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教育冒險:交了20萬學費,成了失學兒童

一場教育冒險:交了20萬學費,成了失學兒童
一場教育冒險:交了20萬學費,成了失學兒童
一場教育冒險:交了20萬學費,成了失學兒童

作者:miki粥

公眾號:Miki粥(mikizhou520)

我曾經和一個朋友產生過分歧,爭論的焦點很奇怪,是李松蔚老師擇校。

雖有蹭流量之嫌,但還是簡單介紹下李松蔚老師的背景,讓大家更容易理解分歧激化的前因後果。

“李松蔚是誰?”有人在知乎上提問。

李松蔚本人很誠懇地回答了這個問題,“目前在大學心理系做博士後,未來還不知道幹什麼。現在工作越來越難找了。”

大V都謙虛,他北大心理學系博士畢業,後來上過《奇葩說》,知識青年都會紅,得到上買過課,開公眾號和大家談心,也帶點貨。

基本上來說,李松蔚老師在我們倆人的眼裡,都是一代精英形象,他可能自己不太喜歡,但確實有知識、有見地,有涵養,對世界和人性都有洞察力。

但這樣一個人,為娃擇校,沒走尋常路,進公立或者選國際教育,而是另闢蹊徑,選了一所創新學校。

中國精英喜歡創新學校。理念新銳、教學新潮,一小撮很自信的人,抱著石頭過教育這條河。

01

關於創新教育,話說兩頭。

先把李老師的故事放一放,看一個美國的學校。

在國內的概念校成立之前,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辦學搶佔了大批網際網路的流量。

起因是一個矽谷工程師不喜歡孩子被美國學校拘束,大家注意,是對美國的學校教育(包含公私立),於是這哥們自己在廠房裡做了一所小學,招募了一群工程師入駐,每天編寫各種教學軟體作業軟體。

這所大名鼎鼎的概念校,叫Altschool。

現在可能好些人不太瞭解了,因為幹了沒幾年就入不敷出,養活不起工程師就關閉四個校區了。

但當時特別火,不知道是資源好,還是人脈廣(可能會讓你很意外,美國矽谷真的是個講關係地方。只不過最重要的是學歷,斯坦福讀過有沒有?),反正這個工程師爸爸很能幹,從扎克伯格的手裡拿到了1個億美金的融資。

這所學校我去過Palo Alto校區,規模不大,老師和工程師比孩子多。一看,教育服務就很到位,倆老師圍著一個孩子轉。

想想我那個在中國五線城市讀書的外甥女,一個班裡80人,只有一個老師教,要兩人用一張單人書桌,就由衷感慨美國教育真是又好又富,提早實現了個性化。

但是萬萬沒想到,就是這麼一個碼農搞起來的學校,一個把重塑美國傳統教育為目標的創新學校,關了。

創辦者說,因為沒錢。

那肯定的啊,教學配置超越大廠,學費收得像扶貧,個性化教育可容納的生源非常有限,1億美金花完,籌不到錢就只能over了。

讓家長生氣的是,他們得到學校關閉的訊息,不是學校官方而是媒體…

學校經營不下去了能理解,但讓媒體來通知家長是不是有點太對不住家長的信任了?畢竟三年前冒險支援創新教育的家長,才是真的花錢又花時間的人啊…

創辦者把Altschool當成了一個教育產品,而非學校。

做教育產品是個生意,但學校從來不是生意,想關閉就可以關閉。

學校關了,孩子們要去哪裡讀書呢?

創新教育有風險,因為開弓沒有回頭箭。有個矽谷大神曾跟我說,搞教育創新不是顛覆,而是需要一點點撬動改變。

02

選擇教育的時候,你是在選擇什麼?

