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建立的北宋和宋高宗建立的南宋,常被稱為''兩宋''。既為''兩'',當有區別。首先,南宋是在靖康之變後建立的,疆域範圍和北宋相比是大幅縮水;其次,北宋自太宗起,歷代皇帝都非太祖後裔,而南宋自孝宗起,歷代皇帝都是太祖後裔。除了這兩點之外,南宋和北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方面也都存在區別。南宋雖然承襲北宋,但是環境有變化、歷史需要發展,南宋在社會發展的這四個主要方面必然是需要''推陳出新''的,當''新''的東西多了,區別也就明顯了。倘若沒有這些區別,南宋就是南明一般的結局!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
一、南宋和北宋在政治上的區別
1、 北宋的''富國強兵''
北宋是在''藩鎮割據''、''武人亂國''的形勢下建立起來的,所以初期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強化皇權,具體措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中央權力機構實行三權分立,宰相掌民政、樞密使掌軍事、三司使掌財政,同時在宰相之下設次相,防止宰相坐大;其二,地方上設立轉運使、通判、縣尉等官職,並由朝廷選官任職,同時明確地方官任期為三年,任期滿、即換崗,以防地方坐大;其三,將官員們的''官''和''職''分開,''官''為官階,僅有俸祿,''職''為職事,方有事權,官員若無皇帝委以的職事頭銜,就形同傀儡。
然而這種''以防弊之政,作立國之法''的模式到北宋中期的時候就弊端突顯,進而導致北宋''積弱''。因此,像范仲淹、王安石等有志之士都致力於變法革新,其核心要旨為''富國強兵''。
北宋疆域圖
2、南宋的''救亡圖存''
南宋是在靖康之恥的環境下建立的,所以宋高宗、宋孝宗等皇帝追求的是''中興''大宋。圍繞著這個目標,南宋以北宋的政治體系為基礎進行變革,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精簡行政機構、統一事權,將三省六部中的三省合一,將掌管外交的鴻盧寺、掌管教育的國子監等機構併入六部中的禮部,將掌管經濟政策的太府寺併入戶部,將事權重複的秘書省等機構裁撤;其二,賦予宰相一定的軍權,逐步將宰相兼任樞密使形成定製,避免因宰相和樞密使之間溝通不暢而影響國家大事;其三,強化路一級的事權,設安撫制置使司等機構。
南宋在政治上的積極態度保障了政權的穩定,然而卻形成了一種''權相''政治生態,導致士大夫階層的利益受損,加上南宋還有收復失地的責任,所以將南宋的政治思想概括起來就是''救亡圖存''。
南宋疆域圖
二、 南宋和北宋在經濟上的區別
1、 北宋的''積貧''
北宋建立之後,歷代皇帝頗為注重農業經濟發展,為此實行了很多有利措施,比如興修水利工程、推廣先進農業生產技術、開發新型農具、引進佔城稻等,讓宋朝的農業發展水平遠超唐朝。據史料所載,糧食畝產量方面,北宋是唐朝的1.3倍左右;耕地面積方面,北宋是唐朝的1.3倍左右;農業產值方面,唐朝絕大部分地區只能做到每年一熟,而北宋很多地區卻可以做到每年兩熟,使得北宋的糧食產量達到唐朝的3.5倍。
宋神宗時期的農業稅每年能給國庫帶來2000多萬貫的收入。不僅如此,北宋還大力發展工商業,比如宋神宗熙寧年間,工商稅收入達到了農業稅收入的2倍。按道理說,北宋不應該被冠以''貧''字,但是因開支過大,北宋財政確實''貧''。北宋年均收入約為6500萬貫,僅軍費開支和官員俸祿就需要花費6000萬貫,再加上皇室的開支每年大約需要700萬貫,這就已經入不敷出了。
北宋時期,汴京的繁華景象
2、 南宋的''富有''
南宋和北宋在經濟發展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工商業,南宋因為疆域範圍小,戰爭頻率高,光靠農業是難以支撐的,所以南宋在工商業的發展上投入了很多精力,比如大力發展造船業,推動海洋貿易發展,新增市舶司等,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南宋初期的市舶關稅收入達到了北宋中後期的3倍多。
