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可以取消嗎?我們為什麼不能沒有高考?|對話十年

高考可以取消嗎?我們為什麼不能沒有高考?|對話十年

—對話十年—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高考改革也在向更深的層次邁進。以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為標誌,我國開啟了自1977年恢復統一高考以來最全面、最系統、最深刻的一輪高考改革。

高考這十年,我們取得了哪些成績?遇到了哪些問題和挑戰?未來高考綜合改革又將走向何方?新高考給基礎教育、高等教育乃至這一代人分別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近日,中國教育線上總編輯陳志文對話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主任劉海峰教授,系統地梳理和回顧這一輪高考綜合改革以來的成就與挑戰,以及就“高考可以取消嗎?”“我們為什麼如此重視高考?”“人人都能上大學的今天,高考還能改變命運嗎?”等熱門話題展開對話和交流。

嘉賓介紹

高考可以取消嗎?我們為什麼不能沒有高考?|對話十年

劉海峰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 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 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人介紹

高考可以取消嗎?我們為什麼不能沒有高考?|對話十年

陳志文 中國教育線上總編輯 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高考綜合改革畫上階段性句號

成績與挑戰並存

陳志文

劉老師您好,很榮幸邀請到您參加我們“教育這十年”的訪談。6月27日,第五批高考改革省份啟動。2014年到今天,8年過去了,第五批八省市啟動在某種程度上標誌著高考綜合改革畫了一個階段性的句號。其實此次高考改革,原則上應該從2012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成立算起,正好10年了。從您的角度看,我們這一次高考改革取得了哪些成績,或者說有什麼收穫?

劉海峰

其實您也是高考改革研究的專家,而且是特別有見解的專家。我簡單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我們通常講的新高考改革,實際上用學術語言比較正規的叫法是高考綜合改革,是從2014年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頒佈以後實行的。

從2014年上海、浙江兩個省市推行3+3的科目改革以來,到現在是推出了五批,像您講的畫上了階段性的句號。這一次高考綜合改革,或者說以科目改革為標誌的新高考改革,它是自恢復高考以來,改革幅度最大、影響面最寬的一次改革。典型地體現出高考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一個特性,因為它對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它的影響面,影響的幅度或者說深度都是相當大的。

我覺得,新高考改革積極的方面很明顯,大概有幾個方面,第一,大大增加了學生的選擇性,就是增加了考試招生的多樣化,還有學生、高校的選擇權,這個主要是相對於原來的文理分科,大文、大理兩類而言。原來只有非文即理這麼兩種選擇的可能,現在上海3+3,一下子增加到20種的可能組合。浙江省是7選3,是有35種可能的組合,當然實際上大部分不會選擇,但是理論上提供了那麼多組合。

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以往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他可能有自己的興趣專長,我只興趣在理化生,或者只興趣在政史地。那麼現在他可以跨文理來選考,這為學生拓寬了選擇性,對於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很有好處。所以在剛開始試點的時候,上海、浙江很多學生他們的選擇空間、機會大大增加,乃至於課表是五花八門,甚至有一個說法叫“一人一課表”,每個人的課表不一樣。

在浙江省,第一輪的新高考試點的時候,有百分之七十幾的考生,是跨了原來的文理來選考的,當然我們也應該客觀看到,這一種跨文理選考,也不完全都是他們真的興趣,有些人可能只是考慮有利於自己怎麼來拿高分的。但不管怎麼說,有百分之七十幾還是很高的,突破了原來文理分科,非文即理的模式。

陳志文

我記得大概是在73%。

劉海峰

對,這是第一個好處。新高考還促進了高中的多樣化辦學,原來各個學校都是千校一面,辦不出什麼特色,現在在新高考的大背景下,各個學校都根據自身的特色,也就是學生選考的比較多的組合,體現出比較明顯的不同特色。有的學校條件比較好的,有大走班,走班的幅度很大,面積很大,有的學校走班就是比較小,或者是有的講說中走班、小走班,或者是微走班,這個就很不一樣,本身選考不同,班級組合方式不一樣,這個差異比較大,所以過去講的這個千校一面的情況是有相當程度的改觀。

第二個好處,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學生高考的壓力。尤其是浙江省第一輪試點,剛開始,他們的選科考試時間是安排在4月份和10月份,不在高考的6月份,這樣改變過去了只在高考一個時間點來考試,考生的心理壓力,各方面的壓力特別大。其實選考科目在一定意義上也就是高考科目,它名為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但實際上既然是帶入總分計算,性質已經發生改變,不再是水平考試,而是一種選拔性的考試,實際上就變成高考性質了。

