一排。

曾經有同宿舍的女生跟男生嘀咕過幾次她的“不合群”。

不會打遊戲、不熱衷於逛街,宿舍的女孩約好一起網紅咖啡店打卡,她也委婉拒絕。

而且令人震驚的是,女生大一進校開始,每天的作息安排就自律的可怕。

雷打不動五點半起床,去圖書館學習,晚上睡前還要至少聽1個小時專業相關的網課。

這種“不合群”的狀態一直持續到了大四。

就在大家為工作苦惱,為前程擔憂的時候,一個驚人的訊息不脛而走。

那個宿舍裡最“不合群”的女同學,竟然成為班級唯一的保研生。

原來,四年間,當別人都在忙著“合群”時,女生把時間精力都放在了自我提升這件事上。

早睡早起、上網課、圖書館打卡......

四年如一日的堅持讓她更自律,閱讀和思考也讓她更清醒。

不合群的日子裡,她一遍又一遍和真實的自己對話,一步一個腳印,向心中的目標邁進。

02

《奇葩說》第五季曾經做過一個辯題——我不合群,要改嗎?

簡簡單單的7個字,卻道出了許多“不合群”人群內心的辛酸。

一些人潛意識裡,已經把自己的“不合群”和做錯事劃上等號。

說不定獨自一人的時候,還會陷入自我懷疑:

是我的問題嗎?不合群,要不要改?

什麼叫“改”?

錯了,才叫改。“不合群”不應該和錯誤掛鉤。

在小師姐看來,“不合群”的人,部分是擁有獨立人格和意識的人。

這些人對自我有更為清晰的認知,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

他們更知道,一味地合群最後只能換來被平庸化的結果。

所有的合群背後,個人獨立的思考、意識,一定是被群體湮沒掉了。

一旦習慣了無謂的妥協,你真的很難在找到真實的自己。

我記得,這個辯題的反方代表顏如晶說過一句話,她說:

不合群只是表面孤獨,如果合群了是內心孤獨。

《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這本書中,作家李尚龍也曾談到過“合群”。

大概意思是:騙別人騙自己都容易,可是騙世界有點難。無法決定自己的圈子,但是你能決定自己的理想境界,盲目合群才是墮落的開始。

04

心理學上有種現象,叫“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也叫做“從眾效應”。

在社會心理學中,它指個體迫於群體壓力而做出一致性行為。

我們總說合群合群,其實合群何嘗不是一種從眾的表現呢?

那些努力合群的人,一定也是強迫自己去迎合了別人的喜好。

而且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

如果你把時間都花在“合群”上,那麼相應的,你能夠做“自己”的時間也越來越少,甚至在合群的過程中,完全弄丟了原來的自己。

其實,無論合不合群,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並堅持下去做好。

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人也要學會和自己相處。

在大學裡面不喜歡交際的人,不必勉強自己去融入群體,但一定要培養自己的興趣,用大學豐富的時間去了解興趣延伸的種種可能性。

當你想好了未來要走的路,接下來就是一步步跟著自己的節奏走下去,未來總會有一條適合你的道路,等你風雨無阻地一路前行。

來源:綜合自網路

歷史課堂內外

我們立足中學歷史課堂,把握新高考方向,提高大眾歷史素養!課件和試題每天免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