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向崇禎提三個退兵條件,被崇禎拒絕,這些條件過分嗎!

任賊碎裂朕屍,但弗傷我百姓。
——崇禎帝
中國古代史上,明末清初這段歷史是一段嘈雜的戰爭史,明朝、滿清兩者之間矛盾不斷,卻由於李自成的插入,讓這段歷史發生了很多的變化。三者都想取得政治大權,而最終的結果卻是李自成充當了滿清的墊腳石,明朝覆滅。
崇禎是明朝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最後一個年號,不得不說崇禎帝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幸運的是他以天啟帝弟弟的身份成為下一任皇帝,不幸的是最終沒能保住大明王朝,不得不自縊而終。有史學者認為若是崇禎帝答應的李自成提出的條件,或許能保住江山、保住自己的小命。
李自成向崇禎提三個退兵條件,被崇禎拒絕,這些條件過分嗎!
但是多種原因讓這個皇帝留給了世人最後一句話卻是:任賊碎裂朕屍,但弗傷我百姓。
李自成向崇禎提三個退兵條件,被崇禎拒絕,這些條件過分嗎!
公元1644年,李自成帶數萬大軍到達京城腳下,勝利就在前方,李自成本可以一舉殲滅崇禎帝及其勢力,然而這個時候,李自成卻突然發起了善心。一份“談判書”送到了崇禎帝的眼前,這份表面看似好意的“談判書”卻讓年輕的崇禎帝勃然大怒,另可死也不願意接受李自成的“好意”,李自成向崇禎帝提出了三個要求,並且附帶給了崇禎帝三個蜜棗。
“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謁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
——小腆紀年附考·卷四
要求一: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
割西北一帶,實質上就是讓崇禎帝割讓土地,李自成是個聰明的人,選擇西北邊的土地一是因為明末的西北地理位置優越,有利於定居之後的農業以及經濟的發展;二是離京都較遠,自主管控權較高,李自成相當於獨佔一方,成為該領域的實際掌控者;三是因為李自成本身沒有做好當皇帝的打算,很多人都說他的目標並非是皇位,而是普通的諸侯王,從這裡可以看出李自成並沒有當皇帝的那種魄力。
李自成向崇禎提三個退兵條件,被崇禎拒絕,這些條件過分嗎!
分國王,這是一個職位上的嘉獎,李自成並沒有逼迫崇禎帝退位,只想讓崇禎帝下令封自己一個諸侯的職位,他的出身以及後來所經歷的那些事兒,讓李自成意識到,並不是當皇帝就能擺平一切,他只想安安心心守住一片土地,守護那片土地上的百姓,提拔與自己出身相差無幾的人,這樣看來,李自成的志向並沒有世人所想的那樣遠大。
要求二:犒賞軍百萬
犒賞軍百萬,這是李自成提出的最能贏得人心的一個條件,數萬兵將一路死心塌地跟隨他走南闖北,若是沒有這些兵將,李自成也就沒有現在的地位以及權力,這些李自成心裡很清楚,安撫人心是最重要的一點。在多次的戰爭中,李自成雖然處於優勢,但是折損的兵將也有很多,犒賞這些辛苦計程車兵是必不可少的。
李自成向崇禎提三個退兵條件,被崇禎拒絕,這些條件過分嗎!
要求三:不奉詔與覲耳
歷史上幾乎沒有聽詔不聽宣的臣子,而李自成為了獲得權利上的自由,提出的這項要求讓崇禎帝惱羞成怒。在中國古代,最講究的就是禮法制度,君為臣綱是君王最看重的,李自成提出的這項要求直接觸碰到了崇禎帝的底線,不聽皇帝宣召,不去拜見皇帝,這對於崇禎皇帝來說,是一件很恥辱的事情。
“談判書”上除了提出的三個要求,李自成也對崇禎帝作出了三項承諾,分別是退兵至河南;幫助崇禎帝剷除奸佞小人;抵禦外來侵略者,可是這三項許諾並沒有讓崇禎帝動心,他最終選擇了自殺,也沒有向李自成屈服。
崇禎帝寧可亡國也不答應的必然性
一、崇禎帝剛愎自用、獨斷多疑
崇禎帝在特定的環境下,被推向了皇位,心中自是防範心很重。由於明朝多年以來的矛盾根深蒂固,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一族勢力龐大,禍亂朝綱,崇禎帝身邊到處都是眼線,可信之人少之又少,權利受到禁錮的崇禎帝渴望得到自由,真正掌握至高無上的皇權,自是比任何人都小心,因而造就了剛愎自用、獨斷多疑的性格。
李自成向崇禎提三個退兵條件,被崇禎拒絕,這些條件過分嗎!
他曾殺了袁崇煥、劉策等人,造成朝中大臣人心惶惶,在遇到重大決策的時候,他都找不到合適的人去商議,獻上良策之人幾乎沒有,久而久之,他也已經習慣了,所有的決策大事,都是他一人決策。
二、民不聊生,食不果腹
“上天降災,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傳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數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門逐戶,無一保全。”
——《明史紀事本末》
在明朝的末期,鼠疫突然橫行,老百姓們顆粒無收,病死的人越來越多,造成一片混亂,百姓們都想朝廷能夠接濟一番,沒想到為了緩解內憂外患的格局,朝廷不但沒有給出幫助,反而向各地增加賦稅,而這些所謂的賦稅自然是從每個老百姓頭上擠出來的。
李自成向崇禎提三個退兵條件,被崇禎拒絕,這些條件過分嗎!
朝廷的不作為,讓百姓們失望至極,民變不可避免的相繼發生,民不聊生、食不果腹的局面加速了明朝的覆滅,而闖王李自成就是最典型的農民起義代表。
二、官場腐敗、宦官亂政
明王朝加速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朝廷內部的腐敗,明朝沒有了宰相這個職位,設定了內閣在得到皇帝的重用之後,權利越來越大,日益膨脹,以致於發展到明末的時候,直接威脅到了皇權。
崇禎帝皇帝事務繁多,又無可信之人,於是重用了身邊的太監,皇帝選用太監的原因是因為太監既不是文官也不是外戚,牽扯不到兩大勢力的利益關係,皇帝本以為能夠信任這些太監,沒想到卻適得其反,在李自成破城之時,以曹化淳為首的宦官紛紛逃跑。
李自成向崇禎提三個退兵條件,被崇禎拒絕,這些條件過分嗎!
崇禎帝自身性格的缺陷導致決策的失誤、多年的內部鬥爭、滿清的威脅讓脆弱的明王朝不堪一擊,而崇禎帝似乎也是個明白人,寧可帶著尊嚴去死,也不願意答應李自成的條件,他最後的倔強竟是在上吊之前將責任推給了大臣們,一代帝王的死亡也就標誌著明朝最後的一絲氣息斷了,然而取得勝利的李自成結果也並沒有與他所願,反倒為滿清做了嫁衣,“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滿清倒撿了個大便宜。
參考文獻:
《明史》
《明季北略》
《明史紀史本末》
《流寇志》
《甲申朝事小紀》
《綏邊紀略》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196 字。

轉載請註明: 李自成向崇禎提三個退兵條件,被崇禎拒絕,這些條件過分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