女兒讀小學之前,我一直很猶豫,是走公立還是上國際,或者去創新學校做一次教育實驗?因為我對創新教育非常痴迷。

但發生了一件事兒,擊中了我,讓我醍醐灌頂得到了人間清醒。

當時我有個同事,女兒在海淀知名的公立校讀書,她數學不好但老師給的卷子多。多到什麼程度呢?一個週末20多張,她媽要是不拍照發給我看,我是不會相信的,畢竟那個學校倡導的是素質教育。

小女孩讀書艱難就快抑鬱了,當媽的受不了,就要轉國際學校。

但她是中途轉學,還是公立轉國際,可選擇的學校不多。好學校對英文要求高,頂尖的學校不僅要求孩子英文水平高,中國籍的家長也要英文水平高。就這樣的要求,插班名額也很緊張,只能進waiting-list。

這個媽媽也很挑,精英都重視教育,就想著離開公立也不想隨便找所學校過度。

那一年也很巧,北京國際學校風頭正勁。有好幾家學校同時開,連校舍都跟不上蓋的,還包酒店給孩子上課。

其中有一家,挖的校長口碑好,教學團隊也有保障。

她就來問我好不好,我說我幫你查查吧。然後問了國際教育裡的朋友,落實了這個學校的情況,校長的股份,老師跟著校長很久很靠譜,學校蓋那麼大,操場泳池也搬不走,那可以放心去讀。

同事聽了這些資訊,沒猶豫,換房搬家就把孩子送進去讀書了,一年學費20多萬。

當時我很樂觀,也想把自己娃一併送去讀書。

可惜,世事難料。

這個學校開了不到兩年,就倒了。因為官司纏身又沒拿下牌照。

孩子呢?全部都成了失學兒童,自己找學上。

20多萬學費,最後買來了失學。真的很打臉。

吃一塹長一智。

反而是當時我拜訪的那些郊區縣的校區,教室蹩仄,桌椅破舊,素質課是武術,還言必標榜“讀書改變命運”的學校,在大浪淘沙中活了下來,給學生一片改變命運的天空。

03

到底什麼是好的教育?我經常會問自己這個問題。

理念再漂亮,也不是普通人能消費得起的上層建築。

對孩子來說,教育最重要的是持續性,不能今天上著上著學,學校倒了,老師走了,校區搬家了…

在遇到的所有教育問題裡,我覺得最難接受的是“老師走了”。

但是很多專案並不會把這個困境告訴家長,他們有本事蓋房找地,但真的沒本事留下好的老師。

去年,我發現自己娃真的是有點適應不了公立教育,她從小在營地教育里長大,撒歡學啥會啥,一上課聽講就打哈欠東倒西歪。

有一次,我陪讀真氣急的時候想,算了,養孩子不要自不量力,再較勁這老命肯定都要沒了,給她送個私立去讀算了。

打聽來去,找了一個口碑很好很耐久的私塾。

之前大廠老幹部們經常追捧的把傳統文化融入創新教學的學校,雖然沒有牌照。

我想沒牌照也沒事,學校搞了十來年,看著這架勢應該不會應以倒掉。

你看,就算我看了很多學校,到頭來,作為一個家長對私立學校的要求,還是降低到了“不倒就好”。

但是深入交流,在讀的家長跟我說,理念很好,教育自己也喜歡,就是幾乎每個學期都換老師,有點受不了。

這句話,讓我直接放棄了離開公立的念頭。

因為我經歷過隔三差五換老師,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在民辦園,理念很好,但大多沒有牌照。也不知道是中了什麼大獎,三年倒了三個園,老師換了一撥又一撥。

別說孩子心裡亂,後來連我這個家長都跟不上認老師的臉。

剛開始,我還特別積極要為幼兒園做貢獻,買舞蹈服裝買演出道具,到頭來送到哪個老師手裡都不知道…

是不是很誇張。

現實,就是很誇張。

只要想到過去血淚的教訓,我就覺得任憑理念再輝煌,都比不上教育穩定更重要。

就算我看到了朋友家孩子4年級能畫山水卷軸,我也不羨慕,畢竟牛娃之外,大部分家庭付出時間成本,也就是做個陪跑的人。

04

能否擁有創新教育的投票權,還是看你的家庭經濟狀況。

經濟狀況可以決定很多東西,不只是收入水平,家庭教育環境,提供給孩子的資源,還有眼光和見識,以及選擇創新教育的風險能力。

孩子讀了一個學校,開了三年關閉了,家長是否有能力把過去的試錯抹平,幫助孩子平滑的進入任何一套教育體系;高中的學習,為了進入歐美名校做準備,學校無力助攻,是否能接受申請失敗的結果?