安排在4月份、10月份,雖然也是跟高考性質差不多,但是考生的心理壓力,還有家長的焦慮程度,遠遠不如高考,考場周圍也不像我們現在每年高考,各地都是家長那種非常焦灼的眼神看著裡面,那種壓力是非常大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考生的考試心理壓力,包括家長的、社會的壓力。

第三個好處,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倒逼高校進行一些專業的調整或者改革。因為現在這種比較多樣化的選擇,特別是浙江省的先專業後學校的報考志願方式,會倒逼高校整合,或者說改善、改進一些專業的設定,至少科目、專業的整合是有所調整的。

陳志文

高校招生上被迫搞大類招生,實際這會推動學校的大類培養。

劉海峰

對,我們還是提倡能夠寬口徑一點,現在這樣還是有明顯的好處,這是第三點。

陳志文

我覺得其實從原來方案設計上,至少從制度設計上,有一點還是很突出的。高考恢復四十多年,我們很少在招生上動作,即便有動作都是小範圍測試,比如說自主招生。但是這一次明確提出,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當然最後因為種種原因,我們在各省市小範圍試行,並沒有真正大面積推廣開。所以現在的高考改革也經常講說“兩依據一參考”,就是綜合評價只是一參考,我覺得這也是一個明顯的特點。所以這次也是第一次系統地提出在招生上搞綜合評價多元錄取,也就是說不唯分數,或者去唯分數化。

當然還有很多有利的方面。從這次高考改革國務院檔案來看,這個檔案當時講了三個有利,第一個是有利於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第二個是有利於高校科學選擇人才,第三個是有利於公平,雖然是並列關係,但實際上還是有順序的,這個對高考的定位實際是有調整的。

原來高考就是為高校選拔人才服務的,現在首先強調了第一點,有利於教育改革,換句話講更多的是有利於基礎教育的一些改革,本質就是配合新課改與新課標,就是我們希望發揮指揮棒的反撥作用,改變“你怎麼考,我怎麼教”,希望變成“我怎麼教,你怎麼考”,所以後三門改成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由地方命題,換句話講,把這個指揮棒要交還給基礎教育手裡,這是這次高考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指導思想。

所以總結一下,第一個是綜合評價多元錄取,雖然最後實施起來困難重重,都是小範圍的,但也是第一次系統或者全面提出了這一點;第二,希望透過高考改革來反撥、引導基礎教育,這就是為什麼改成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我就補充這兩點。

劉海峰

很好,講得很充足。

陳志文

劉老師,我們經常講這次高考改革是歷史上最全面,最系統,最徹底的一次改革,坦率地講,也遇到了最全面、最系統、最徹底的挑戰,所以我們中間停過兩年,就是2019年和2020年,2020年是因為疫情的原因,2019年那次暫停,是因為我們的確遇到了一些挑戰,其中比如說高考物理選考人數下降的問題,還有賦分制度的問題等等。在您看來,我們高考改革過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戰或者問題?

劉海峰

這次高考改革,我們講以科目改革為標誌的新高考改革,它好處很大,成效很明顯,但是遇到的問題也很多,挑戰也很大。

我曾經在2019年6月份,也就是在2019年4月份江蘇等8個省市同時推出3+1+2的改革模式後,發表過一篇論文,題目是《新高考改革的實踐與改進》,對新高考改革遇到的問題,提了四個方面。

第一個是考試負擔的問題。尤其是在第一輪的浙江省比較明顯,雖然它把考試選考科目的時間放在非高考的時間進行,但是剛才我講了,畢竟它性質發生改變,名義上是基礎教育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實際上只要一旦選考,它的性質就是高考,而且是100%帶入總分錄取的,它就不像過去會考時代軟掛鉤,它是全掛鉤的,還不僅是硬掛鉤,而是全掛鉤。這樣的情況下,大家都會拼盡全力來拿高分,像浙江等試點省市,都是按100分來賦分的話,大家都會盡可能拿到滿分。