與此同時,南宋並未放棄農業,透過推行租佃制,將佃農與地主之間的關係定義為合作關係,佃農種地,地主收租,佃農從地主的''私屬''變成租客,進而提升佃農的勞動積極性和糧食產量。另外,南宋還透過推廣棉花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增加土地的產出和加快絲織業的發展。因為南宋的開支同樣巨大,所以南宋也應該和北宋一樣是個''貧''字,得虧了幾次稅收改革,南宋相對北宋而言才可以稱得上''富''。
南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
三、南宋和北宋在軍事上的區別
1、 北宋的''崇文抑武''
趙匡胤在黃袍加身之後,心心念唸的就是如何防止其他''武人''循例而行。他在''杯酒釋兵權''之後的國策就是''崇文抑武'',以文臣集團來約束武將集團,這也是北宋難產''名將''的根本原因。趙匡胤和他的後繼者們在此基礎上不斷出臺各種針對軍事的管控措施。
主要有四:其一,透過由文臣來擔任樞密使,避免調兵權落於武將之手;其二,設立互不統屬的三衙來負責軍隊的日常事務;其三,戰爭期間,由皇帝臨時委派將領統兵,並且將領在作戰時需嚴格按照陣圖執行,嚴控將領的統兵權;其四,任何一支軍隊都不能在一個地方長期駐守,需定期輪換。最後,終北宋一朝,再無武將能夠''亂國'',但是北宋的軍事實力也因此始終處於一個比較低的水準。''聯金滅遼''時,宋軍在徵幽之戰中的表現可見一斑!
靖康之變
2、 南宋的''文武並行''
南宋畢竟是從''憂患''中而來,也是在''憂患''中發展,如果沒有''中興四將''的努力,南宋就是和南明一樣的結局,所以南宋從上到下是再也不敢輕視軍事了。即使在國策上依然存在''重武輕文'',但是對於''武''沒有像北宋那樣''抑''。南宋出於''憂患''意識,在軍事上做了不少努力。
主要有四:其一,廢三衙,設御營使司,將主力軍隊歸於皇帝直屬;其二,在鄂州、楚州等地設管領所,強化皇帝對主力軍隊的控制力;其三,摒棄北宋在國防體系中的強幹弱枝做法,沿著與金國之間的邊界佈置強軍、強將,有點類似明朝的九邊;其四,加強將領對軍隊的指揮權,避免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情形再次出現。付出和回報總是成正比的,南宋能夠在蒙古鐵蹄下硬撐40多年足以說明南宋的軍事實力了。
蒙哥大汗攻打南宋釣魚城時戰死
四、 南宋和北宋在文化上的區別
1、 北宋的''雅''
北宋時期,文化人的代表主要都是士大夫。士大夫們多出身書香門第,亦或者是官宦家庭,比如著名詞人蘇東坡等。士大夫階層還和政治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所以士大夫們的文學作品常常會多一些''理''、多一些''論''、多一些''典'',他們的作品更多的是在體現家國情懷,比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
他們非常善於散文創作,因為散文擁有較強的敘事性,他們也熱衷散文的創作,比如《六國論》等,並且他們常常會將散文的特點帶入到詩詞之中,繼而我們常從他們的詩詞作品中也能看到散文的結構和風格等。
北宋計程車大夫風采
2、 南宋的''俗''
南宋不僅有我們所熟知的''程朱理學'',還有數量遠超北宋的各種文學作品,並且這些作品所展現出的文化很有自己的特點,不能將其簡單的歸於北宋文學。隨著科舉制和小市民階層的發展,南宋的文化舞臺上不僅僅只有士大夫,還有很多底層出身的人。據史料所載,南宋有很多中了三甲的文化人出身於平民階層。
這些人沒有士大夫身上的那種''貴重'',他們在創作文學作品時因此也不會有士大夫的那些''講究'',他們的作品相比北宋時期那些士大夫們的作品來說,會顯得 ''俗'',但是這種''俗''卻是文化發展成果的最好體現。
南宋的市井文化
結語
南宋不是簡單地承襲北宋,南宋和北宋有太多的不同,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都有明顯區別,這是因為南宋在起點上就和北宋不同,發展形勢上也和北宋不同。故而,史學家們用北宋和南宋來劃分宋朝是很有道理的。雖然後世對於北宋的筆墨要重於南宋,但是南宋對於歷史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並不亞於北宋。北宋有北宋的好,南宋同樣有南宋的好,二者之間談不上誰能夠''一枝獨秀''。
即使北宋和南宋都亡於異族,二者在社會發展上所取得的成就依然光耀世界民族之林,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歷史。