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這個漢語詞在日語中的用法一般不太一樣,這不是普通名詞而是一個歷史術語,日語的“將軍”指的是“徵夷大將軍”,這原本是為大和朝廷為對抗蝦夷族(曾經在日本列島本州和北海道居住的蝦夷族(阿伊努族))所設立的臨時的高階軍官職位。
但是,後來由於朝廷虛化,日本被武士集團統治,12世紀末,幕府將軍轉為所有武士與軍人的首領、總代表,1192年,源賴朝於消滅把持朝政的武家政權伊勢平氏及東北豪族奧州藤原氏之後出任徵夷大將軍,創立鎌倉幕府,一時間能夠統領各地諸侯與軍人,故一直保留著將軍之頭銜,以後的幕府將軍皆襲用“徵夷大將軍”之官位,從此開始,“將軍”就是日本實際上最高領導人的職位,一直到明治維新之後。
那麼,日本歷史上的末代將軍是一個什麼人呢?他後來的命運又怎麼樣?
日本歷史上最後一位將軍叫德川慶喜,他其實算是一個倒黴的“亡國之君”,他一直到1866年才當將軍,因為第十四代將軍德川家茂死了,這個時候德川幕府已經算是危如累卵了,德川慶喜算是做了最後的努力,他當時只有一根稻草抓了,就是法國人,他幻想在法國公使羅什的建議和援助下,吸取歐式制度進行幕政改革,設想建立一個以德川氏為中心的統一權力結構。
但是,努力失敗了,1866年7月,法國新外相穆斯蒂出掌政府,不再支援法國公使羅叔亞聯結幕府的外交路線,反而與英國採取同一陣線,傾向組成解除幕府的公議政體;慶喜頓失外援,加上在1866年底,一直支援公武合體、反對倒幕的孝明天皇暴斃(因此有傳是倒幕派所為),更使慶喜維護幕府政權合法性的美夢幻滅。
維新志士要求幕府奉還大政,組成以天皇領導的大名公議政體,德川慶喜被迫舉行了大政奉還的儀式,將大政奉還予明治天皇,於是明治天皇頒佈《王政復古令》,廢除幕府,但是德川這是苦肉計,他希望在新政體下保留實力,以便爭回主導權。所以倒幕派並不滿意,戰爭還是沒辦法避免,但是幕府軍大敗,被迫逃回了自己的根據地,日本300年政治經濟中心江戶。
最後,慶喜在開明幕府官員,海軍奉行勝海舟遊說下,同意投降。1868年5月3日,德川慶喜投降,江戶城無血開城,這是德川慶喜的巨大德政,因為300年繁榮之江戶城得以完璧。
對於這麼一個人,應該如何對待呢?這但凡是有點腦子的政治家都知道該怎麼辦,畢竟以禮來降,哪能失封侯之位呢?於是他被改封自己老家靜岡,領70萬石地,接下來嘛,大家都懂,為了避免猜疑,最後不要亂動了,安心沉迷風月就好,當然,畢竟近代了,玩玩時髦玩意兒也好,所以他熱衷於投入攝影(當然,他技術不是很高,所以屢次向寫真雜誌上投稿,卻沒有被採用過,你說這日本的雜誌社也是,“大將軍”的面子也不給)、狩獵、民謠歌曲研究等生活興趣之中,明治政府對他的表現十分滿意。
1897年,他從靜岡回到東京居住。翌年他前往皇居(即前江戶城),首次覲見明治天皇,1902年被冊封為公爵,並勳一等旭日大勳章。1913年慶喜因肺炎而逝世,享年七十六歲。
其實德川慶喜並不是出自德川將軍的本家,他是來自於分家水戶德川家,當然,當了將軍之後,自然歸了德川將軍家了,不過他1902年根據明治天皇旨意,與宗家分家,創立德川慶喜家,但這個支脈已經絕嗣了。
不過德川將軍家還在,現任家主是德川恆孝,德川家畢竟是大家族,所以德川家也多出社會一些精英名流,德川恆孝畢業於學習院大學政經學部,在昭和三十八年(1963年)因外祖父兼養父德川家正逝世而繼承德川宗家,次年加入日本郵船,到平成十三年(2001年)出任日本郵船副社長,2003年,為了管理宗家留下的重要財產,設立財團法人德川紀念財團,2012年,成為靜岡商會最高顧問。
再說說德川慶喜,其實慶喜是一個有福之人,他是德川幕府中壽命最長的將軍,他喜歡吃薩摩藩出產的豬肉,熱愛生活。從歷史評價來說,德川慶喜是歷史的功臣,在執掌幕府的時候,其勵精圖治,致力於復興幕府的統治,做了最大的努力,終因大勢已去,無力對抗潮流而失敗。而面臨失敗時,其果斷讓出江戶城,不僅給自己留了一個好下場,也給日本避免了一次巨大的戰禍,從這個角度來說,他是一個歷史功臣。現代日本人對其評價極高,認為他的功績能和德川家康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