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正是唐玄宗執政末期。在此之前,唐朝政治穩定國力強盛,致使上層安於逸樂不思進取。唐玄宗“君王不早朝”,長期沉溺於楊貴妃的溫柔鄉之中,將朝堂大權交給了無才無德的宰相李林甫。
李林甫死後,高力士等宦官以及楊國忠等外戚又禍亂超綱,致使國內超綱混亂,國力日衰。唐玄宗好大喜功,邊境將領為了立功故意發動戰爭,不斷消耗國內國力。加上府兵制改為了募兵制,使得地方節度使不斷壯大,李唐皇室權力日衰。
於是,在755年,節度使安祿山、史思明就打著“清君側”的名義開始造反,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致使唐朝盛世急轉直下, 昔日的天朝上國開始走向了下坡路。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地方節度使力量變得更加強大,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田承嗣佔據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張忠志佔據河北中部,李懷仙佔據河北北部等等等等,大唐雖仍為一統之朝,實際上內部已經四分五裂。
但即便如此,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作為曾經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即使衰弱至此,唐朝的實力依然不可小覷。有三個強國當時就想著趁虛而入,結果最後卻被唐朝所滅,而這三個國家都是哪些呢?
吐蕃
唐太宗在位之時,貞觀之治將唐朝推向了鼎盛。彼時西藏地區剛剛在松贊干布的帶領下建成了一個統一的國家,稱為“吐蕃”。公元641年,唐朝將王族之女封為文成公主嫁給了松贊干布,開啟了唐朝與吐蕃的友好往來。
但同時,在邊境之處兩國之間還是有頗多摩擦,因此在西方邊境唐朝是有常年駐守的軍隊的。安史之亂髮生後,唐玄宗緊急從邊境調兵回援長安,只是西方守衛空虛,而吐蕃也就趁虛而入,佔據了隴右、河西等地,直逼長安面門。
但即便如此,唐朝也依然不是好惹的。唐朝派遣李晟、韋皋等等大將給予了吐蕃重創。後來吐蕃王室又發生了內亂,國內哀鴻遍野,於是境內唐人揭竿而起,立即將吐蕃十州佔了下來,隨後各地起義湧起,如此吐蕃便土崩瓦解了。
回鶻
回鶻建國較晚,在744年才建立起了回紇汗國,成為唐朝的屬國,不僅在官員上受唐朝調配,而且在軍事兵馬上,唐朝也有權直接呼叫。因此,在安史之亂時,回鶻並不似吐蕃一樣趁火打劫,而是在平定安史之亂時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但回鶻跟唐朝的關係並不似我們想象的那樣牢不可破。回鶻在平定安史之亂之後受到了唐朝無比的善待,致使回鶻國力日盛,朝局穩定。由此統治階級變得安於逸樂,統治無道,致使國家崩潰。
而崩潰之後的大批迴鶻人就開始南下,不斷騷擾唐朝西部,並且掠奪土地。致使當年的盟友關係直接破裂,於是唐朝就出兵了,將回鶻侵擾唐朝的軍隊滅掉,致使回鶻復國無望徹底毀滅了。
南詔
在公元649年,雲南一帶形成了六個詔國,其他5個詔國歸附於吐蕃,而南詔則始終依附於唐朝,因此受到了唐朝的禮待,在713年,唐玄宗就封南詔君王皮邏閣為臺登郡王,從此南詔開始興起壯大。
但是安史之亂之後,唐朝日益衰弱,南詔倒戈向了吐蕃,跟隨吐蕃一起襲擾唐朝西南邊地,從此跟唐朝交惡,由此唐朝開始出兵征討南詔,致使南詔重新龜縮到雲南一帶。在897年之時,南詔王隆舜就被唐人後裔鄭買嗣刺殺,在902年時再領兵殺死南詔王族800多人,從此南詔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