這樣一來,雖然考試的負擔和心理壓力分散到非6月份的時候,但是總的壓力,總的負擔並沒有減輕,而且在浙江省剛開始試點的時候,總負擔可能還增加了。因為考試壓力,並不是一個固定的常數,而是可能會裂變的。當時我們調研的時候,我印象很深,有一次座談,杭州二中當時的校長講到,杭州二中是浙江省最好的高中之一,過去在老高考的情況下,高一、高二的同學,有各種各樣的社團活動,才藝表演活動發展做的不少,但是新高考一來,從高一就開始(當時第一輪的時候,高一就可以選考),大家不敢去做這些有利於素質教育的多樣化發展的活動了。一開始就去選考,去拼命拿高分,他的學習負擔從高一就開始,就不是以前的高三,相當於上了三年的高三,所以在當時是有這個問題。不過後來改進了。浙江省4月份和10月份的選考科目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時間,改成1月,以及和6月份合在一起,這樣無論對於學生學習的安排,還有考試安排都會減輕許多壓力,這個是第一個問題。

陳志文

現在第三批以後考試就一次,都和高考時間重疊。

劉海峰

對,但是浙江省還沒有。我記得是在2016年4月份,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考試招生改革組,還有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部分委員,當時受教育部委託,對即將啟動新高考改革的第二批的省市,也就是北京、天津,以及山東、海南等進行督察,考察。我們分了兩個組,我參加這組是到海南和山東,到海南的時候我印象深刻,他們準備實行的選考科目的時間,就排在6月份的9號、10號來考,我一聽,就覺得很好,可以省掉很多麻煩。

因為只要是高考,我們國家是高度重視,作為一個國家教育考試,要保證它的公平性、安全性、可靠性,政府部門要動員20個部門來齊抓共管防止作弊,保證安全,還有保證各方面的秩序,調動多少社會資源。選考科目實際上相當於高考,這些也不能馬虎。所以我當時一聽,覺得他們這個方案非常好,刪繁就簡。

陳志文

都選在高考日是比較合理的,也是實事求是。所以今年高考,因為疫情,上海推遲了一個月。教育部開發佈會說其他地方高考正常進行,6月7、8兩日舉行考試,結果有一些媒體和輿論誤解,說是不是因為疫情把高考的時間從三天壓縮成兩天了?這是因為不瞭解,新的高考綜合改革後,高考時間只有兩天,科目就是考語數外,後邊已經不再是高考科目了,是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是地方事權。

劉海峰

名義上不是高考,實際上跟高考沒有什麼兩樣。

陳志文

對,作為高校的錄取分數依據,它就天然具有高考的性質。

劉海峰

因為它完全是一種競爭性考試,不是水平性考試,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最主要還是從第一批的試點來看,主要是棄考物理問題。因為後三門6選3,或者7選3,像物理、化學,跟政治或者生物地理,客觀地講,學科的難度、學習時間的投入量肯定是不一樣的,所以學生從趨易避難,或者說趨利避害的角度出發,他會去選一些比較可能拿高分,或者他認為可以有利於他的這種科目來選考是很自然的,必然會發生的。

物理科目,因為學習難度比較大,在第一批試點中就出現很多人棄考物理這一種情況,接下去兩三年更明顯,所以後來才為了避免選考物理的人太少,導致學生科學素養的下降,採取了保護政策。像浙江、上海,採取劃定一定人數比例的這種保護政策。當然後來隨著教育部,還有浙江省也出臺了關於高校招生的科目指引,尤其去年釋出通用版以後,實際上這個問題大部分解決了,因為你只要報考理工農醫的學科,絕大部分都要求必選考物理和化學,等於是在招生環節把籠子或者籬笆給紮好了,你想高考以後錄取機會比較多,就必須要去選考物理科目。

這個解決的是棄考物理的人少,但是第三批的試點,像江蘇省剛開始要摸底選考的時候,化學也很多人棄考,後來也採取了這種保護措施。後來科目指引的通用版出來以後,這些問題基本上不存在了。

但是即使是現在3+1+2,還是有一個問題,就是物理、化學,如果要考理科必考了,其他科目是不是難度就一樣呢,我們現在都還是採取一樣的百分制來賦分,也還是會有同樣的問題。

陳志文

補充一下,第二個問題實際兩頭解決,一頭是從3+3變成3+1+2,就是物理和歷史作為限選科目,限制了學生的選擇權,另外一方面,從高校端下手,雖然學生有選擇權,但是我從高校人才培養角度來講,出了“指引目錄”,從試用版到通用版,從高校端也進一步提高了選考要求。也就是說兩頭都去扎這個籬笆,那麼這種現象就得到了基本的遏制。

