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會想到郭開,這傢伙簡直就是名將剋星,李牧、廉頗都栽在他的一張嘴上。當年廉頗意氣用事,攻打樂乘,事後後悔逃奔魏國。多年後,趙悼襄王想再次啟用廉頗,郭開詆譭廉頗老矣,讓趙王放棄了任用廉頗的想法,一代名將鬱鬱而終。
後來郭開又對李牧下手。王翦的秦國大軍進攻趙國,被李牧死死擋在井陘關外一年有餘毫無辦法,王翦只好用反間計,賄賂趙相郭開。郭開早就對李牧功高受到重用不滿,就在趙王面前詆譭李牧表面抗秦,實際暗地與秦勾結,趙王聽信郭開的讒言,派趙蔥取代李牧,然後還派人將李牧殺害,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沒有李牧的趙國, 僅三個月就被王翦掃平,趙王遷也做了俘虜。郭開最後結局怎樣,正史上沒有明確記載,野史說其被李牧部下所殺,也有說他回邯鄲,搬運家中財物的時候被沿途盜賊所殺。
郭開的壞,趙王的昏是造成李牧悲劇的重要原因,此外趙國的國情和李牧的純粹軍人風格也註定了其悲情結局。
來看趙國的情況:
前有廉頗因為有功,趙悼襄王不但不重用,還派樂乘奪他的兵權,一怒之下就攻擊樂乘,從而讓趙王對位高權重的武將產生了不信賴感,在郭開挑撥下,兩代趙王——趙偃和趙遷又都昏聵不已,耳根子一軟就將矛頭對準了自己的大將,從而中了敵人的反間計。
再看趙國民風彪悍,這是優勢,然而法制建設不健全,導致了君王易中反間計。
趙國因與多個北方遊牧民族部落或國家接壤, 強鄰環視,處易受攻擊而難守之環境,造成趙國必須以武制武,民間人士多豪傑俠士,高層也崇尚獨斷專行。
趙武靈王迷戀胡服騎射,增強了趙國的軍事力量。但趙武靈王病卻沒有改革國家的法令,沒有經過秦國商鞅變法,那種改頭換面的變革,趙國法制仍舊稀鬆。
秦相張儀對趙國就如此評價道:“趙氏, 中央之國也, 雜民之所居也, 其民輕而難用, 號令不治, 賞罰不信, 地形不便, 上非能盡其民力, 彼固亡國之形也 。”
有法不尊,賞罰不信,趙人性情剛直,如廉頗這樣的忠義之士,都傾向用武力攻擊樂乘,趙國國君更不用說了。在處置國家大事時, 趙王也會變得更加隨意, 犯錯誤的機率也就越大,兩次中反間計,廢棄廉頗,誅殺了李牧自毀長城。
而秦國人才濟濟,法制建設完善。秦王們殺商鞅 、白起 、呂不韋,是出於內部權力鬥爭,殺了他們還有別人可以代替,而趙國除了一個李牧還有何人可以保衛趙國?所以趙王處事太任性。
再來看李牧的純粹軍人風格。李牧本身的軍人行事風格本無錯,但他只知道應對戰場上的敵人。對付匈奴和秦軍,他運籌帷幄,屢勝強敵,但對廟堂之上的冷箭卻不知積極應對。
李牧對趙國赤膽忠心,滿腹軍事韜略,卻長期不受重用。但每到趙國危難之時,他總是及時殺出,成為趙國的救火隊長。趙國被匈奴搞得疲憊不堪,他欲擒故縱、誘敵深入, 以步兵大兵團全殲匈奴騎兵大兵團,殺敵十多萬。如此戰功封侯授爵卻沒他什麼事兒,只因他不會獻媚趙孝成王趙丹。
長平之戰, 趙國元氣大傷, 燕國趁火打劫。趙丹又想起來李牧,李牧也不計較這些,率軍打敗入侵代郡的燕軍, 斬殺了燕將卿秦。戰後廉頗被封為信平君, 成了相國, 而李牧只好再回到邊關看門去。
有功趙王不賞,李牧也懶得去爭取。龐煖為帥時, 他甘為綠葉,在胡盧河伏擊燕國相國劇辛, 殲敵兩萬餘人,趙王也沒有升他的官職。
公元前229年,桓齮和王翦攻趙,趙王遷才想起了李牧,急召他抗敵。李牧在宜安以劣勢兵力一舉全殲十萬秦軍, 擊殺桓齮,秦王氣得暴跳如雷, 發誓要以金千斤、邑萬家, 求購李牧的人頭。
趙軍大勝,趙王遷大喜,終於捨得封李牧為武安君, 食邑萬戶侯。李牧戰績可比秦國戰神白起, 武安君封號, 實至名歸 ,此時李牧才真正位高權重。
兩年後, 李牧再次為在番吾重創王翦和楊端和的兩路秦軍,令秦軍短時間不敢再對趙國有非分之想,掉頭去對付韓國。但封侯拜將不是李牧的追求,精忠報國是他的理想。他作為封疆大吏時,雁門邊關的任免官吏 、財政稅收的大權都在他手中 ,
