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效結合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杜嫣豔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委聯合印發了《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提出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建好“大師資”,破解當前思政課建設中的重難點,讓思政課活起來、實起來、強起來。高校要培養符合黨和國家需要的人才,就不能忽視波瀾壯闊的時代和生動鮮活的實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準確把握教育規律和資訊時代青年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善用“大思政課”,要將廣闊的天地作為實踐的課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在社會大課堂中利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把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培養目標”放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局中把握,從而使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呼應交融中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領悟真理,實現精神上的昇華和洗禮。

一、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的重要意義

高校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育人目標同向同行、育人途徑互融互通、育人標準相互輝映,為二者協同育人提供了實踐可能。為此,釐清二者的共通之處,把握內在機理,對於協同育人有著重要意義。

僅從育人路徑而言,為切實提升實踐教學的育人效應,思政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理 應相互配合、協同共進,透過交叉融合,打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組合拳”。教育部印發的《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明確指出,思政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實際情況,創新思政課教學的方式方法,制定實踐教學大綱,注重實踐教學效果,自覺把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及時向學生進行解讀,以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由此可見,黨和國家已把思政課實踐教學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為此,實踐教學作為高校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重要環節。新時代,面對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的新問題、新任務、新挑戰,切實做到協同育人是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創新的一個著力點。思政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 針對這一重點問題,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 綱要》為充分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機制提供思路遵循,其中構建“十大育人體系”的設想、倡導多方合力育人已經成為提升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發展趨勢,這也為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聯動、協同、創新提供了現實的工作載體。

同時,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科學理論和科學信仰,不能 只停留在理論上,而是要立足實際,學以致用,而理論融入實踐的過程,只有透過具體的實踐活動,才能將其轉化為認 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在二者的結合中,我們可以更為全面、客觀地考查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水平、思想政治素質的表現程度。同時,可以此為出發點,透過思政課實踐教學和第二課堂的協同創新,實現思政課教師和學生活動負責人在教育主體上的協同育人、在教育過程中的融合 創新、在教育物件上的知行合一,從而切實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二、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的現實價值

思政小課堂、社會大課堂各有側重點。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就是要充分發揮各自長處,藉助對方長處規避、克服自身短處,從而將兩個課堂統一到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學實踐中。

毋庸諱言,思政小課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自身的短板,主要表現為理論講授的抽象性和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被動性。因此,從思政小課堂出發的兩個課堂結合就是要將具體、生動的社會實際引入理論教學,帶領學生走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使理論教學更具現實性、針對性。馬克思主義來源於無產階級革命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相結合的產物,是在實踐中產生並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豐富發展的。但是在實踐中產生的認識、理論又必須回到實踐,接受實踐的檢驗。為此,思政小課堂進行理論講授時,應結合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到多國的歷史實踐,結合當前我們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用曾經發生的歷史事實、正在發生的生動事例彌補理論教學的抽象性;應該帶領學生走向社會,開展社會調查、志願服務、實習見習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驗證理論的科學性、真理性,體現學習的主動性、參與性。

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資訊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中國社會正處在深刻轉型期,各種矛盾相互交織,多元價值彼此碰撞。思政課教學既面臨嚴峻挑戰,也存在千載難逢的好機遇。面對新形勢、完成新任務、迎接新挑戰,要求我們必須將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近年來,隨著“00後”進入高校校園,新一代青年大學生又呈現出新的特徵。相關研究顯示,“00後”大學生眼界更為開闊、思想更加前衛;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功利主義、實用主義 傾向更加明顯;自我意識更強,越來越注意個性和獨特性,集體主義觀念有所弱化。這就要求我們更加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更為強調教學的針對性。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輝煌成就,發生的巨大變化,生動、豐富的實踐也為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提供了充足養分和有力支撐,使兩個課堂結合更具現實可能性。

三、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的實踐路徑

在思政課教學中將理論小課堂同豐富多彩、紛繁複雜的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師是關鍵,學校與社會聯動是保障。

思政課是一門集政治性和學理性、知識性和價值性、建設性和批判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等於一體的課程,要解決大小課堂分離、割裂問題,必須花大力氣,採取各種方式提高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豐富其社會閱歷,提高其理論聯絡實際開展 思政課教學的能力和水平。具體包括:首先,為思政課教師提供包括暑期社會實踐、掛職鍛鍊等各種接觸社會實際、瞭解社會現實、豐富社會閱歷的機會,使他們在走進小課堂之前深入社會大課堂,對中國歷史與現實有所瞭解,有較為豐富的社會閱歷。其次,還要對世界歷史和現實有所瞭解,能夠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再次,要引導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學中既避免抽象的理論思辨,又不降低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既聯絡實際、聯絡歷史和現 實,又不媚俗、不跟風,不迎合社會、學生的淺層次需要,使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的結合成為理論和實際有機統一的結合。

實現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要加強學校和社會的聯動強調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解決理論脫離實際、知行割裂狀況,必然要求學校和社會密切合作、彼此聯動。為此,首先要轉變觀念,引導全社會都來關心大學生成長。社會分工所引發的專業化、職業化、組織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逐漸變成“只是黨政機關、軍隊、學校才會有 的專門化實踐活動”,有時甚至被進一步“窄化”至 學校,僅僅是學校、思政課教師進行的實踐活動。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是整個社會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為此必須充分引導全社會轉變觀念,共同關心青年學生成長,形成全社會共上思政課、促使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的良好局面。其次,學校要進一步創造條件,讓黨政幹部、各行業先進模範人物走進思政小課堂,生動闡釋各地、各行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輝煌成就、發生的感人故事,使學生在小課堂中感知大課堂的魅力。再次,要協調各方力 量,為學生走向社會大課堂開展社會實踐提供便利。總而言之,全社會應該積極為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整體氛圍。社會生活本身就有意義維度,本身就在進行精神文化的傳遞活動。青年學生正處在“拔節孕穗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定型,容易受到錯誤思想傾向的影響,特別需要整個社會的精心引導和栽培。因此,全社會應該努力構建有利於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充滿正氣、飽含愛心、體現人文關懷的社會大環境。

“思政小課堂”不能脫離“社會大課堂”,要實現思政課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教育的有效互動,使學生對所學課程形成強烈的參與感、代入感和獲得感。“大思政課”要在時間維度上把握好歷史、現實與未來的貫通連線,秉持“大歷史觀”將道理講深,同時在對時代的深切感知和回應中保持教學內容的時代性、前瞻性和先進性,回答好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使思政課成為常學常新的時代大課。要透過及時向學生講授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國際關係及國內外熱點問題,讓學生感知到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力量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成就,增強學生對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提升學生運用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2021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專案思政專項《高校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協同育人研究》 SZZX21024)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476 字。

轉載請註明: 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效結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