劉海峰

是,第三個問題還是科目的賦分問題,剛才也談到了,有物理、化學的問題,但是即使是3+1+2,物理和歷史必選以外,其他的這些科目裡選兩門的情況下,難度還是有不同,尤其群體不一樣,而我們的錄取模式是按總分錄取,也就是分分計較,每一分必爭的情況下,這種賦分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因為物理和歷史用原始分帶進去以後,雖然它的區分度也有一定的科學性,其他的三門或者二門是按等級賦分,或者是第三批以後的是按從100分到30分,每1分一個梯度,區分度增加了,我覺得比這個11個等級,或者21個等級還是科學一點。但還是有一個問題,當年按原始分記錄總分的時候,物理或者歷史能夠拿到100分的人基本上是沒有,少量人可以拿到九十幾分,可能很多也就七八十分,可是另外兩門賦分是有1%的人是100分,這個100的分值,它是高於物理和歷史了,所以歷史和物理相對來講,它的重要性反而下降,這個新的問題凸顯出現了。所以賦分的問題即使進行“3+1+2”的改革後還是一定程度上存在。

第四個問題,我覺得,新高考操作比較複雜。高考原來是一個大一統的統一考試,好處是非常高效、公平、可操作性強,可比性強,但是過於單一、統一,沒有多樣化,那麼新高考是多樣化非常明顯,就是選擇性增加很多,但是操作比較紛繁複雜,學生要填報志願也是感到很複雜。特別新高考剛開始的時候,不要說考生和家長,就是我們這樣的高考研究者或者是中學老師都弄了好久才弄明白,所以這就是高考改革中有一系列的兩難問題。我曾經系統梳理過,高考改革有八對兩難問題,其中有一對就是,多樣選擇靈活多樣與紛繁複雜這一方面的矛盾。靈活多樣與簡便易行之間,是一個兩難問題,也是一對矛盾。怎麼處理好這個度?當然還有,比如說物理和文理不分科這種命題難度上把握的問題,還有一些其他問題我就不再多展開了。

陳志文

劉老師,就像您剛一開始講的,這次高考改革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強化學生的選擇性,但是很遺憾,這個制度設計馬上遭到了功利的算計,我們本來是希望孩子能彰顯個性,選擇自己最喜歡,最擅長的作為選考科目,但是很多學生和家長,甚至是多數學生和家長,選擇的是最能拿高分的。物理選考下降,包含化學遇到的問題,本質是功利算計的問題,您怎麼看這種給學生的選擇權,以及我們現在遏制這種功利的制度設計?除了制度設計之外,還有什麼辦法可以去引導或者說解決這種功利算計?

劉海峰

選擇有利於自己的科目,或者認為可能有利於自己拿高分的科目,在新高考的模式下是無法杜絕的,也無法避免的,因為人的天性必然是趨利避害,趨易避難。但是我們新高考的選考科目就是這麼設計的。

陳志文

從我角度看,我們給學生選擇權,的確是一個進步,但是我們也不能走另外一個極端。舉個例子,我們的教育方針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從國家的需求,國家的發展需要角度來講的,而不是從個人的喜好,興趣等等角度來講的。所以我個人覺得對學生的選擇權也不宜過度放大,我也曾經公開談過這個問題,就是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我們不必過度斥責,那麼我們一方面從制度設計,比如說後邊政策的調整,實際在限制這個選擇權,另外從高校這邊擰緊螺絲,從指引目錄一,指引目錄二到指引目錄三、通用版,不斷強化對選擇的限制,這是制度上的一個回撥。

還有,我覺得應該加強宣傳引導,比如你選擇了物理和化學這種最難的組合,有三大好處,第一上大學容易,上好大學更容易。因為表面上不分文理科,但是選科結構決定了你的分數真正的含金量。比如對3+3地區,我記得清華大學要求人文社科也要選物理,否則理論上你拿了100分,但如果沒有選物理,你連報的資格都沒有,所以對於新高考改革地區,我們固然算計分數最大化,但一定是在某種前提下。

第二個好處就是更好就業,一般來講理工科專業,往往比人文社科更好就業,這不止是中國,全世界都一樣,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還是儘量去選理科為主的組合。

第三個就是給後悔留下餘地。17/8歲還是多變的年齡,變化是正常的,我們需要考慮給孩子後悔留下餘地。無論是在高中還是大學,理轉文還相對容易的,文轉理除非你是天才。

劉海峰

那我順便問一下,您認為應該有多少人去選考物理最合理,比較理想?