不僅手握趙國北部的邊疆重兵, 而且擁有雁門關與代郡的賦稅和財政收入的支配大權。他沒有將這些財富據為己有,更不屑攀附趙國的王親國戚、達官貴人,更不會給他們進貢行賄,他將財富用於保家衛國上。
他殺牛宰羊, 犒勞手下的三軍將士; 減租減息, 厚待邊關的黎民百姓。他派出的大量情報人員, 深入大漠敵後, 刺探敵情。他不諳官場人情世故, 不懂政z,不會巴結朝中的權貴,一心為趙國鞠躬盡瘁。
李牧的加官進爵讓郭開之流眼紅不已,在李牧身上炸不出油來,秦國倒是送來了真金白銀,於是開啟胡謅模式,詆譭害死了李牧。
我們大膽假設一下,像李牧這麼耿直的將領,如果生活在秦國,會不會有好的歸宿呢,如果王翦和李牧互換位置,王翦侍趙,李牧侍秦,會怎麼樣呢?
可以肯定的是,李牧的純粹性,如同後世的岳飛的一樣。這種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又位高權重的忠臣,不可避免會遭受君王的猜忌,李牧即便到了秦國也未必能善終。
而王翦則不然,即使到了趙國,一樣會混的風生水起,若趙國不亡,一樣可以安享晚年,憑的是穩如老狗的手段。
為何這麼說呢?王翦的表現讓帝王們非常放心。且說王翦用反間計除掉李牧後,事後也感覺脊背涼颼颼的。趙王寧毀自己長城也要殺害位高權重的李牧,萬一哪一天他王翦觸怒龍顏,秦王政會不會對他下手呢,他對此也是有顧慮的。
作為秦國傑出將領,王翦曾經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可謂立下了赫赫戰功,但越是這樣越是危險,功高蓋主可不是好玩的。
等到秦王政命他攻伐楚國時,他除了要了60 萬大軍,還索要了不少賞賜,如良田豪宅等,給秦王制造自己貪圖利祿、對權力毫無興趣的印象。王翦的目的就是要防範秦始皇身邊,像郭開一樣的人嚼舌根,這樣的小人哪個帝王身邊都有,不得不防。帶了60萬大軍在外征戰,這幾乎就是秦國的全部軍力,權力太大了,如果有人說王翦攻下楚國後會自立為王,秦始皇也難免會疑竇叢生。
為了讓秦王相信他立戰功,完全是貪圖秦國的田地豪宅,讓子孫後代衣食無憂,並無在楚國自立的野心,為此王翦還直接開啟了嘮叨模式。領軍出發後,王翦一路不停地嘮叨秦王許下的那些田宅財物,不斷派人回咸陽稟告秦王,一定要信守承諾,不要忘了
給他應得的賞賜,朝中大臣無不譏笑王翦貪財,但秦始皇心裡卻很高興,放心讓王翦帶兵。王翦就這樣一路叨叨個不停,連他的部下都看不下去了,疑惑上將軍這是怎麼了,怎麼變得這麼囉嗦了,不像個爺們。
王翦解釋道,“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王坐而疑我矣”?就是說,我如果不向秦王索要田宅留給子孫,秦王能放心讓我帶著60萬人到楚國打仗?我就是要讓秦王覺得我貪圖功名利祿,沒有什麼野心和志向,如果不這樣做,就無法取得秦王的信任,如果多嘴的人在大王面前說我壞話,這仗就沒法打了。
在伐楚過程中,王翦與楚軍相持不下,王翦也不忘告知秦王自己要耗死楚軍的想法,打消秦王政的疑慮。統一六國後,王翦更是急流勇退,回家賦閒頤養天年。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裡,唯一得以善終的,其餘三位結局都不好,原因無他,王翦懂軍事,更懂政z。
李牧和王翦的不同境遇,也給後世的將領留下了經驗和教訓。伴君如伴虎,即使是名君,有時候也難免聽信讒言,更何況是昏君。也無怪乎位高權重的李靖、李勣、郭子儀、徐達等蓋世名將,縱有赫赫戰功,一生也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低調行事,不給多事之人以口實,時刻防備朝堂上發出的暗箭,有效地保護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