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才有試錯的資本,才能保證在接受教育實驗的過程中,保持一個良好的家長心態。

所以,李松蔚老師能選擇一條與眾不同的路走一走,看看能否抵達自己所期待的教育目的地;洪晃老師也可以放棄公立名校的學籍;水哥王昱珩可以自己帶娃學習;高曉松可以不需要孩子努力,只希望她乾點無用的事;還有深藏功與名的老父親,就是希望找到一所學校,不壓制孩子個性化成長的空間,有足夠的空間探索,快樂就好…

但真的不是所有人都能有這樣的心態,因為還沒有達到那樣的經濟水平。

大多數人面對的教育,都是在做篩選。

就像很多私立學校面試的環節,都會有家長面試。按照學校的說法,是尋找和自己辦學理念一致的家庭。

為了進入優質學校,家長甚至會參加面試輔導。機構收費不菲,一小時上千塊的都有。

什麼是理念一致的家庭?

交得起學費的,還要有學識、認知達到一定水平,甚至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的時間都要考量在內的家庭。也就是說,收入、學歷、教育投入都達到了學校的標準,這就是學校篩選出來的群體。

不同層次的學校,篩出不同的家庭。

創新教育,因為風險極大(扎克伯格投資的學校也會關閉),所以篩出來的家庭大多經濟情況良好,已不需要孩子為未來生計操心。

即便如此,這條路依然是冒險者之路。

05

最後,說說創新教育目前存在的幾個問題。

1,教育創新的動力並不是教育理想,只是宣傳需要。

這一點在過去和很多創新學校接觸的過程中,感觸很深。

很多學校在開始招生的時候,沒有教學方案、沒有課程,甚至不知道講什麼教材,就開始把自己放在改變教育未來的高度做宣傳。

家長在只看到理念的情況下,頭腦衝動做了選擇。先上車後補票,多半會發現供需不匹配而中途下車。

真正有教育理想的學校,都是先把教學和師資搞紮實。

像上海的包玉剛實驗學校,創校第一屆招募100個學生,當時壓力也很大,但還是堅持嚴格面試,層層選拔,並在只有100人的前提下,提供了最好的師資和教育資源,今天做成了上海最優質的私立學校之一。

這所學校的傳播做得弱小,但教育做得剛硬。

2,學校對教育創新準備不足,老師是臨時拼湊的組織

創新教育,需要匹配創新型的老師。體系內的老師準備不足,因為大部分老師都不太適應挑戰和改變,年輕的老師轉型,也需要時間。

於是,很多跨界人才進入了教學的圈子。他們才華橫溢,但是忽略了教學也是有技術含量的工作。

就像PBL貌似就是做個專案經理,但自己能做出專案,和引導學生做專案是兩回事。有的時候,一個跨界專家連如何向學生提問都不大清楚。

也許你會覺得,哦,這是新型學習小組。但別忘了,任何一個小組,都需要一個引領大家前進的人。這個人可以憑腦洞打破思維僵局,但這對教育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個人才華存在隨機性,持續供應需要的是教育技術和經驗。

3,達成教育目標的路徑並非只有創新一條

很多人都覺得,要顛覆公立教育才算是給娃的未來找到了一條出路。真相未必如此。

我之前就說過,學習不都是可以創造性的,枯燥的學習任務隨處可見。

培養孩子勇氣和耐力的,未必就是帶他們去攀登珠峰,當然你有錢你樂意你可以,如果條件不允許,我們還能讓他做數獨刷卷子背棋譜,甚至是畫一幅複雜的素描。枯燥的事情,在培養一個人的耐力方面也是有效的。

家長很希望孩子身體健康,素質課程看起來豐富又高階,能跳芭蕾能滑冰,你陪娃打羽毛球、騎單車也是一樣可以達到目的的。

所以,教育創新看著很好,但最終孩子還是要考試、升學、有目標的發展。在這個前提之下,到底能否走這條路,就是每個家庭要考慮的問題了。

關於作者

Miki粥,資深媒體人,教育紀錄片總策劃,創造了“順義媽媽”一詞。

個人公眾號:Miki粥(mikizhou520)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261 字。

轉載請註明: 一場教育冒險:交了20萬學費,成了失學兒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