陳志文

您這個問題很有挑戰性,也是關鍵。坦率地講沒有任何標準答案,因為我們沒有辦法拿出依據哪個是對的。我曾查過美國的AP考試,那一年也是隻有19%的人選考物理。我今天不展開了,美國也沒多少人選理科,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不止中國人,美國人也一樣。但是美國這麼搞,他是有原因的,美國怎麼解決他的理工科人才的問題?他收割全世界的留學生。

劉海峰

對,大部分是學理工科的。

高考是適應中國國情的考試製度

堪稱“國之重器”

陳志文

劉老師,您是專門做考試研究的,我知道您原來學歷史的,誤打誤撞進入了招生考試領域,做了一輩子的招生考試研究。那麼從您角度看,我們的高考制度,在中國的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什麼樣的價值和作用,為什麼今天中國人對高考如此重視,事實上高考已經成了全社會的一件大事,全民高考。

劉海峰

好,我確實是在一定意義上說是考試研究的專業戶,從科舉到高考,它有一個必然的延伸,因為在一定意義上科舉猶如古代的高考,高考猶如現代的科舉,它們的功能、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方面有很多驚人的相似之處。

高考自1952年建立到今年,已經整整70年了,當然中間有過11年的中斷,高考發展到現在,成為中國人一個非常重要的年度的重大社會活動,或者幾乎是全民的一種儀式。在歐美一些國家,他們的招生考試的測試、考試,只是一個小規模的,只有少部分人關注的一種考試,像美國的一些水平考試,一年考好幾次。

而我們中國人,把高考不僅看成一個教育的考試,有的時候還把它變成了經濟,變成了文化,甚至變成了政治,變成了一種慣例式的全面動員,是一個年度週期性必然出現的、社會高度關注的重大社會活動。雖然它有很多弊端和消極的方面,也有人提出各種各樣的批評,特別是90年代中後期到2007年的十幾年中間,批評很多,甚至有人提出要廢除高考,但是高考為什麼還有這麼頑強的生命力?我一貫認為,高考是一個適應中國國情的考試製度,我在今年的6月7號,也就高考那一天,在我們的“科舉學與考試研究”公眾號,推出了一篇我寫的文章,題目是《我們為什麼離不開高考》,因為我們需要高考,為什麼需要它,我講了四個方面原因。

一、高考是提升教育水平的助推器,因為高考具有強大的以考促學的作用。比如說在文革時期,讀書無用論氾濫,大家都不讀書,不想學習,乃至於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高考的試題難度非常低,所以現在有人把1977年各省的高考試題拿來看,很多人說當年我也能上清華、北大。可是當時的題目很多人是做不出來的。我是1977年在福建省參加的高考,文科高考裡面有一題是填空題,問杜甫是什麼朝代的人,辛棄疾是什麼朝代的詩人,這一題2分。還有一題是考司馬遷寫過一本什麼歷史著作,曹雪芹寫過一本什麼小說。放在現在,小學高年級都答得出來,可是在當時就是很多人不懂,因為以前的中學根本不學這些。文革中,有4年完全中斷了招生,即使後來復課,中小學學的內容也非常淺,甚至有幾年沒有數理化這種課程。

陳志文

那一代人是沒有經歷過完整的中學甚至小學教育。

劉海峰

對,即使像我這樣後來參加高考考文科的人,中學完全沒學過歷史、地理,現在來講是不可想象的。可是恢復高考兩三年以後,出題難度已經大大的增加了,學生的文化程度迅速恢復提高,你就可以想象,高考以考促學的功能多麼強大,這是第一點。

第二,高考是改善社會風氣的淨化器。沒有高考的時候,大家都是在人情社會,想辦法走後門託關係,無論升學或者招工,“學好數理化,不如一個好爸爸”。恢復高考以後就變成,“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是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高考可以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不僅僅是一個個勵志的口號,而是實際上很多人改變命運的真實寫照。所以參加高考,特別是剛恢復高考的時候,大家有一種神聖感。現在每一年的高考,社會大眾和媒體那麼高度關切,其實也是一種對公平競爭的保護和關切,所以每年一次高考的動員,實際上是對改善社會風氣有好處的。

第三,高考是防止人情氾濫的篩選器。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人情社會,人情關係和麵子在我們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沒有一種制度性的把關,人情氾濫會使社會陷入無序。中國人為了防止人情氾濫,就發明了考試。在魏晉南北朝的晉代,有個科學家、思想家葛洪寫了《抱朴子》,他就提到,考試可以防止“囑託之冀”和“人事因緣”,就是防止人家託關係走後門,防止人情的干擾。

三國的時候也有人講,“考試猶準繩也”,就是指它是一個標準,有尺度的,考試可以防止人情氾濫,所以中國人發明了考試。

陳志文

這是科舉制度產生的重要社會歷史背景原因之一,或者說文化原因之一。

劉海峰

對,這是第三。第四,高考是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器。高考有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強大功能,也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非常重要的機制,使大家認真向學,雖然現在高考改變命運的這種幅度,可能不如八九十年代那麼大,但是,它畢竟還存在,我們也看到前幾年,雲南有一個高中生,他在工地裡面搬磚時接到了清華的錄取通知書,他和他家自此改變了命運。所以高考對維護社會秩序,其實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所以我在那篇文章裡面講到,我們離不開高考。前面講的四個“器”,在一定意義上,如果用抽象和宏觀的意義來講,高考是個“國之重器”。

陳志文

近兩年,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公知或者說各個領域的專家,公開呼籲高考這樣改,那樣改。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孩子參加高考,他也可能參加過高考,所以他認為他都有發言權,比如今年又有幾個經濟學家在呼籲“取消高考”,您怎麼看,能不能取消?

劉海峰

剛才提到,高考是適應中國國情的考試製度,但是高考確實是一個利弊都非常明顯的一種“雙刃劍”,它的積極作用,它的功能很強大,但是它的消極影響也非常明顯,確實造成了應試等問題。我們講學生的學習負擔加重,中小學生都沒有輕鬆和快樂的童年,這種競爭的壓力,不僅高中存在,而且向下傳導,到初中、小學,乃至幼兒園,甚至從胎教就開始競爭了。這造成了學生學習負擔非常重,很多學生起早貪黑地讀書,近視率攀升,體質下降。當然這幾年有所改善,近視率,身體素質,已經有所回升。但是不管怎麼說,確實很多學校採取題海戰術,刷題,軍事化、半軍事化管理,有一些被人們稱之為“高考工廠”的應試的學校,採取這種辦法,反而拿了高分。

所以有一些人分析說,應該徹底改革高考,甚至提出廢除高考。我認為這個提法站在他的角度看好像很有道理,甚至有人說這會影響創造性、創新力的發展,但是我們要從全域性來看。我曾經發表過一系列論文,來論述為什麼要堅持統一高考,比如說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還有就是高考改革的教育視角與社會視角,利弊雖然兼在,但是,我認為高考在中國是一個利大於弊的制度,它是適應中國國情的制度,有高考會出現很多問題,但是沒有高考一定會出現更多、更嚴重的問題。

陳志文

您剛才講的那四個理由,其實就是很充分的理由之一。

劉海峰

對,因為高考是一個非常複雜、非常多面、影響重大的制度,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和距離來看,他看到的高考是不一樣的,就像廬山一樣。如果要問高考應該怎麼改,十個人可能有七八種不同看法,甚至十種看法,從每個人的角度來看可能都有道理,科目應該考這幾門,應該文理分科,應該降低英語的分值,或者說語文分值應該加上去……從個人角度看都有道理,但是把這些不同的觀點集合起來的話,很多甚至是尖銳對立的。比如說,2012年前後討論的“異地高考”的問題,北京、上海戶籍的考生和家長,跟外來務工人員的考生和家長,他們的觀點就是尖銳對立的。

作為改革者或者說宏觀的政策制定者來說,必須站在國家的角度,站在全域性的角度來看,來決策。所以高考,它是有很多問題,但是改掉高考出現的問題一定遠遠高於現有高考制度下出現的問題。

陳志文

對,高考是存在很多問題,但是取消了會帶來更嚴重的問題,這些問題裡您隨便舉一個例子?

劉海峰

舉一個例子,就是會造成金錢權力和關係的泛濫,怎麼上大學,怎麼進好的大學,誰來上?沒有高考就變多元錄取了,一個自主招生只是開這麼一個小口子,都會有權力和金錢大量的進入,而且造假非常嚴重。在中國目前誠信體系尚不完善的社會發展階段,自主招生、保送生制度,還有各種各樣的特長生,加分政策,最後都不得不往回收,為什麼?我們的社會環境,我們的國情決定了,中國必須要有一種相對剛性的,可比性的,排除人際關係和金錢權利干擾的制度,來給大家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

高考綜合改革下一步該走向何方?

陳志文

是,那從您的角度來講,下一步高考改革應該朝哪個方向走,或者解決什麼問題?

劉海峰

在第三批高考綜合改革的省市方案出臺的2019年4月份,我就講到,3+1+2新高考改革向縱深推進,第三批開始,有一個統一步調,目前除了新疆和西藏以外,已經全覆蓋。我其中提到,中國的高考雖然是分省定額錄取,不同的模式,不會影響錄取的比例和公平性,但是也不能太多樣複雜,最後要有更大的可比性。因為即使是全國命題,也有一卷、二卷、三卷,題目都不一樣,難度也不大一致。現在第三、第四、第五批都採用3+1+2,而且賦分也基本上都一樣,這個可比性就很強了,至少大多數省市區,可比性很強。

將來怎麼改,我覺得還要進一步完善現在這種3+1+2的新高考科目改革。為什麼,因為它還不是盡善盡美。我個人認為,它比3+3改進了不少,是在3+3和原來文理分科之間的一種折中。將來的進一步改進上,比如剛才我講到的,物理和歷史等賦分問題需要改善。另外從長遠來講,我們還是要朝多樣化、多元化,即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方向去努力。

陳志文

在保障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綜合評價多元錄取。

劉海峰

對。

陳志文

我問您另外一個問題,這個實際上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我們的招生考試製度怎麼去改革?坦率地講,這輪高考綜合改革推動的力量,更多是來自基礎教育的新一輪的課改,它的需求推動的,其實我認為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後,我們從高校的人才選拔角度看,它怎麼改。

您是1977級的,我是80年代的,我比您晚了10年,我們那時候都是精英教育時代,一張卷子只要考出前百分之幾的孩子就夠了,所以那時候試卷的區分度是非常強的。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幾乎是100%上大學,去年高考報名人數1078萬,招了1001萬人,絕對錄取比例93%。像廣東的專科線,最後一次徵集志願實際只有100分,這還是在賦分制度下。也就是說,今天的中國,考不上大學變成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核心還是要靠高考這張卷子,把不同的人量出來,送到不同的地方去,這和過去八十年代,包含九十年代初完全不一樣,那麼我們怎麼去改革,怎麼去適應這種變化?

劉海峰

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階段以後,高校招生考試也應該有一些相應的調整,甚至有人提出說,不要用這種高考的方式,而是應該多樣化的套餐、自助餐,或者說其他各種各樣多元化的選擇方式。但我個人認為,高考還是有必要存在,因為它還是一個適應中國國情的考試製度。

我在十幾年前,在一些文章裡面已經講到,即使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高考還是一種重大存在,還是我們需要的,我當時的參照是日本和韓國的歷史,日本早我們二十幾年就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可是他們照樣考試競爭很激烈,為什麼,要進好的大學,一定是競爭激烈的。

因為不管100%錄取也好,錄取率提高到多少,高校永遠還是分層,因為社會就是分層的,職業永遠是分類的。那在這種改變不了的情況下,大家想上好大學,尤其在中國這麼一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文化傳統非常強的國度裡面,大家高度重視教育,甚至過度重視教育,才有高度重視名牌大學的一種文化傳統,或者一種習慣,一種教育價值觀,這個跟歐美,跟美國的很多民眾不一樣。所以即使是普及化階段,高考仍然是適應中國的考試製度,因為文化傳統決定了高考模式,有什麼樣的文化環境,就有什麼樣的招生考試的方式,有什麼樣的國民,就有什麼樣的招生考試的制度。

如果美國國民全是華人或者像虎媽蔡美兒那樣的華裔群體組成的,他的高校考招生試就會演變跟中國一樣的高考了。

陳志文

是,最近幾年紐約9所特許高中就是靠分數錄取,結果一半多甚至高達60%都是華裔、亞裔,紐約市長就說這是不公平的,要廢止這種靠考試錄取的方式,遭到亞裔尤其華裔堅決的、激烈的抵制,造成雙方對立。

我說一下我的想法,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後,我覺得可能我們也需要考慮,比如說仍然是以分數錄取為核心的話,全國統考一次,部分優秀的學校在這個基礎上再單獨考一次,實際這跟我們現在藝考改革思路是一樣的。

劉海峰

也跟研究生考試差不多。

陳志文

對,藝考就是省級統考全覆蓋之後,你才能參加校考,就是獲得一定資格才能參加校考。如果仍然不得不以分數為核心,那麼這是一個有效的辦法,打個比方,你參加全國的統一高考後,分數超過多少,或者各個學校定一個標準,超過這些分數才能參加自己學校的校考,再來一次更有強度的選拔。現在實際上區分度不夠,尤其對於著名高校是不足夠的,因為沒有辦法搞綜合評價,那就還是依據分數,索性再考一次,區分度大一點,這也是一種辦法。

高考這十年:成就可圈可點 進步很大

陳志文

劉老師,您曾梳理過1952-2022共和國高考制度70年,回顧高考制度創立和發展的歷程,具有特別的歷史意義。從2012-2022,這十年在我國高考歷史上該如何去定義?取得了哪些成績、成就?

劉海峰

從2012年到現在,這十年就考試招生這一方面來講,我覺得也是可圈可點,進步很大。從大的方面來講,有幾點我覺得可以提到的。

一是2012年7月份,成立了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這是在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來講也是獨一無二的,由國家層面成立一個考試專項的委員會,我覺得有它的必然性。當然之前2010年已經成立了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但是國家教育委員會類似的諮詢機構和組織,在許多發達國家都有,我們只是參考借鑑別人而成立的,而中國成立的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是在中國這麼一個考試古國、考試大國才會成立的委員會,也說明考試在中國社會和中國教育中的重要性。這個委員會的出現,我覺得既有歷史傳統的影響,也和我們現在高度重視考試,我們教育是國家教育考試特別重要有關,您也是第二屆指導委員會里面的專家工作組成員。這是中國特色的產物,我覺得值得一提,因為社會大眾比較不瞭解。

第二,這十年來最值得一提的,就是2014年9月份出臺的國務院關於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是全面的推進。它不侷限於我們講的新高考,或者高考綜合改革,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教育公平方面,向中西部一些省份的招生傾斜,包括保障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相關政策,包括規範和減少高考加分,藝術類、體育類招生的規範等等很多方面。

接下來,比較重大的,就是在2014年試點的基礎上,2019年4月份開始推出的3+1+2的改革,它在一點點改進,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很不容易做出的新高考的改進措施。它是向文理分科稍微有一點回歸,是一種實事求是的調整,是在吸取了前兩批新高考改革3+3的基礎上,無論是經驗也好、問題也好的一種改進措施。

有的人認為,這好像是一種倒退、後退,其實不是,因為事物的發展,它不會都是直線發展的,有的是波浪式的前進,有的是螺旋式的上升,而這樣一種科目改革,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向文理分科稍微有一點回歸,它是調整,是改進,不是倒退。

陳志文

也是實事求是的必要的妥協,其實這種妥協就是進步,因為太理想之後,可能就是摧毀。

劉海峰

對,而且這個是符合主流民意,符合考試規律的調整,我們要詳細地比較利弊,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實事求是,哪一個更好,我們就擇善而從,所以第三、四、五批的省市區都是擇善而從,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改進,或者說進步。

陳志文

最後一個有意思的話題,您是1977級的大學生,也是高考恢復的受益者,今年正好是恢復高考45週年,我也看您寫了一些東西,高考對您意味著什麼?

劉海峰

高考是我人生道路的一個重要轉折。我曾經寫過好幾篇關於自己高考的回顧的文章,我曾經說過,每一個77級大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高考故事,每一個高考故事結合起來,構成了中國教育史上春天的故事,這27萬個77級大學生的高考故事結合起來,確實是一個非常宏大的敘事。

因為高考不僅意味著我們每一個人,包括我們命運的最大轉折,1977年恢復高考,也是中國國家和時代的一個拐點,從此由亂而治,實際上是當時一種突破堅冰的舉措,對國家和社會的意義很重大,對我個人更是如此。

1976年,我高中畢業以後上山下鄉,去插隊,天天都幹農活,上大學對我當時才下鄉一年多來講是基本不可能,而且當時上大學的問題很多。恢復高考後,特別是1978年公佈高考分數以後,高考這種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透過公平競爭來擇優錄取的觀念深入人心,我的命運也一下子改變了,從一個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考到廈門大學歷史系去就讀。

“高考改變命運,人生天地為寬”。為什麼?因為一旦參加高考考上大學,就像魚躍龍門,就是山川變色,天地為寬。原來我在農村這個廣闊天地,戰天鬥地幹農活,但是後來我到大學這個更廣闊的天地裡面,去施展自己的知識或者說積累自己的才智,這是一個改變命運的最重大的轉折。如果去問77級大學生,大部分人都會認為,他一生最重大的轉折就是高考。

陳志文

您和他們不一樣,您還研究了一輩子高考,您今天的學術地位很多是因為高考研究,或者說研究高考奠定了您的學術地位和影響,也為高考的進步、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所以今天這個話題來請教您是有原因的。77級的學生那麼多,但是高考唯獨對您有著更特別的意義。

劉海峰

是的,謝謝。

高考可以取消嗎?我們為什麼不能沒有高考?|對話十年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893 字。

轉載請註明: 高考可以取消嗎?我們為什麼不能沒有高考?|對話十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